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平
舞蹈類新聞報道是一門綜合藝術,一方面,它要求記者具備一定的舞蹈專業(yè)知識,懂得一些舞蹈術語,否則他在觀賞舞蹈演出時只能外行看熱鬧,繼而不得要領,寫起東西來味同嚼蠟;另一方面,它還有獨特的審美需求,這就是標題的醒目美、內(nèi)容的簡潔美、敘述層次的多變美、情節(jié)的生動美、來龍去脈的延伸美。依靠這些審美特質(zhì),舞蹈新聞能夠引發(fā)讀者的欣賞欲,激發(fā)讀者產(chǎn)生美妙的想象,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久久不能忘懷。
標題的醒目美
舞蹈新聞的標題如同舞蹈開幕的造型,首先應該帶給欣賞者一種初次相見的直覺美,因而它追求標題的醒目,在醒目之中牽動欣賞者的閱讀神經(jīng),激發(fā)欣賞者的審美興趣。
有的舞蹈新聞注重標題的“直接明了”,給欣賞者以清晰的知情快感。比如《舞蹈(南韻北調(diào))榮獲特等獎》,標題就用最簡單的方式告知讀者該新聞的內(nèi)涵所在,它沒有任何的修飾,可以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獲取信息;而《舞王亮相藝術節(jié)》則介紹俄羅斯舞蹈家莫拉·戈多伊在上海商城劇院首次獻演藝術節(jié)的表演概況,其中“舞王”一詞讓讀者興奮不已,萌生親臨現(xiàn)場去觀看的強烈欲望。
有的舞蹈新聞注重標題的“蘊涵豐富”,給欣賞者以回味久遠的美感。比如《芭蕾的“奧林匹克”——北京國際芭蕾舞花開二度》就用了比喻性的詞語把北京國際芭蕾舞比賽比作體育界的奧林匹克盛會,而“花開二度”則用鮮花再次盛開作比喻,以此指明第二屆北京國際芭蕾舞大賽的盛況非凡;《地震洗禮,(藏迷)“裂變”》用詞怪異,“裂變”一般用來修飾原子或地震變異現(xiàn)象,這里卻用來修飾大型藏族原生態(tài)歌舞樂,主要的目的是強調(diào)“5·12”汶川大地震后,藏族同胞變得更加堅強、樂觀、開朗,以此來頌揚他們頑強不屈的生命氣魄。
不管是直白的標題,還是深邃的標題,其目的都是為了告知舞蹈新聞的大致內(nèi)容,這兩種手法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正所謂“濃妝淡抹總相宜”,只要恰當管用,它就是美的。
內(nèi)容的簡潔美
舞蹈新聞主要對舞蹈名家、舞蹈活動、舞蹈演出進行及時快捷的報道,因而在時效性限定下必須做到簡潔,同時由于舞蹈敘述的特質(zhì)在于“畫龍點睛”,為欣賞者創(chuàng)造像舞蹈自身一樣的想象空間,所以要求這種新聞必須具有含蓄之美,因此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就表現(xiàn)為“簡潔中的含蓄美”。
比如一則名為《舞劇(一代天驕)精良巨制,草原風情保利傾獻》的舞蹈新聞分三小段敘述該場演出的時間、地點、整體效果、具體內(nèi)容、觀眾反映:
昨晚大型蒙古族原創(chuàng)舞劇《一代天驕》在保利劇院揭開了在北京的首場演出,演出現(xiàn)場氣氛熱烈。剛?cè)岵奈枳?,美輪美奐的服裝,震撼人心的舞臺設計,帶給觀眾一次純正蒙古族風情的感官享受。
舞劇《一代天驕》是一部舞蹈的英雄史詩,是蒙古族可歌可泣民族史的濃縮。全劇分為八個部分,圍繞成吉思汗的人生,展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在遼闊草原、蒼茫大地上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神話。優(yōu)美的舞姿配合長調(diào)、呼麥、好來寶、贊詞、塔爾查說唱等蒙古族民歌元素,與恢弘瑰麗的交響樂和諧交融,制造出時而風和日麗、時而電閃雷鳴般的感受。將草原兒女無畏、勇敢、堅毅、熱情、奔放的個性充分舒展。
