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是語言結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65377;對語法教學的研究表明,從最終結果看,語法對語言習得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促進理解,二是監(jiān)控輸出#65377;所謂促進理解,是指當學生不理解某個復雜句子的意思時,運用所學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65380;句子各部分的作用及相互關系,以期達到理解的目的#65377;所謂監(jiān)控輸出是指讓學生用所學的語法知識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和自覺地改正語言輸出中的錯誤,有效地加速語言習得的過程#65377;因此,語法不論是在對輸入語言的理解,還是對輸出語言的可接受性#65380;準確性方面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65377;
一#65380;語法習得的過程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語法知識的建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習得的語法知識,即交際時在無意識的語言運用中所形成的#65377;Chmosky認為,人腦中有一種天生的#65380;專司語言處理或習得的生理機制——“語言習得機制”,在吸收了一定外來語言素材后,“語言習得機制”就會把學生所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材料概念化#65380;規(guī)則化#65380;抽象化,逐步給大腦中的普遍語法參數賦值,這樣,學生產生了語感,能夠辨別句子的正確與否,從而自動形成該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該語言的目的#65377;這樣的語法知識是抽象的,隱含于大腦中的,有無限的生成力#65377;另一種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語法知識,即顯性語法知識,如教材中所描述的語法條例,這種語法知識通過學習而獲得,跟第一種語法知識不同#65377;
那么,語法在英語教學中是否應該淡化而被忽視呢?不是的#65377;隱性的知識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一個主要途徑是通過無意識“習得”,第二個途徑就是通過練習使顯性的知識達到自動化#65377;Ellis也認為學生語法系統(tǒng)的習得雖然是無意識的,但有意識的教學可以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轉化為無意識的習得#65377;當學生學習某一具體的語法特征時,這兩種語法系統(tǒng)互動發(fā)展,把有意識的學習升華為無意識的習得#65377;
在此過程中,“注意”是把輸入的語言變成吸收和正確輸出的必要條件#65377;如果學生能夠首先注意到某些語法特征,就有可能在以后接收處理輸入時不斷地注意到所學的結構#65377;第二語言學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并能利用已有的認知能力去分析推斷語言的規(guī)律#65377;當注意到語言中某一特別結構時,學生往往會形成假設,并根據新的語言輸入不斷地驗證假設#65377;
當學生推斷出某些規(guī)則以后,他們必須將這些規(guī)則融合到語法的知識庫中,因此這些推斷出來的規(guī)則須經歷構建和再構建過程#65377;在構建和再構建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根據輸入信息驗證所形成的假設#65377;在這個階段,如果語法教學恰好與學生知識發(fā)展階段相吻合,就可以對語法習得起推動作用#65377;
顯然,能夠使學生注意到語言規(guī)則特征的各種教學活動是可取的,都能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的形式#65377;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法習得,應該是一種“指導下的習得”,單靠無意識的習得活動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65377;
Hinkel Fotos這樣總結語言習得過程:當一個語言點反復出現(xiàn)且得到經常性的注意時,學生就會無意識地把它和自己已經建立的中介語的語法系統(tǒng)相比較,無意識地對已經注意到的語言點提出假設,對注意到的新的語言現(xiàn)象和他們現(xiàn)有的語言能力之間的不同提出假設#65377;他們無意識地通過兩個渠道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一是繼續(xù)對大量的語言輸入中的語法現(xiàn)象加以觀察注意;二是在運用和表達輸出中進行檢驗#65377;當學生進入這種學習階段時,他們就能重新建立隱含的無意識的語言知識體系#65377;
二#65380;語法習得的途徑
解釋和練習語法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會用語法,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注意到某些語法特征,明白語法規(guī)則的實質內容#65377;教師雖然無法控制學生的習得,但可以用眾多的措施與途徑去提高學習效率#65377;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教師能夠促進學生把語言規(guī)則提煉出來,再融入到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即自己的中介語中,使之不斷地趨于目的語#65377;這種教授語言結構的理念不是傳統(tǒng)語法教學的重復,而是以發(fā)展學生中介語語言系統(tǒng)為目的,是透過對語言形式的練習,促進對語法特征的注意,使語言經驗概念化#65377;
1.從理解入手,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輸入
