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化式教育失誤的概念:錯誤的教育-順理成章的錯誤結果
所謂順化式教育失誤是指錯誤的教育(目標、內(nèi)容、方式)由于受教育者的受動性而被接受,從而在受教育者身上出現(xiàn)順理成章的錯誤結果。
錯誤的教育何以能夠為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相應的錯誤結果呢?
首先,受教育者具有與一般人一樣的受動性。人的受動性是指人有一種受遺傳因素制約和環(huán)境因素塑造的性質(zhì)。個體的人不但對于自己的遺傳素質(zhì)是被動的、無能為力的,而且在環(huán)境因素面前也具有相當?shù)氖軇有浴!叭俗鳛樽匀坏?、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保郏保菟^“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正是對人的受動性的確認。
其次,錯誤的教育所以能被受教育者接受,還因為教師對學生能形成權威效應。權威效應是指人對權威往往產(chǎn)生一種近于盲目的崇拜心理。而教師對學生的權威是來自多方面的。首先,教師具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力。這是法律賦予教師的職權,是對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主導作用的肯定。教師對學生的評定以及獎懲,能給學生以生理、安全、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滿足,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力。其次,教師還能以自己年齡、知識等方面的相對優(yōu)勢,獲得對學生的非權力性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孩子經(jīng)常把教師的言論奉為圭臬,甚至言必稱:“我們老師說的”。特別是,我國教師的權威地位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在古代“天地君親師”的排列中,老師的權威地位是十分顯赫的。教師的權威所產(chǎn)生的效應使教師的教育特別容易為學生接受。正確的教育是這樣,錯誤的教育也是這樣。正因如此,盧梭才告誡說:“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保郏玻?/p>
二、順化式教育失誤對受教育者的消極影響
1.片面教育導致受教育者片面發(fā)展
所謂片面教育即不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只是以高分、升學為教育目標;德智體美勞諸育成分殘缺或比例失調(diào);不是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而是與生產(chǎn)勞動相脫離?!叭绻@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fā)展某一種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fā)展這一種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么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fā)展。”[3]這里的關系猶如耕耘與收獲,沒有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不努力地開發(fā)智力,學生潛在的智力就會像得不到鍛煉的肌肉一樣開始萎縮;忽視學校的體育衛(wèi)生工作,必然會使學生的體質(zhì)下降,發(fā)病率上升;放松勞動教育而希望學生具有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勞動習慣,無異于緣木求魚??偠灾?,片面教育只能導致受教育者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發(fā)展,形成受教育者片面畸形的素質(zhì)結構。
2.過分強調(diào)統(tǒng)一,必然磨平受教育者的個性棱角
人們愛用世界上沒有兩片絕對相同的樹葉來類比人類個體的差異性,其實,人類個體的差異性比之植物世界要豐富得多。個性發(fā)展乃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涵,個性教育是實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個體自由而獨特的發(fā)展,是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為此,毛澤東曾指出:“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保郏矗?/p>
人的個性只有在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充分的發(fā)展??墒牵F(xiàn)實中過分強調(diào)統(tǒng)一的教育,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的最初日子里懷著激動的心情跨進學校門檻,懷著深切的信任注視著老師的眼睛,可是往往在幾個月甚至幾周之后,他們眼神中的光彩便會消逝?!斑@首先是因為孩子入學之前教師對他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很少了解,而被學習所限制、被鈴聲所規(guī)定的學校生活又似乎在磨滅孩子們的差異,迫使他們向同一個標準看齊,不讓那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xiàn)出來?!保郏担菰陂L期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影響下,我國教育十分強調(diào)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目標、統(tǒng)一的內(nèi)容、統(tǒng)一的進度、統(tǒng)一的學期學年,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大批在所有崗位上都能頂用的“標準件”。同時,為了防止節(jié)外生枝而增添麻煩,一些教育者對教育過程統(tǒng)得過死,學生沒有一點自主選擇的余地。