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寣W生獨立思考判定,獨立選擇并承擔責任。
一、詳細閱讀教材,預設閱讀的前提
“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讀物,它是依據(jù)“課程”的目標和要求,為特定年齡階段的學生把握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而編寫的“學本”,它是經(jīng)過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查的“法定讀本”,既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也有著法定權威和學術權威??梢哉f,教材的編排嚴格地遵循著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所謂一個“例子集”那么簡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走進語文教材?如何使學生更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尊重教材編排意圖,在自己事先熟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預設的。教師在教學前詳細閱讀教材是引導學生開展有效閱讀的前提。
二、重視學情,摸準閱讀的起點
語文教學的起點,到底是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還是該從我們的“教”出發(fā)?顯然,“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應該是教學的基本常識。準確地把握學情和讓學生熟悉一下將要共同學習的內(nèi)容,并站在學生自主閱讀的立場上思考:應該學什么;學生關注什么;怎么學;碰到什么困惑。這樣的思考有助于我們的教學創(chuàng)新,有助于預設有效的自評閱讀環(huán)節(jié)。大凡有經(jīng)驗的老師,一般在上課前都會通過多樣的方式了解一些學情,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教師。重視學情,應該是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yè)習慣。尊重學生,就要熟知學生的學情。
三、讀通文本,確保閱讀的實效
我們不可否認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種種差異,不管閱讀教學能閃現(xiàn)多少“奇跡”,但是識字學詞,讀通文本,這是閱讀教學的起點,確保每個孩子讀通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底線。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識字能力、閱讀能力,這是教師引導自主閱讀時首先應做到的。所以自主閱讀是教師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使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讀準──讀通──讀懂”的層次安排指導學生的自讀自悟。
同時,我們追求的是真實的教學過程,承認課堂生成的不確定性,促使學生開展閱讀的動力,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不是來自教師教的需要,而應來自學生的思維特點和閱讀實踐的需要。這樣的閱讀滿足了學生的思維需求,不僅使學生感知、理解了文本,更激發(fā)了學生對古詩的閱讀愛好,看似平實,但卻非常有效。
四、深刻點撥,引導自主閱讀的方向
現(xiàn)在語文教學很忌諱教師的“講”,不少教師把“少講”或“不講”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創(chuàng)新。以為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越俎代庖”之嫌。至于評課教師,更是把教師“講”的多少作為教師教學觀念是否更新的標準之一。難道這就是課程標準追求的效果?這樣的語文教學,老師當講的沒講,學生該把握的沒有把握,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語文教師激情感染給學生的那種應該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nèi)涵。我們當然也強調(diào)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與“延伸”,我們也更強調(diào)學生思維的輻射、想象的豐富,甚至文本解讀的多元,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所以,無論學生怎樣動議,怎樣要求“自主”,只要偏離文本,偏離了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和主旨,我們就應理直氣壯地及時糾偏救失,機智引導,指點迷津,以使整個課堂回歸“主流”,返回正確的軌道上來。
如當課堂上兩位學生就閱讀理解展開出色的爭論,期待教師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含糊肯定“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這時候學生更需要教師細致入微的引導、深刻到位的點撥,甚至是一針見血的指正和批評。
總之,要樹立練習的主體觀,才能使語言練習務實高效。練習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坝枴笔墙處煂W生的“練”做規(guī)范化要求,做科學合理的練習設計,做及時精當?shù)狞c撥,實施正確的矯正。但教師“訓”的所有工作都是為學生的“練”服務。學生是練習的主人。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升華、思維發(fā)展、學法領悟,這一切都是不能替代的。要樹立練習的能力觀,才能使語言練習務實高效地進行。閱讀課學生當然要進行閱讀活動,要理解課文,從中汲取信息,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但我們的閱讀教學除了這些外,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習閱讀,把握規(guī)律,促進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化。練習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廊坊市安次區(qū)大北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