要使學生注意到語言形式的特征,只靠講解往往達不到目的#65377;教師的講解是外在的,不是學生內在的活動#65377;首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要有很好的理解,因為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對語言輸入的理解#65377;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談到“注意語言的形式”#65377;輸入的內容以語義為主,有真實的內容,易于理解#65377;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知,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實物#65380;圖片#65380;手勢等非語言輸入,給學生提供視覺上的刺激,使他們容易進入情景;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學習未知,新的學習總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上#65377;
2.以交際為主題,實現(xiàn)語言的形式#65380;意義和功能的統(tǒng)一
在語言教學中,無論是備課還是課堂教學,接觸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形式#65380;內容意義與語用功能的相互關系#65377;Garrett在對語法教學與交際能力的關系進行論述時指出,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生的一個任務就是把功能范疇特征用恰當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習得兩者之間的“映射”能力#65377;因此,課堂教學的重點應在語言形式與語用功能的對應規(guī)則的輸入與練習上,而不是單純地講解語法#65377;
3.增強語法意識,引起有意注意
增強語法意識這個術語最早由Rutherford和Sharwood Smith 提出,指的是“有意識地使學生具體注意目的語的形式特征”#65377;英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Rod Ellis也認為向學生教授語法的最佳途徑是通過對學生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65377;認知心理學認為,要使語言習得發(fā)生,學生必須自覺地注意所學外語的語言形式及其體現(xiàn)的意義#65377;注意本身不能保證習得,但是注意是習得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65377;增強語法意識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注意自己語言形式的正確性#65377;要想把輸入轉變?yōu)閿z入,前提條件是注意#65377;學生要把接收到的語言輸入與他平時的中介語產出形式進行比較,即所謂“注意差距”,這是個有意識的自覺過程#65377;增強語法意識有助于學生注意到語言輸入的特征,并且同自己的語言產出進行比較#65377;
4.充分利用語言定式和語法規(guī)則,使無意識的偶然習得在有意識的引導下產生
要想使學生無意識地偶然習得語法,教師要進行有意識的引導#65377;一個途徑就是要增加語言項目的出現(xiàn)頻率,反復出現(xiàn)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另一個途徑是使學生學到的語言固定形式即語言定式和語法規(guī)則變成習得的有利條件#65377;當學生掌握較多數量的語言定式和語言規(guī)則后,當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注意到語言概念中關鍵的特征時,有意識的學習便逐漸為無意識的習得鋪開了道路#65377;
5.以“任務”為依托,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語法內化”
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對于某些語言特征的掌握能夠達到本族語言者的水平,關鍵在于實現(xiàn)學生大腦的“語法內化”#65377;所謂語法內化,是指獲取“操母語者所具有的對何為符合語法,何為不符合語法的一種直覺”,指“獲取創(chuàng)造性使用語言的能力,能夠在交際場合自發(fā)而恰當地回答問題,能夠使用所學語言進行思維”#65377;
以“任務”為依托,讓學生在完成特定設計的各種任務過程中習得語法是通向語法內化的有效途徑#65377;
語法不論是在對輸入語言的理解還是對輸出語言的可接受性#65380;準確性方面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65377;語法教學的必要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65377;但語法書上的語法條例對語言習得#65380;對學生建筑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來說并無直接關系#65377;而交際時在無意識的語言運用中所習得的語法規(guī)則是抽象的#65380;隱含于大腦中的,具有無限的生成力#65377;學生語法系統(tǒng)的習得雖然是無意識的,但有意識的教學可以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轉化為無意識的習得#65377;因此,目前研究的關鍵就是要弄清學生習得語法的規(guī)律,采用恰當的途徑,把有意識的學習升華為無意識的習得#65377;
參考文獻
[1] Bialystock,E. Explicit and Implicit Judgem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Grammaticality.Language Learning,1979,(29).
[2] 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3]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 Ellis,R.The place of grammar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In E. Hindil and S.Fotos (Eds.),New Perspectives on Grammar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5] 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