整個演出過程中,觀眾不時爆發(fā)熱烈的掌聲,最后謝幕時,觀眾和演員,臺上臺下一起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將整場演出推上大高潮。
第一段用“現(xiàn)場氣氛熱烈,剛?cè)岵奈枳?,美輪美奐的服裝,震撼人心的舞臺設計”概括該舞劇的整體藝術風貌;第二段用“舞劇《一代天驕》是一部舞蹈的英雄史詩,是蒙古族可歌可泣民族史的濃縮”概述其核心內(nèi)容,然后展開敘述舞劇八個部分的象征意味、現(xiàn)場氛圍、藝術訴求;第三段則介紹了觀眾對該舞劇的藝術欣賞觀感。整個行文非常簡潔,但又特別優(yōu)美,達到了舞蹈新聞簡易中蘊涵豐富的審美追求。
敘述層次的多變美
舞蹈新聞在敘述時也追求層次分明與有機多變,層次分明主要通過自然分段來達到意思的跳躍與間斷,有機多變主要運用敘述風格的統(tǒng)一與對立來顯現(xiàn)。
比如舞蹈新聞《芭蕾最大的威脅就是偏見》,通過記敘塔瑪拉的藝術風采、現(xiàn)場表演、生活歷程、成功要義、藝術偏好、藝術使命等環(huán)節(jié)來劃分其層次,并在紛繁多變的內(nèi)容上表現(xiàn)塔瑪拉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開拓芭蕾未來的努力舉措:
今年6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塔瑪拉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中曾以“金雞獨立”的造型保持20余秒紋絲不動,并且創(chuàng)下了連續(xù)42圈揮鞭轉(zhuǎn)的舞壇新紀錄。11月13日至15日,這位超級芭蕾明星將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在“《融合·交響》——國家大劇院第二屆國際芭蕾明星薈萃”中亮相。由于此臺演出是“第六屆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舞蹈板塊的開幕式,所以塔瑪拉特意挑選了《史斯梅拉達》與《冬夢》兩部經(jīng)典,前者熱情似火,展現(xiàn)高超技巧;后者纏綿如夢,呈現(xiàn)依依離情。
生于1974年的塔瑪拉是住西班牙姑娘,在23歲時就成了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首席,是當時芭蕾界最年輕的首席之一。一直以來,塔瑪拉始終在努力地運用嫻熟的技巧體察不同角色內(nèi)在的區(qū)別,并將古典芭蕾技術與她自身深厚的西班牙文化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各種角色中都有超越性的表現(xiàn)。談到成功的秘訣,塔瑪拉這樣概括:保持好奇心、努力練習,并且嘗試通過更多的途徑來完成自己的事業(yè)。
塔瑪拉稱自己最喜歡吉賽爾,“因為這個角色不像其他芭蕾女主角那樣富有,她的遭遇更令人傷感”。今年已經(jīng)34歲的塔瑪拉已接近舞蹈演員平均年齡的上限了,但她卻說:“現(xiàn)在離開舞臺還太早了,至少還有10年的舞臺生涯等著我呢?!?/p>
塔瑪拉不僅是一位熱愛舞臺的舞者,更是一個把芭蕾當作使命的藝術家。她坦言:“芭蕾的明天靠我們這些新生代的舞者,我們要說服大眾,讓他們相信,舞蹈就像電子產(chǎn)品一樣,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不過對于芭蕾藝術,她其實充滿了擔心:“對芭蕾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偏見,很多人還沒有看到芭蕾就說不喜歡芭蕾,就像我們吃東西,你可以說你不喜歡吃某樣東西,但是你不能說你不喜歡所有的食物?!彼芷诖?1月再次到北京的演出。
