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它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它表明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地理課程將從純粹的“科學世界”重新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我們所培養(yǎng)的學生每時每刻都處在一個社會生活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將來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會面對現(xiàn)實生活,都要增強生存與生活能力。而地理課程能幫助學生認識現(xiàn)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xiàn)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確鑒賞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觀,增強“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學會和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具有積極意義
1. 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學科價值的正確認識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的、文化的、生活的諸多價值,而以往的地理教學存在脫離生活的傾向,忽視其生活價值的重要性。比如,過去,初中地理一開始就集中學習地球知識,不僅比較難,而且與人們生活聯(lián)系不緊,學生自然而然地對學習地理失去了興趣;在區(qū)域地理中,過多的地名與地理事實的記憶,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現(xiàn)在,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進行了大力改革,刪去了很多難記的地名及地理事實、地理原理,加入了大量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生活化”的地理學習,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到地理學對于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性,而不會把地理學習看做是一種外界強加于學生的負擔,也不會把地理學習看做是一種“考前大量背記,考后大多忘記”的無意義的活動。
2.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脫離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就缺乏興趣和快樂,并且使學生在步入生活后發(fā)現(xiàn)他所學到的東西與生活是脫節(jié)的,不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學必須與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和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不僅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而且可使所學知識活化,并得以升華。例如,七年級下冊“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部分,把亞洲各地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觀展現(xiàn)出來,首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繼而激發(fā)了他們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形成的探究欲望。這樣,寥寥幾幅圖片,勝過洋洋千字大觀。同學們既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又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這方面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離開“用”字,這種學習更強調的是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并可通過學科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間的滲透與結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人教版實驗地理教材的正文由兩部分組成:敘述性課文和活動式課文,而探究性活動是活動式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探究式活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發(fā)展。
4. 有利于重塑地理學科在社會中的形象與地位
長期以來,社會上的一些人對地理學科抱有偏見,認為學習地理無非是學習一個地區(qū)地形、氣候、物產(chǎn)等,實際用處不大。要改變社會上的這種偏見,最好的辦法是我們進行有效的課程內容的改革,使人們真正看到地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新一輪課程改革,通過突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擴大了地理學科在社會上的影響,提高了地理學科在社會中的地位。
二、“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所包含的內容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求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關注“生活地理”的內容。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解釋,是指那些與學生生活、學生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即它包括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兩大部分。地理知識包括學生直接感知的部分,也包括學生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到的部分;地理技能包括地圖、地理圖表、表格的運用,以及應用一定的資料繪制地圖、地理圖表的能力,在計算機上查詢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在野外對地理位置的確定,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察和思考的能力等。
但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這一部分地理課程內容比起其他未被選作課程內容的地理知識和技能來,在社會生活中的用處更大一些,不存在一條絕對的界線,把地理分成對生活有用和對生活無用這樣截然不同的兩大部分。
(瓦房店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