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鳴放
摘要:人的主體性問題一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哲學問題,本文試圖從主客體的概念及其區(qū)分、人的主體性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社會主客體間的有序互動以及主體間性等方面對人的主體性加以論證,以便對其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正確引導人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主體; 客體; 主體客體化; 客體主體化; 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B0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4-0063-03
哲學的永恒任務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并在自己所處的世界中給自身一個合理的定位,以便為自己營造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的寓所,這便自然涉及到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主客體關系問題的終極價值指向在于發(fā)現和弘揚人的主體性,故而,人的主體性問題應該說是當代哲學所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它突破了以往僅僅從哲學基本問題來談論人和世界關系的界限,把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引導到人的主體性問題的研究上。
(一) 主客體概念及其區(qū)分
要討論人的主體性問題,就首先要對主體與客體以及二者的區(qū)分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把握。
簡單地給“主體”和“客體”作一個界定的話,可以說主體是標志認識者和實踐者的哲學范疇,它是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與之相對應,客體則是標志認識和實踐對象的哲學范疇。在對主體和客體的認識中必須走出將主體等同于人或主觀,將客體等同于事物或客觀的誤區(qū),這涉及到“主體”范疇和“客體”范疇的外延問題。
對于主體范疇內在的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只有人才有可能成為主體,這一點應該是很明白的;第二,只有實踐中的人才能作為主體出現,即主體必須是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第三,主體是人,還意味著主體不是人的精神或思想,主體不等于“主觀”;第四,主體不是孤立的個人,主觀是作為一切社會關系之總和的現實的人,不僅個人是主體,由一定的社會關系聯(lián)結在一起而形成的各種社會集團也可以成為主體,主體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社會的人與人的社會的統(tǒng)一。
認識客體是認識論研究的本體論前提,它是指進入人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領域,與主體發(fā)生了聯(lián)系的那一部分事物,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尚未進入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領域的事物,只是可能意義上的客體,而非現實意義上的客體,這樣的客體不僅包括物質客體,同時也包括精神客體。
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分具有相對性或不確定性,必須按具體的認識、實踐活動來區(qū)分,因為在不同的認識、實踐活動中,二者的區(qū)分是不同的,但對于每一項已確定的認識、實踐活動來說,主客體的區(qū)分則是絕對的。具體地說,主客體間的關系是一種對象性關系。
(二) 人的主體性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
主體性本質上是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實踐活動中所呈現的自覺能動性,而這種能動性在主客體的相互關系中又表現為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等內容。
所謂“自主性”,就是主體在作用于客體的過程中所顯示的主人性質,它是人的自主意識的外化。自主性既是人的一種內在要求,又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正如馬克思所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自然界日益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1]。
所謂“自為性”,就是活動著的主體的自覺性。它又有兩個方面,一是主體對客體之規(guī)律性的自覺,一是對自身的內在目的性的自覺。主體活動的“自為性”又是相對于“自在性”而言的。自在性是自發(fā)性和盲目性,物之存在只有自發(fā)性而無自為性。人的自為性是在長期的認識與實踐活動中逐漸生發(fā)出來的。自為性是揚棄了的自主性,是自主性的展開形式。
“選擇性”是揚棄了的自為性。它標志著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決斷的性質和本質力量。在自為性里,主體只知道自己的內在目的和客體的固有本性,只是為自由活動提供了可能的目的性和科學性,并沒有做出最后的決斷。在選擇性里,主體卻能顯示更充分的自由,即可以根據自身最適切的目的來選擇客體的多種必然性中最和目的性的那種,作為自己實際活動的依據,以便作出最優(yōu)決斷。應該說,選擇性是人之存在的主體性的重要內容。
“創(chuàng)造性”是人之活動主體性的最高形式。在選擇性里,主體性只是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了認識和實踐的對象,這雖然為主體的內在目的性和客體的內在必然性的統(tǒng)一提供了可能,但并沒有真正地使二者的統(tǒng)一成為現實。在創(chuàng)造性里,主體的活動才顯示出充分且現實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說,“人離開狹義的動物愈遠,就愈是有意識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愈小,歷史的結果和預見的目的就愈加符合。”[2]所以,創(chuàng)造性通常最能顯示出人的現實的自由自覺性,最能體現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成果能夠使主體打破客觀外在對人的活動的種種限制與束縛,以便更好地實現主體的自由??傊?,創(chuàng)造性更好地證明了主體的存在,它“既是衡量個人主體性的尺度,也是表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盵3]
總之,無論是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還是主體的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都是實踐中的人的特性,都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fā)來認識把握物的特性。
(三)通過社會主客體間的有序互動即實踐活動來透視人的主體性
為什么要通過社會歷史主客體間的有序互動來研究人的主體性呢?因為主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如果始終局限在哲學認識論的狹小范圍中,這必然導致對人的主體性深層探討的某種封閉性。主體和客體本質上是特定社會歷史的存在,從來就沒有什么抽象的非歷史的主體和客體,對于人的主體性也不應該僅僅從抽象的層面來談,而應該將其放入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即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來探討。
1. 實踐過程中主客體的有序互動:主客體原則的最充分體現馬克思最初在表述他新世界觀時始終標明的對社會現實的一個基本注意點,即社會存在中那種非實體的客觀運動過程,這種被他稱之為社會本質的現實定在,既非客觀物質實體本身的自在運轉,也不是純粹人類主體之行為,而是作為實踐主體的人能動地作用于外部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等)和自身的客觀互動過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客體變形為離開人而存在的物,也不能將主體簡單地歸結為一種被動的存在,而應該始終將它們看作一個互動的整體。而對主客體這種有序互動的內在機制的揭示過程也就是對主體性把握過程。那么究竟二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機制呢?