他們喜歡越俎代庖,為學生確定應該對什么感興趣或不感興趣,應當喜歡什么或不喜歡什么。他們忽視學生活動的權利,隨意禁止學生做什么,任意打斷或改變學生的活動;即使“征求”一下學生意見,也只是為了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民主”,以便更好地“集中”,讓學生更好地服從。特別是一些聰明的愛動腦動手的學生,最易為教育者誤傷。因為這些學生需要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理解人的教師、高度個人化的學習機會;他們愛想愛說愛動,一般具有頑皮、淘氣、荒唐、異想天開、逾越常規(guī)等特點;他們接受能力強,常常不需要死記硬背就能完成學習任務,這就給人以不勤奮、不刻苦的印象;愛動腦筋,思維活躍,常常打破教育者的思路,違背教育者的意愿,給教育者出“難題”;愛動手而增加了“失手”、犯錯誤的機率,給教育者增添“麻煩”,他們易被教育者視為故意調(diào)皮搗亂并千方百計地予以“矯正”。殊不知,一旦這些學生成了默默無聞的蕓蕓眾生,他們身上可貴的獨特的創(chuàng)造個性也就可悲地被湮滅了。此外,我們還習慣于以一種標準答案、一套評價標準衡量學生,使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過分拘泥于“標準答案”的評價,只能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扼殺。
3.發(fā)泄式的“教育”給學生心理留下終身的傷痕
具有專制主義思想的教師,總希望令行禁止,“言出法隨”;最難容忍的就是學生對自己期望的違背,一旦稍有違背,就會毫不寬容地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辱罵體罰,甚至用別出心裁的方法發(fā)泄一番。結果,他自己當然是痛快淋漓,但給學生身心留下的創(chuàng)傷,不但終身難以恢復,而且會在一定的時候復發(fā)。據(jù)心理學家研究,著名作家三毛的悲劇雖是瞬間發(fā)生的,根源卻是久遠的。三毛小時候作文成績優(yōu)異而數(shù)學成績欠佳。讀初二時,一次因沒有做出代數(shù)習題,老師就把她叫到講臺前面,飽蘸墨汁在三毛的眼睛四周畫上兩個大黑圈,然后叫她轉身讓全班同學看。下課后,老師又勒令三毛在校園里繞一圈,讓她在全校同學面前蒙受羞辱。在老師的淫威之下,三毛不敢抗命,但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損傷,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障礙,以至后來一想到上學便會昏倒,甚至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內(nèi)心焦慮與日俱增而自殺,后來雖因及早發(fā)現(xiàn)而被勸止,但從此患上了“自閉癥”。她的性格已被扭曲成病態(tài),她再也不肯到學校去,怕接觸所有的人,并在自己的閨房外面加上鐵窗和鎖。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長達7年之久。那個代數(shù)老師是第一個造成三毛悲劇性格與改變?nèi)\的人[6]。
4.過分的關心保護使受教育者喪失生存能力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曾向國際教育界呼吁:學會生存。這里的“生存”不單指生物學意義的活著,而更指社會學上的對社會的積極適應。過時的教育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封閉式教育,結果使大批學生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人的生存能力是在遺傳的基礎上鍛煉出來的。例如,人的生理素質(zhì)的發(fā)展,受諸多因素(如種族、氣候、遺傳以及生活環(huán)境、營養(yǎng)、疾病、體育鍛煉等)的影響,其中體育鍛煉是最重要的、最積極的因素,它可以鍛煉學生的毅力和意志,增強學生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贊可夫有一句名言:“兒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加鍛煉和給以正常的負擔,它們反而會衰退,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改進,有時還會變得遲鈍起來。”[7]據(jù)此,他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其中,高難度原則是最基本的原則?!半y度”概念含義有二,一是指克服障礙,二是指學生的努力。如果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面前沒有出現(xiàn)應當克服的障礙,那么兒童的發(fā)展就會萎縮無力。不合理地把教材編得太容易,無根據(jù)地把教學進度放得很慢,進行多次的單調(diào)的復習,這些顯然都不能促進學生的迅速發(fā)展。至于人的能力,同樣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不親自動手解決一定難度的實際問題,是無法形成任何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和痛苦,是人們內(nèi)趨力的一個源泉。它可以增加人的反應強度,導致內(nèi)趨力的提高。人生活(不是活著)在社會上就得經(jīng)受挫折的考驗和鍛煉,才能得到發(fā)展。今天,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盡管生活條件十分優(yōu)越,但仍忘不了告誡孩子:將來要面對人生種種不幸、失意和痛苦,要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日本從學生入小學時就教育兒童:日本是一個小國,資源貧乏,必須靠學生發(fā)憤努力才能使國家富強。這種教育有利于孩子從小就形成必要的憂患意識,養(yǎng)成一種能夠接受任何打擊的心理承受能力,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詳加講解,似乎要讓學生接受毫無難度的知識內(nèi)容,結果使許多孩子變成智力低下的、在掌握知識過程中一步也不能獨立行走的人。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的老師也總是對學生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出錯,今天一點小錯,會釀成明天的大錯。這些教育當然沒有什么不對,但同時也應當告訴孩子們:錯誤應當盡量避免,但實際上又難以完全避免;錯誤產(chǎn)生以后千萬不能悲觀,不能沉淪,應當盡快地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想方設法消除它的消極影響,并且從中吸取教訓,爭取今后不犯類似的錯誤。如果我們的老師忽視這方面的教育,而片面地求全責備,對小差錯搞“無限上綱”,這種經(jīng)常性的強化,很容易養(yǎng)成學生謹小慎微的性格,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學上的“無差錯癥”。