文章的第一層次是當前的美好現(xiàn)狀,第二層次是過去的奮斗歷程,第三層次是個人的藝術喜好,第四層次是現(xiàn)在的切身感受以及對未來的隱隱擔憂。讀者的情緒經(jīng)歷了“高潮-低潮-高潮-低潮”的波浪式起伏,自然而然地滋生一種張弛有度的審美快感。
情節(jié)的生動美
舞蹈新聞為了使敘述歷歷在目,有時也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情節(jié),讓讀者在知曉簡潔的新聞之余,也能產(chǎn)生更加美妙的藝術感受,這就需要情節(jié)生動傳神,釀造別有風味的美感場景。
比如舞蹈新聞《帕克·莫拉挑戰(zhàn)一分
鐘246次擊地》除了讓人產(chǎn)生標題的醒目美以外,還做到了內(nèi)容的簡潔美,并且分三段敘述其藝術效果、現(xiàn)場表演和未來目標,以展示其層次的多變美,而最值得稱道的還是第二段的情節(jié)描寫生動傳神:
在《激情弗拉門戈行動》中,表演者用頭和手臂舞出各種優(yōu)蔓而傲慢的姿勢,漸漸加快舞步,樂師則以嫻熟的指法彈撥出急促多變的節(jié)奏,氣勢如狂風驟雨,緊緊追蹤著加速的舞步,舞者則用高跟鞋在地板上踢踏出瘋狂的節(jié)奏并快速旋轉(zhuǎn)。其間,女舞者搖擺著長長的多層花邊褶裙,目光朝下,面部表情專注;男舞伴則跳得越來越快,額頭上布滿汗珠,氣氛十分熱烈。突然,吉他手在吉他上彈下最后一響,舞蹈者亮出優(yōu)美的造型,一切都戛然而止,觀眾則被這突如其來的結(jié)局驚住,接下來便是情不自禁地歡呼喝彩。
這段文字首先表述了帕克·莫拉的舞蹈造型,然后掀開其表演氣勢,并運用“如狂風驟雨”來強化其藝術效果,接下來又用“在地板上踢踏出瘋狂的節(jié)奏”來宣揚其舞蹈之激情四溢:然后又穿插男女舞者的表情身姿和吉他手的絕妙表演來襯托帕克·莫拉的舞蹈風范,最后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描繪觀眾的反應,觀眾先是“被這突如其來的結(jié)局驚住”,待回過神來之后,則“情不自禁地歡呼喝彩”。這般生動的情節(jié)和經(jīng)典的小說描繪幾乎沒有什么差別,而在短小精悍的舞蹈新聞中出現(xiàn),著實彰顯了作者的藝術功底之“舉重若輕、揮灑自如”。
來龍去脈的延伸羹
舞蹈新聞有時也需要像文學作品一樣不但具有信息傳播價值,而且肩負著形象塑造、文學構(gòu)思等義務。憑著這種簡約中交代故事來龍去脈的高超技巧,舞蹈新聞也能耐人尋味,塑造與舞蹈相似的構(gòu)思完備、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的藝術功效。
比如《小村擔起“東方芭蕾”傳承大任》,這則舞蹈新聞首先介紹了中國花鼓燈藝術傳習所在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qū)馮嘴子村落戶的大好消息,以及95歲高齡的被譽為花鼓燈民間藝術“活化石”的國家一級演員馮國佩大師的雕塑揭幕的熱門場面;接下來,作者引領讀者探尋馮國佩先生坎坷奮斗、成就輝煌的藝術生涯。全文分四個部分向讀者娓娓道來:“初出道一幕《賣線子》觀眾落淚對手服;聲名揚20歲大紅大紫獨創(chuàng)高難度動作;永難忘‘中南海獻舞周總理連聲稱贊:繼輝煌政府大力投入古老藝術煥新春?!痹谶@四段介紹中。整個新聞報道如同傳記文學似的塑造了馮國佩先生的感人事跡,仿佛電影放映一般歷歷在目。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