作為主體的人總是在“實際生活過程”[4]顯示和強化著自身之主體性。那么,什么是馬克思所說的“實際生活過程”呢?它是指人們“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他們自己的”[4]物質活動過程。這里包含著兩個基本點,一是作為社會存在主體的社會生活,是人作用于對象同時也表現自己能力的活動,這一點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十一條提綱”中“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要點的進一步展開;二是說明了這種主體的活動必然要受到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前一點是側重于從主體的能動性方面來說的,而后一點則是側重于主體性的受動性而言的(關于主體的受動性將在后面具體闡述,這里就不再加以說明)。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作為社會存在本質的所謂物質活動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實踐過程。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最能引起我們關注的便是社會歷史主客體的整體有序互動,它集中地表現了人類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這種動態(tài)的總體化過程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一方面,社會生活中的客體除去自身的特性,由于處于一定的社會條件中而獲得特定的社會性質;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人,也只有通過一定的社會存在才能獲得現實的性質,所以說,主體與客體的被規(guī)定是有區(qū)別的,客體的社會性是歷史外在給予的,而主體的社會性則是由自身的活動歷史的內在獲得的,正所謂“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盵5]在歷史過程中,人的實踐行為作為主體客體雙向建構的真實終結,必然內化積淀為特定的客觀活動結構(即生產方式),在此,中介直接變成了“較高次方”的新的主體,而原來的主客體只是這個主體的要素了。這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結構,即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方式,從社會生活運轉的深層進一步制約著實踐過程的一切客觀存在。在這種生產方式的引導下,人的行為就不斷被總體化,人的個體主體性也就不斷走向類的主體性。
對于主客體互動的內在運轉機制,我們應該說從它的基本特征、功能作用與歷史狀態(tài)三個主要方面來進行界說:
第一,總體特征。主客體互動是一種從主體活動出發(fā)的客觀的總體化運動。區(qū)別于自然物質世界的客觀自在運動,社會活動是主體通過實踐創(chuàng)化的。這是一種來自人類主體的有目的的、但卻通過客體來創(chuàng)造的力量。正是它作用于客體,也作用于主體自身,在主客體的被改造中,形成了客體的制約與主體的促動。同時,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體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的生活又不斷打破以往的成果,形成與客體的新的互動。
第二,功能作用。主客體互動在一定的歷史實踐格局中,表現為特定行為構架對人類活動和外部物質條件下的定向結構性同化、社會實踐格局轉換中的結構整合以及社會發(fā)展的總體實踐整合,它表現著人類的現實整體力量。正是這種主體實踐的整合造成了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造成了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造成了歷史的總體。
第三,歷史狀態(tài)。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主客體的互動在三大社會基本形態(tài)中表現為三種不同質的功能特性:在人的早期歷史活動中,表現為明顯的外在自然規(guī)定性及被動特征;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歷史活動中,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創(chuàng)造,帶有極大的自發(fā)性;在人的自由發(fā)展的社會中,主客體互動將具有明顯的主體自覺性。
2. 主體性問題不容忽視的一面:受動性在主體性的研究過程當中,主體性的能動性方面通常比較凸顯,而受動性方面則往往被忽視。關于主體性的受動性方面的研究是馬克思與以往哲學家的重要區(qū)別。既然主客體的關系是一種對象性關系,二者互為條件,互相制約,那么主體在對客體選擇、改造的同時,也必然要受到客體的限制與制約,這種不可避免的受限性和受制約性就是主體的受動性。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和動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乃依賴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6]人的存在作為能動的和受動的存在,實際上,不僅表現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而且表現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方面;表現在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中。人作為主體,在自然社會歷史面前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顯示出自己的存在;同時又受這三方面的制約,具有受動性。首先,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主體的受動性主要表現在人既不能脫離自然,也不能任意地創(chuàng)造或是消滅自然物,也就是說人不能置身于自然之外而存在,不能將整個自然界否定掉。其次,在人與人的社會及歷史關系方面,人類個體的生存實際上并不可能僅僅從自我出發(fā),因為他必然要遇到許許多多歷史的現實物質生活條件。當然,這個物質生活條件不是自然的,而是由反自然的人的歷史活動創(chuàng)造的。
3. 主體性效應:正、負效應主體在一定目的和需要的支配下,將自身的本質力量作用于客體,從而對客體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將主體對客體的這種影響所產生的結果稱之為主體性效應。