5.對后進學生失望的暗示,強化后進學生的自卑心理
暗示是人們通過語言、手勢、表情、動作和暗號等方式,對一些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這種影響往往使人盲從附會,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暗示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暗示也能產(chǎn)生驚人的消極作用。美國學者編著的《科學技術的驚人突破》一書記載,一位晚期淋巴肉瘤患者在服用據(jù)信是特效藥不久,腫瘤就神奇地消失了;而當他得知美國醫(yī)學會和藥品管理局正式表明該藥對腫瘤沒有療效時,失眠兩天之后就一命嗚呼了。蘇聯(lián)著名的心理療法專家B·萊維也敘述過這樣一件事:一名死刑犯被告知,他將以切斷靜脈的方式被處決,并親眼看到了刑具——解剖刀。臨刑時,罪犯被蒙上雙眼,接著,有人用刀背在他手臂上劃了一刀,同時讓一股溫水在他手臂上流淌。隨著溫水流淌并在水盆里嘀嗒作響,罪犯開始作垂死掙扎,不久便氣絕身亡。其實,他的手臂并未被劃破,更無鮮血流淌,解剖發(fā)現(xiàn),罪犯乃因心臟麻痹而死亡。這是因為,服罪和模仿處決使罪犯篤信死亡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死亡的“模式”已經(jīng)完全控制了罪犯的大腦,死亡不可避免的信念不斷增強,最終導致了罪犯的真正死亡。這一實驗證明了暗示巨大的消極作用[8]。
教育過程中暗示的消極作用稱為“戈萊姆效應”。其過程為:首先,教師對學生沒有作出肯定性評價,甚至產(chǎn)生偏見,認為某些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甚小,即“高偏見,低期望”。其次,教師在與這些學生交往中,往往不加掩飾或掩飾不住自己的厭惡、冷漠、刻板等不良情緒和苛刻的求全責備等態(tài)度,甚至采取訓斥、驅(qū)逐等粗暴行為。這樣,學生感覺并“理解”了教師對自己的低期望之后,就會喪失自我實現(xiàn)的信心,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以戒備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對待老師。最后,學生的這些表現(xiàn)又會使教師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的“正確性”,進一步增加對這些學生厭惡的情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6.身教失慎,養(yǎng)成受教育者的不良習氣
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其核心是“觀察學習”,指個人(即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xiàn)的行為(即示范作用或榜樣作用)就能習得各種行為。換言之,學習者在觀察時不必直接作出行為上的反應,也無須體驗到任何強化,就能完成對示范者行為的學習。班杜拉認為,觀察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心理機制。在他看來,人的一切行為,從動作的模擬到語言的掌握,從態(tài)度的建立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過對示范者的觀察而學習到。
觀察學習是一個具有整合性的復雜過程,由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復現(xiàn)過程和動機過程這不可或缺的四個具體環(huán)節(jié)構成。觀察者通過注意過程獲得了某種示范行為的信息,并以符號化的形式(視覺表象和言語編碼)把它保持下來,個體也就具備了再現(xiàn)該行為的能力。但這種行為是否成為現(xiàn)實的,還取決于由強化引起的動機作用。有的教師在采取錯誤的教育行為時,常常言之鑿鑿地列舉若干“理由”為自己辯護,這實際上對學生模仿他的錯誤行為起著強化作用。有位初中老師為了使本班在與外校的一次籃球賽中獲勝,就悄悄地讓一位號稱“神投手”的高中學生插到本班球隊,并再三關照學生說,這是為了班級榮譽,希望不要說出去。其后,該班一位學生為了在全年級的作文競賽中獲獎,竟抄襲了別人的一篇文章。老師找他談話,他卻振振有詞地辯駁說:這是為了班級榮譽。很顯然,學生的這種為了“榮譽”而不擇手段的榮譽觀,不是來自別處,正是老師的“榮譽觀”的翻版。
總之,順化式教育的失誤必然會順理成章產(chǎn)生錯誤的結果。作為教師要想改變錯誤,首先就要從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式上加以糾正。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7.
[2] 盧梭.愛彌爾.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01.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95-296.
[4]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239.
[5] 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 廖如泉.三毛之死與性格悲劇.大眾心理學,1996(6).
[7] 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55.
[8]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8226;心理學.1992(7).
(責任編輯 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