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龍濤
【摘 要】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對于“君”、“一家之法”進行最為猛烈抨擊的,典型代表人物當屬黃宗羲,批判的同時,他對于未來社會法律制度提出了許多構(gòu)想。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他仍然沒有脫離“士大夫”立場,而是固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因此,其構(gòu)想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關(guān)鍵詞】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 法律思想
一、《明夷待訪錄》所體現(xiàn)的法律思想
《明夷待訪錄》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法律思想的代表作。其法律思想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面:一為對君主專制體制下法律的批判;二為對大同社會下法律制度的構(gòu)想。
(一)對君主專制體制下法律的批判
1.對于“君”及“一家之法”的批判。在清王朝覆滅之前,中國一直是中央集權(quán)的父權(quán)制家長式的統(tǒng)治,也既是“家天下”。整個社會最根本的法律是維護帝王統(tǒng)治的合法性。這種法律和西方那種分權(quán)制衡的情況有著根本的差別,因此,往往會導致帝王本人的權(quán)力極度膨脹,并使其濫用手中的各種權(quán)力,而葬送自己的“家業(yè)”,遂被另一姓氏王朝所代替的可悲結(jié)局。黃宗羲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王朝的交替,在總結(jié)明王朝及以前歷代王朝覆滅原因的基礎(chǔ)上,得出結(jié)論:“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shè)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于法之中,所謂非法之法也。”即是說“君”為天下之大害,“君”所立之法為“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
在黃宗羲看來,最初的君是為天下服務(wù)的,一心為公,法也如此;而后世之“君”卻拿天下服務(wù)自己,立“一家之法”,導致生靈涂炭,禍害天下,而且與此同時,也往往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所以說,“君”為天下之大害,“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黃宗羲沒有對“君”作出分類說明,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在他那里,為天下之大害的“君”為“后世之君”,也即是君主專制體制下的“君”。
2.批判傳統(tǒng)的法律觀。黃宗羲在批判“一家之法”的同時,也對于某些“論者”對于法律的態(tài)度進行了批判。他認為這些“論者”對法律是持工具主義的態(tài)度,是為人特別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再好的法律如果沒有有德之人去執(zhí)行也不行,在“治法”與“治人”的關(guān)系上,堅持“治人”為首要。黃宗羲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他指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終不勝其牽挽嫌疑之顧盼,有所設(shè)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茍簡,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間。其人是也,則可以無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羅網(wǎng),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笔恰胺欠ㄖā辫滂袅颂煜氯?,而非“人”(其他治國之人)桎梏天下人,因此,應(yīng)當先“治法”(立天下之法),然后再“治人”。
(二)對大同社會下法律的構(gòu)想
黃宗羲同其他正統(tǒng)的儒家學者一樣,認為人類理想的社會應(yīng)該是“三代”(夏商周)時的社會,因為這個時代是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是人類的大同社會。在大同社會里,是君臣共治,而且君臣尤其是君主沒有私心,都是為了天下民眾的安定和諧。因此,黃宗羲對未來社會法律制度的構(gòu)想是建立在大同社會的基礎(chǔ)之上的。表現(xiàn)為:
1.極力主張限制君權(quán)。在黃宗羲所處的那個時代,帝王一人高高在上,擁有絕對的權(quán)力,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君權(quán)的有效限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他首先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币源藶樗南拗凭龣?quán)思想提供理論支點。
黃宗羲有關(guān)限制君權(quán)的構(gòu)想,第一是君臣共治。黃宗羲認為天下之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治,因此應(yīng)分治天下之權(quán)與他人而共治之。這里所指“一人”便是“君”,“他人”則是“臣”,君與臣是合作者。第二是恢復相制。黃宗羲認為由于相非世傳,必賢,可補世傳天子之不足。第三是學校議政。黃宗羲認為,古時學校不僅是培養(yǎng)士的地方,且是提供治國方略的根本之處。學校之士不以天子好惡評斷是非。因此,學校議政,可以限制君權(quán)。
2.重設(shè)方鎮(zhèn)。黃宗羲認為明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權(quán)力太小,特別是邊戍地區(qū)。應(yīng)在邊戍地區(qū)重設(shè)方鎮(zhèn),賦予統(tǒng)帥以財政、軍政、官吏任命等自主權(quán),并允許其傳世,這樣既可以戍邊,可以解決部分財政問題,還可以限制中央權(quán)力。
3.渴望立天下之法。黃宗羲認為,“三代之法”是為天下立法,是真法。在天下之法下,人無貴賤之分,法雖疏卻能很好地治理天下,人們就又可以重過“三代”時的生活。
4.建立規(guī)范的多種選拔官員的法律制度,即寬于取士,嚴于用之。他指出:“吾故寬取士之法,有科舉,有薦舉,有太學,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絕學,有上書,而用之之嚴附見焉?!边@里的士指治國之士。