主體總是從其內在尺度出發(fā),對所涉及的客體的多方面的屬性、關系、層次、要素等加以選擇、變革,但是這種變革并非都如其所愿,而是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并存。所謂主體性的正面效應,即是指主體從自身的立場、愿望出發(fā),運用各種手段變革現實,使之符合主體的需要,并最終能夠最好地為主體服務;所謂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則是在主體對客體的變革中所產生的違背主體最初愿望、不利于主體自身發(fā)展的結果。下面我們將以人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這一最有代表性的問題為例,來說明主體性效應。
自然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空間和物質前提,使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有了某種可能,但是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并不能更好地滿足人的要求與需要,它也不可能自動地進行這種完善,于是人為了更好地生活,便確立了發(fā)展目標(該目標是主體認為應當如此,表征了主體對現實的不滿與超越),依據這一目標,人將自身的本質力量作用于自然,力圖使自然物由其本然狀態(tài)向應然狀態(tài)不斷轉化,很好地滿足了人的需要,發(fā)展、強化和完善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提高、擴大主體適應、結合、同化外部世界的能力與容量;與之相反的另一方面是自然產生出與主體內在要求與發(fā)展目標相對立的存在,這種對立性的存在不但沒對主體造成積極的影響,反而使主體的發(fā)展受到了限制與破壞,這是主體所不愿意看到的。例如,在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上,人為了給自身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及生存環(huán)境,就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而這種索取帶來的不只是人需要的滿足,同時也使人類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危脅,從而違背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初衷。
可見,主體性的正負效應這種主體間效應總是同時并存,尤其是它的負面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是基于人類理性的有限性),所以,我們必須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在超越改變現狀的同時,必須盡量避免錯誤或是少犯錯誤,以便將負面效應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
(四)人的主體性的另一表征形式:主體間性
人要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須以社會為中介,以他人為中介。只有在社會中,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人的主體性方能發(fā)揮。然而他人也是主體性存在。所以,“我”要在他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主體性,就不能像對待自然物那樣簡單地將他人當作被動的客體,而須同時將他人看作像自身一樣的主體性存在,看作主人和目的,胡塞爾分別稱其為“自我”與“他我”。所以要闡明現實的主體性問題,就須對人與人之間的主體性關系加以分析,這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問題。
主體間性又可稱作“交互主體性”,最先是由胡塞爾在其著作《笛卡爾式的沉思》中提到的,他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范疇加以闡發(fā)的,其后的薩特又將這一范疇泛化到文學領域。馬克思并沒有明確使用“主體間性”一詞,但卻滲透著這一思想。在馬克思看來,人始終是主體,不僅是意識的主體,更重要的是實踐的歷史的主體;人們的主體性關系不僅是意識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能動的現實的交往關系。根據馬克思,人們的主體間性有三種歷史形式,即直接的、間接的和完美的主體間性。直接的主體間性標志著主體之間最原始的、沒有強制性中介物的、彼此直接地互為目的的關系。這實際上就是人們的原始氏族內部以及至今還存在著的家庭內部和朋友之間發(fā)生的那種初級完美關系。間接的主體性則是直接的主體間性的揚棄形式。它標志主體之間以外物為中介的互為手段的關系。它最典型地表現為資本主義時代人們之間的商品關系。在此關系中,主、客體及主體活動形式之間都發(fā)生了分化,主體之間的主體性差別顯示出來,出現了以間接的即有強制性等價物為中介,主體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相互利用的手段關系。應該說,此種關系的出現是主體間性關系演變的一大進步。但是其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他們都只從人的主觀方面來理解主體間關系,而不了解主體間關系在其現實性上乃是客觀的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他們將人與人的互為手段關系看作永恒的關系,而事實上,這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小段,是一種特定的主體間關系;他們只看到了此種關系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其積極方面。所以這一種主體間關系必然為更高級的形式所取代,那就是完美的主體間性。所謂完美的主體間性,它是前兩種形式的揚棄,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由聯(lián)合的、互為目的的關系。這種主體間性不是某種不變的終極狀態(tài),而是一種隨著整個社會機體的完善而不斷完美的運動,它既在未來,又在當下。這正是我們所應當追求的。
由此,介于人的主體性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并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高揚人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袁貴仁.人的哲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