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實施的途徑似乎是一個并不復雜的事情,表面上看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但事實上簡單地將體育課程實施途徑等同于體育教學是不妥當的,因為僅僅憑借有限的體育教學時間很難保證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那么,體育課程的實施究竟包括哪些途徑?課外體育活動及隱性體育課程在體育課程實施中具有哪些作用?這些實施途徑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這些都是體育課程實施研究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體育教學與體育課程實施的關系
縱觀國內外課程理論的研究成果,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大致可歸納為三種模式,即獨立模式、包含模式和循環(huán)模式。獨立模式認為,課程與教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課程計劃規(guī)定在教室進行的活動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際發(fā)生的活動沒有必然的聯系。包含模式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教學小課程,認為教學是上位概念,課程包含于教學之中;另一種是大課程小教學,即把課程理解為上位概念,認為教學是課程的題中之意。循環(huán)模式認為,課程與教學雖相對獨立,但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相互之間的反饋信息不斷地調適和改良。
在以上三種模式中,獨立模式顯然不符合當代課程理論的發(fā)展方向,因為課程與教學正呈現出走向整合的趨勢。大教學小課程的觀點是以課程,即教學內容的理解為基礎的,而大課程小教學的觀點則認為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藍圖和規(guī)劃,教學就是這種規(guī)劃的實施過程。這種基于各自理論體系的需要,簡單地把一種概念歸屬于另一種概念的認識是不可取的。持循環(huán)模式觀點的塞勒(Saylor)等人認為,以下三個隱喻可以說明課程與教學的關系:(l)課程是一幢建筑的設計圖紙,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2)課程是一場球賽的方案,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3)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首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循環(huán)模式認為課程計劃在前,教學實施在后,根據教學實施的反饋信息再對課程計劃進行調適和修訂。循環(huán)模式與大課程小教學模式的共同點是,都把課程看做是靜態(tài)的計劃,而把教學看做是動態(tài)的實施過程,不同之處是循環(huán)模式強調課程與教學聯系的互動性,而大課程小教學模式則只強調從課程到教學的單一線性聯系。有學者認為,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一個下位概念,屬于體育教學的一個上位概念。學校體育課程在沒有實施前,它只是以方案和計劃的形式呈現給大家,此時它所涉及的問題實屬體育課程范疇的問題。如果把課程計劃付諸實施就變?yōu)榻虒W,在這一層次所涉及的問題實屬體育教學范疇的問題。這種把體育課程實施等同于體育教學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體育課程實施的內涵與外延都比體育教學要豐富得多,另一方面,盡管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惟一途徑。
二、體育課程實施與現代體育教學觀
1.健康引領的體育教學價值觀
健康引領指體育教學首先要強調學生的健康成長。從生物體育觀到三維健康觀,從增強體質到增進健康,適應中國社會進步的體育教學正在建立以健康促進為主導的價值觀念。正是基于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敖】档谝弧彼枷肼涞綄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增進學生身體健康這一維度,而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維度重視不夠。有人批評這種傾向只重視體育課程教學的顯性生物學效果,而忽視隱性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效果,是“純生物體育觀”的表現,見物不見人,這種批評不無道理?!扼w育課程標準》積極提倡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三維健康觀”,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協調發(fā)展的同時,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始終要高度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增進學生身體健康,仍然是體育教學所要關注的焦點。
2.交往互動的體育教學過程觀
《體育課程標準》指出:“體育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皩W生是體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些表述強調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體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辯證的統一。要優(yōu)化教與學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學生為主體作為實施體育教學的基本點,又要使體育教師為主導成為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根本保障。體育教師要教學生不知道的,教學生體會不到的,教學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說在學生最重要之處、最需要之時,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使學生邁上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鋪設臺階,注入動力,奠定基礎。由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體育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體育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交往互動的體育教學過程觀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及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意味著教師的教學不再僅僅是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過程,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的過程,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正是以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和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認識為基礎的。需要指出的是,提出體育教學是師生交往和積極互動的過程,并不意味著要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要優(yōu)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體育課程實施倡導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體育課程標準》提出,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學生的學法研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與優(yōu)化是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工作。體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與優(yōu)化,意味著要充分體現和有效激勵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意味著即使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教師巡——學生練”,也應該致力于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勵學生在教師的“教授”之后愿意而且能夠主動地探究,愿意而且能夠與同伴分享體育學習的樂趣,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健康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yǎng)。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中的熱門話題,它們分別有著各自的含義。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自我練習、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鍛煉身體的方法,并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主要特征是:教師指導留給學生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確定進度、方法、策略;參與學習的監(jiān)控和效果評價;學習過程有積極的情感投入、情感體驗與內在動力的支持。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動態(tài)因素的互動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闃藴剩餐瓿审w育教學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發(fā)揮群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習質量,而且對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具有獨特作用。它主要包括同學間緊密配合完成各種動作和技戰(zhàn)術,在相互幫助中學習,在相互觀察、評價中學習,在共同分析、討論、研究中學習等。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資料或情境自覺主動地探索,從而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運用探究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有利于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技巧,有利于學生有效地獲取和鞏固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探究學習方式,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師生和睦的氣氛,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引導,講求實效。
總之,體育課程實施是體育課程付諸實踐的動態(tài)過程,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質性環(huán)節(jié),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必由之路。體育課程實施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按部就班的過程,而是一個理解與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程實施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而隱性體育課程則是體育課程實施的輔助途徑。只有課內與課外雙管齊下,才能促進體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無論是體育課程實施的哪種途徑,都應該強化學生的體能發(fā)展,關注學生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呂達.21世紀中國課程研究與改革.比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鐘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張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