二、對黃宗羲法律思想的幾點認識
對于黃宗羲及其法律思想,歷以來存在著爭議。有人視之甚高,把《明夷待訪錄》中的思想視為中國的啟蒙思想;有人則貶之甚低,如近代章太炎就認為《明夷待訪錄》是向清廷上條陳等。武樹臣先生在看待黃宗羲及其法律思想時,往往與西方“啟蒙運動”時的人物及其法律思想相比,其他學人也有類似看法。
對于黃宗羲的法律思想,筆者認為應(yīng)從以下幾方面給予認識:
首先,他是渴望的“三代”之治。在《明夷待訪錄》中,他批評的對象主要是秦及秦以后的統(tǒng)治者。他的“三代”時間并不明確,書中未提及夏商周,而僅是批判了秦及秦之后“一家之法”,他認為“是故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在此,黃宗羲對“君”進行了最為猛烈的抨擊,指出“君為天下之大害”;但在論及恢復相制、學校議政、重設(shè)方鎮(zhèn)、取士等時,又渴望君主來做這些事。還有對于明崇禎帝,他仍尊稱“毅宗”。將李自成稱為“李賊”,把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陷京城,推翻明王朝,稱“當李賊之為京城也”、“李賊入京師”,可見他思想中的“天下之法”仍然是帝王所立,而不是下層人之事。對于“世儒”的批判,他仍堅持儒家原則、方式及評價,只是不同于其他“世儒”的做法。在重設(shè)方鎮(zhèn)上,他的根本目的在于邊防,不是為了實現(xiàn)地方自治,主要不是作為一種法律制度來設(shè)計的。這本書理想成分多,理性分析少。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建議書,建議未來統(tǒng)治者能像“三代”那樣統(tǒng)治國家。這就難怪像章太炎所言,是向清廷上條陳。
其次,一個人的思想體現(xiàn)在社會活動中,筆者認為,黃宗羲的內(nèi)在思想變化以停止反抗清廷為限,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黃宗羲出生在儒學世家,忠君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明亡后,他追隨魯王反抗清廷統(tǒng)治多年,在此過程中寫下了《明夷待訪錄》。在停止反抗清廷之后,他就終廁之于儒林,隱居著述,并屢拒請廷征召,從此他就不問政治,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結(jié)束了自己的余生,因為在黃宗羲看來,清廷是“夷”,不是“夏”。他渴望的是漢人統(tǒng)治及漢人的法律制度,而非異族統(tǒng)治。
再者,從晚年其他著作中來看,“七十七歲作《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記》,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字句:‘今天子纂修《明史》,追數(shù)明室之亡,在于天啟,既追述先烈為抗清從容就義,又稱被抗擊者為‘今天子;七十九歲作《周節(jié)婦傳》稱:‘今圣天子無幽不燭,使農(nóng)里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新統(tǒng)治者旌揚‘綱常名教,抗爭者則進一步追加認同,從‘今天子而為‘今圣天子?!边@再次說明,他渴望的是“三代”或類似“三代”的圣王之治,而并非希望改變他所生活的社會制度。
黃宗羲確實對“君”和“一家之法”等進行了最為猛烈的抨擊,但從他一生活動的歷程及其著作來說,他仍在儒家及儒學內(nèi)進行他的活動及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他是站在傳統(tǒng)的“士大夫”立場,以“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來作為指導思想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與他的“亡國之痛”是分不開的,在此書中他確實提出了一些與前人根本不同的政治法律思想,但我們不能就此拿他和他的《明夷待訪錄》與西方“啟蒙運動”中人物及其法律著作來比較,這不具有可比性。我們也不能否定黃宗羲的法律思想的積極意義,畢竟,對于“君”和“一家之法”的批判是難能可貴的,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無論是在他之前或是之后,從梁啟超“他們的許多話,在過去二百多年間,大家熟視無睹,到這時忽然像電氣一般把學多青年的心弦振得的直跳?!边@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筆者認為,之所以前人對黃宗羲的法律思想給予過高的評價,乃是因為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中些思想和西方的啟蒙運動時的法律思想在表面上有某些相似之處,想想并努力證明在沒有西方侵略的情況下中國仍能自發(fā)的進入資本主義,建立一套像西方那樣的法律制度。“本來,中國封建社會內(nèi)部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的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比欢S宗羲的法律思想與西方的啟蒙思想是根本不同的,他是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他對“君”及“一家之法”的批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有結(jié)果。黃宗羲渴望的是圣人之治,尤其是“三代”之治,渴望道德之君,仍然把希望寄托在一人。他的論述之中沒有提及類似于西方社會中個人的解放和主權(quán)在民的思想等,若作為啟蒙思想,這些尤其重要。這與清末在與西方碰撞中的托故改制思想是不一樣的,因為清末變法時多了一條途徑——西方社會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國學百科.http://www.zgwww.org/guoxue/html/bbsGuoXue/dianji/zi/mingyi/.
[2]蘇鳳格.黃宗羲法律思想評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0):120-123.
[3]武樹臣.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512.
[4]徐定寶.黃宗羲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2-136.
[5]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J].論文大全網(wǎng),http://lw.yeewe.com/182/12323175152_4.Html.
[6]蒲堅.中國法制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219.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