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阮郎歸
曾 覿
柳陰庭院占風(fēng)光,呢喃清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
萍散漫,絮飄飏,輕盈體態(tài)狂。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
賞析
據(jù)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高宗、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后苑賞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繞堤閑游。(太上皇)倚闌閑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傳旨令曾覿賦之,遂進《阮郎歸》”。可見這是奉旨填詞。
鄒祇謨《遠志齋詞衷》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贝嗽~深得其中之味。處處說燕,而終篇無一燕字。說它寫得不像,卻很像;說它像,卻又不太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取其神而不襲其貌。詞人主要通過烘托、陪襯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寫燕子所處的環(huán)境,燕子的聲音、動作和體態(tài);同時還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詞的起首二句先寫環(huán)境,后寫聲音。庭院深深,楊柳陰濃,渲染了庭院的深邃幽靜。在這寂靜的環(huán)境中,唯有雙雙紫燕,終日呢喃,神態(tài)上這就突出了詞中的主體。不直說燕子,僅以“呢喃”二字,從聲音上勾畫出它的特點,接著后面兩句,也以同樣的結(jié)構(gòu),先寫環(huán)境,后寫動作,只是詞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后新漲,碧波蕩漾,境極美矣。此時忽有雙雙燕子,掠水而過。這是以環(huán)境之靜,烘托燕子之動,動靜相宜,便產(chǎn)生優(yōu)美的情趣?!磅硭Α比?,可謂得燕子之神。蹴者,踏也。你看一只燕子剛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緊接著又一只燕子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飛燕踏水,前后相續(xù),活生生的一幅飛燕鬧春圖。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雖不言燕,而生動的燕子形象已入讀者眼簾了。
過片二句,通過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又進一步運用明喻或暗喻模擬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見張炎《詞源》論詠物),其妙亦在似與不似之間?!捌忌⒙?,承上片“池塘”而來。池塘上浮萍點點,逐水飄流,映襯了空中的飛燕?!靶躏h飏”承起句“柳陰”而來。既云有陰陰楊柳,自有柳絮飄揚,于中也自然地點出時當絮飛花落的暮春,與《武林舊事》所說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風(fēng)中飄揚,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飛翔的姿態(tài)。其體態(tài)輕盈,情韻杳眇,悠然可想。而著一“狂”字,回味無窮。
結(jié)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猶如畫龍點睛,全篇因之警動。暮春時節(jié),落紅陣陣,有的飄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憐惜。詞人說:“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睂懷嘧酉Щ?,同時也將人之憐香惜艷的心情反映出來。明人沈際飛評曰:“憐香惜艷,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草堂詩余正集》卷一)“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彥)《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覿,曾詞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詞。然李詞所說的只是燕子銜泥筑巢的結(jié)果,而曾詞則刻畫其過程,形象更為生動,情感更加濃厚。同時,下句的“歸”字與上句的“去”字,相互呼應(yīng),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卻把它一口一口銜回畫梁,筑成芳巢。這就賦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實際上也映射出詞人自己的“心影”。
詞人小傳
曾覿(1109~1180)字純甫,號海野老農(nóng),汴(今河南開封)人。以父任補官。孝宗受禪,除權(quán)知閣門事兼?zhèn)蒉k皇城司。又常侍宴應(yīng)制,其應(yīng)制諸詞,見《乾淳起居注》。覿與知閣門事龍大淵怙寵依勢,世號“曾龍”,為大臣所劾。乾道初,出為淮西副總管,移浙東。淳熙元年(1174),除開府儀同三司。六年,加少保、醴泉觀使,權(quán)震中外。淳熙七年卒?!端问贰妨杏凇敦覀鳌贰S小逗R霸~》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