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對傳統(tǒng)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念提出了挑戰(zhàn),一時成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并對許多國家的教學和課程改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被一部分人視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學習理論。因此,有必要對建構主義理論及教學的相關研究作一簡要回顧,并進行反思。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積極主動構建的。建構主義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整個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就是學生完成了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建構主義的學習,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通過人際間的協作交流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包括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等幾個緊密相連的部分。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出發(fā)點。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人們借助語言符號系統(tǒng)對客觀現實作出的假設、解釋或說明,而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知識具有發(fā)展性和動態(tài)性,人們的認識不斷發(fā)展、提高,知識也隨之被不斷豐富、拓展。同時,知識又具有應用性和情境性,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都離不開一定的學習情境,必須在合適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循環(huán)過程,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自主的“建構”“再構”“重構”的過程。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要以學習者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因為個體的知識建構不是憑空進行的,必須以一定的經驗為基礎。學習者自己的經驗和情緒狀態(tài)都對建構產生影響。建構的目的是保持主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提高學習者的適應能力。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是學習觀在教學上的應用或擴展。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不能教授的,只能學習”,因而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堅持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習者先前的知識經驗,尊重學習者個人的主體性,區(qū)別他們的個體差異,從學習者的經驗出發(fā)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把學科知識的個體建構作為教學的具體目標,把學生的社會化和文化適應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徹底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重新調整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成了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對象。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變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學生則由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R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圍繞著教師如何教而展開的,而建構主義主張的教學設計則圍繞學生如何學而進行。因此,要采用全新的教學原則來指導教學工作。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自主建構者。因而要支持學習者對所有問題都以主體的身份進入,以使全部問題或任務成為學習者自己的問題或任務。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同時,還要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重視學習環(huán)境。教學應該在豐富的環(huán)境中進行,使學生有足夠的自我建構知識的空間;如果學生能夠自由地利用這個空間,認識到學習的機會并具有自由活動和自由發(fā)揮的機會,學習者便容易靈活地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設計學習環(huán)境時,必須注意任務與環(huán)境的關系的復雜性,以便使學生清楚地感知學習任務與環(huán)境的特定關系,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進而在學習活動結束后繼續(xù)從環(huán)境中獲益。同時,教師所設計的學習環(huán)境要為學習者的積極思考創(chuàng)設適宜條件。學習環(huán)境還應具備開放性,以鼓勵學習者對各種可能的設想進行嘗試。
強調協作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注重學習團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和從事意義建構和協商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的理解。當錯誤發(fā)生時,通過小組的討論糾正錯誤就變得更富有意義。因為對錯誤的思考將起到促進理解的作用,并有助于對已理解的知識進行更好的建構。在協作學習中,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和指導者的工作,同時要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分析,把握討論的主題和方向,并在討論后組織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同時給予他們適當的評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開發(fā)出的各種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有以下4種。
“拋錨式”教學模式?!板^”指的是某種類型的個案研究或問題情境,“拋錨”就是向學習者呈現基于實踐的、真實的問題情境。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習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實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自主學習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協作學習是開展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最后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拋錨式”教學模式主要包含有搭建腳手架、鑲嵌式教學、主動學習等教學方法,它是使學生適應日常生活,學會獨立識別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真實問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隨機訪問教學模式。它指對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時間與情境中,基于不同目的、著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現,以使學習者對同一內容或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理解,以獲得多種意義的建構。適用于“結構不良領域”中高級知識的獲得。學生通過隨后的小組協作學習,對不同的情境進行小組內的分析與討論,老師和學生及時給予總結和評價。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逐步學會自我學習并發(fā)展發(fā)散思維能力,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
支架式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是從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主要是為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建立一種幫助學生理解的支架,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學習水平,實現“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連續(xù)提升。在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逐漸使學生的學習自主化,最后教師撤去支架,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調節(jié),成為自主學習者,實現學習的不斷進步。
認知學徒教學模式。認知學徒教學模式將問題解決的途徑放在專家解決復雜任務的過程之中,并希望通過對這個過程的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專家解決復雜任務的能力。認知學徒就是試圖通過對專家的活動過程和情境學習的雙重關注,改造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學不能用”的現狀。認知學徒教學模式首先要確立所需研究的主題,然后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全面收集所需材料,對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接著組織學生觀摩專家的操作過程,并開始初步的實踐意義上的探索;最后,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和專家一起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認知學徒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現代工作的一般能力。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的方法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學目標分析、學習情境設計、信息資源設計、自主學習設計、協作學習設計、強化訓練設計和學習效果評價等7個方面。
教學目標分析。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學目標更注重整體性。同時還要考慮問題的復雜性、內容的多樣性、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等因素,制定靈活、多樣的教學目標。
學習情境設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教師應該盡量去設計一種有利于學習者產生強烈學習動機,有助于驅動學習者自主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合作學習的情境。同時,這種情境必須與學習內容相融合才能有助于達到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信息資源設計。有效的信息資源對于順利解決問題十分重要。在解決問題之前應該搜集大量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對于應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源,如何去獲取,用何種手段、方法去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等問題,都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學習者提供指導。豐富的學習資源是建構主義學習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教學設計要建立系統(tǒng)的信息資源庫,提供引導學習者正確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自主學習設計。在以學習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中,應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不同的自主學習設計。譬如對于復雜問題,由于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同一教學內容。這樣,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協作學習設計。在整個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控制、管理、幫助和指導的職責。在建構主義學習中,教師每次所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需要在討論過程中全神貫注,認真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善于引導學生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fā)展。當發(fā)現有學生通過發(fā)言暴露出來的對于某個概念或認識的模糊或錯誤之處,應及時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并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自己去糾正錯誤和補充認識。
強化訓練設計。在協作小組討論和評價結束以后,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出一套可供選擇的并有一定針對性的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材料。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檢測、鞏固、拓展所學知識,通過強化練習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最終達到有效的意義建構。所以強化訓練的材料十分重要,一定要經過有經驗的優(yōu)秀教師精挑細選后方能采用,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效果評價。評價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習效果的整體性評價。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的學習進程、存在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承前啟后,為學生下一步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學習效果好的經驗及時總結保留,對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要馬上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又造成麻煩。
作為一種對當代學生學習和學校教學改革有重要影響的學習和教學理論思潮,建構主義自然有它的積極意義。但是,作為一種發(fā)展中的理論也會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雖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并非適應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因此,在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學時,應首先考慮教學內容、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要生搬硬套。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的最大問題是,它沒有具體、固定的可操作因素,與教學系統(tǒng)設計相比,不易實施操作。但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觀,符合當今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思想。
(責 編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