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校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校報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近年來,大學校園網發(fā)展迅猛,校園網絡新聞已成為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的一支生力軍。網絡新聞具有及時、快捷,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受眾廣泛、傳播面廣,與讀者互動性強等特點,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閱讀方式。以農林科技大學為例,目前,中文網日均訪問量達1萬余人次,總訪問量達150余萬人次。僅從閱讀人數和范圍上看,其網絡影響力已經超越校報。
面對網絡帶來的巨大沖擊,校報應該揚長避短,借助網絡平臺,通過加強與網絡的深層互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改革報道形式和內容,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校園生活,進一步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提升校報影響力。
實現“即時播發(fā)”和“滾動更新”。網絡媒體使文字、聲音、圖像融為一體,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個人意見、上傳帖子、博客發(fā)言,直接參與媒體進程,實現互動。與作為紙質媒體的校報相比,使受眾的選擇權、話語權得到最大發(fā)揮。
高校校報除了在新聞網站推出自己的電子版外,應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校報網絡版的建設與傳播效果。借助網絡,可以做到文字、圖像、背景等的完全彩色化,并將動畫、聲音乃至校內電視新聞和錄像直接上網,做到“即時播發(fā)”和“滾動更新”,從而解決報紙版面狹小、容量有限的缺陷。
在擴大校報網絡版信息量的同時,細化學校新聞,設置不同的新聞欄目。同時,為讀者提供新聞以外的教育信息、文件、統(tǒng)計數據、背景材料檢索、其他高校的重要新聞等信息服務。每年高考錄取前夕,除轉載社會媒體關于學校高考答疑的信息外,還可以設置專欄,報道學校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當年招生指標,往年分數線,獎助學金資助,考研、出國留學途徑等,為考生和家長及時了解高校情況提供第一手幫助。2008年5月,我校校友陳耀祥榮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稱號后,新聞網及時刊登了陳耀祥同志的事跡材料,并在《媒體中的我?!窓谀恐修D載了《光明日報》一位青年企業(yè)家的新農村“夢想”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陳耀祥:情系鄉(xiāng)土舞青春的通訊,進而擴大了高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篩選話題,豐富稿源。近年來,多數高校校報縮短了出版周期,由月報、半月報改為周報,從四開四版到對開四版,從黑白到彩印。而編輯部人手不足,校報稿源不足的矛盾也凸顯出來。為了湊夠版面,不得不上概念化、程式化的新聞,因而校報辦得不精、不好。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新聞網。多數高校新聞網網站內容日臻完善,開設欄目包括校內新聞、院系新聞、教育視點、科技視點、學術視點、招生、就業(yè)、媒體中的我校等欄目。六成以上的新聞網能隨時更新,新聞當日上網的占1/4,保證了新聞及時、快速報道。
校報應該依托新聞網并以此作為校報的信息源,從中篩選出有新意、有深度的話題,從過去對學校情況的全面反映轉到重點報道,尤為注意分析、評論、述評之類的新聞事件,全面覆蓋受眾最關心的話題,從而豐富報紙的內容來源。
2008年5月,新聞網上發(fā)布了西北農林科大又有100名學生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錄取的消息,校報編輯覺得這是一條很好的線索,除了在校報上刊登消息外,還采訪了有關人員,撰寫了《不斷超越,追求一流》的評論員文章。此后,又轉發(fā)了楊福家院士的一篇論文《世界一流大學,青睞怎樣的學生?》,7-9月,校報對公派研究生項目中直接赴國外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的4名本科畢業(yè)生進行采訪,連續(xù)報道他們的成功經驗,稿件刊發(fā)后。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從“千人一面”走向多元化表現。多年來,校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會議新聞唱主角,版面設計仍然停留在“業(yè)余”水平上,“千人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借助網絡優(yōu)勢,改革校報報道內容和形式,是將校報辦精、辦好的必由之路。
報紙可以借鑒網絡頁面上的“鏈接”做法,在進行深度報道時以“相關鏈接”的形式盡可能多地給讀者提供背景資料,編發(fā)背景新聞或者解讀新聞。在報紙醒目位置設置導讀與索引,使讀者一目了然,了解報紙的重大新聞和有關深度報道。
西北農林科大校報在每期刊登導讀,重要新聞一般都以大黑體用標題新聞的形式給出,把整張報紙最精彩的內容提煉出來,幫助讀者用最短的時間了解到當日報紙所發(fā)布的重大新聞,并方便讀者尋找相關版面。
在改革報道形式的同時,校報要進一步強化言論建設。一方面通過一版社論,加強對關系學校、師生政策、事件等的解讀;另一方面,確定一定版面專門用于刊發(fā)言論,讓各方面的聲音得到充分體現。廈門大學“校報幫你說”欄目就是從該校的“鼓浪聽濤”BBS論壇上摘登有關內容,包括贊揚與感謝、批評、建議與呼聲、提醒與幫助、求助與詢問等,對擴大校報在讀者中的影響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網共舞”,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校報由于出版周期所限,有關編讀往來的內容看法周期相對較長,對讀者的反映和呼聲的了解相對滯后。校報可在網絡上開設“編輯記者在線”欄目,定期請各版編輯輪流上線與網民交流,同時由記者在網上組織話題,吸引讀者參與,開設網上評報功能,讓校報的一字一句、一圖一文都要接受公眾的檢驗,讓讀者成為校報的積極參與者。編輯則通過網上論壇了解讀者對報紙報道的反饋,從而改進工作,從網站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查看稿件點擊數量的變化及規(guī)律,使得采編工作更有針對性。同時積極與網絡合作,打造精品欄目,在重大宣傳活動中聯(lián)手行動、相互配合,從而準確把握師生輿論動向,切實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位于陜西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有強烈震感。隨后,多次接連不斷的余震給師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影響。為此,學校通過網絡先后發(fā)布了抗震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告,傳達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應急辦有關通知精神,校園網及時轉載有關《專家稱“震中將遷移到西安”的說法無科學依據》、《專訪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湯泉談震后強余震及其預防》等報道,向師生告知科學的防震、抗震知識。校報則專門刊登了地震震級、烈度及學校建(構)筑物抗震烈度介紹,為穩(wěn)定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