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關鍵詞:海明威 文藝思想 真實觀
摘 要:海明威文藝思想的基礎是真實。他在談論創(chuàng)作時,時時處處都觸及到了真實,真實構成了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核心。真實性是海明威文藝思想和文學活動的支柱。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海明威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觀念,解讀和探究海明威創(chuàng)作中“真實性”的依據(jù)和內(nèi)涵,從而全面理解海明威的文藝理論思想。
海明威文藝思想的基礎是真實性。海明威在談論創(chuàng)作時,時時處處都觸及到了真實,真實構成了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核心,海明威其他的文藝思想都從屬于此。探究海明威文藝思想,首要的問題是必須探究海明威的真實觀。只要理解了海明威真實性的具體內(nèi)涵,就易于掌握海明威文藝思想的其他方面,諸如象征問題、海明威對象征的態(tài)度及其具體運用的內(nèi)在依據(jù)。
一
真實性是西方文學美學的一大支柱,是西方美學特立于世界的根本之所在。與海明威同時期的作家,尤其是當先鋒作家極力打破文學的外在真實時,海明威未同流俗,而一再強調(diào)文學的真實性。他認為:“……作家應該像上帝的教士一樣,要非常正直,非常誠實。他要么誠實,要么不誠實,像女人一樣,要么貞節(jié),要么不貞節(jié),寫過一部不誠實的作品,以后就再誠實不起來了?!?/p>
海明威認為,真實是一個作家特別是一個小說家的基本素質,作家首先是“正直”的、“誠實”的,而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經(jīng)受時間考驗的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并認為一個作家要“寫得清楚明白,人人都看得出他是不是偽造”的。
托爾斯泰是海明威最為推崇和喜愛的作家,這可能是他們都以戰(zhàn)爭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都試圖從對戰(zhàn)爭的研究和描繪中探索人類活動的真諦。這體現(xiàn)在海明威對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喜愛上。海明威對《戰(zhàn)爭與和平》研讀細致,體味較深,他認為這本書各個方面的描寫是非?!罢鎸崱焙汀敖?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其中描寫的全部戰(zhàn)斗和戰(zhàn)役都能剪裁出來“獨立成篇”,而不失“真實性和磅礴氣勢”,并能像“詩那樣精煉”,海明威說:“我愛《戰(zhàn)爭與和平》,是愛它對戰(zhàn)爭和人的絕妙的、深刻的、真實的描寫,但我從來沒有相信過這位偉大的伯爵的議論。……他那沉悶的、救世主的思想并不見得比那些福音傳教士們和歷史教授高明,我從他那里得出一條教訓:千萬不能篤信自己大寫思想,而要盡可能寫得真實、坦率、客觀和樸素?!?/p>
海明威特別推崇的另一個作家是馬克·吐溫,之所以特別地選擇馬克·吐溫,主要因為他是美國作家,是美國民族文學的一個重要奠基人物。如同我們在稱贊歐洲小說的時候一定忘不了《紅樓夢》,海明威在極力稱贊托爾斯泰時也沒有忘記馬克·吐溫。他說:“一切現(xiàn)代美國文學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叫做《哈克貝利·費恩》,你要是讀這本書,讀到黑奴吉姆被孩子們偷走就停下來,這是真的結局,往下是騙人的。這是我們最好的一本書。一切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從這本書來。在這以前沒有什么東西,打它以后的東西沒有這么好?!?/p>
評價不能說是完全公允,但至少顯示出了海明威的立場和傾向。海明威稱贊《哈克貝利·費恩》這部作品,不是從文體、文風的形式角度,而是從文學原則和文學立場加以評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9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真實的文學觀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海明威的文學思想的沃土中。
二
無論是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感受,還是海明威對其他作家的評論,我們都可以看到海明威對“真實”的重視程度。真實在海明威的觀念里的確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義,論及文學,海明威首先肯定的就是真實。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中期的代表作,也是海明威一生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真實地描寫了1937年的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正義的共和派和法西斯分子較量的戰(zhàn)爭。但海明威并沒有把人物處理得像京劇臉譜那樣好壞分明,共和國內(nèi)有英勇的士兵和將軍,有嗜血成性的政委和專以謊言欺騙民眾的黨的領導人;游擊隊內(nèi)部有忠貞的共和國衛(wèi)士,有目光短淺的農(nóng)民,也有見小利而忘大義的卑劣小人;敵人陣營中有殘忍的法西斯分子,也有迫不得已卷入戰(zhàn)爭的平民。海明威沒有簡單地站在任何一方,而是從全人類的角度上,站在具有抽象意義的人道主義立場上,對待戰(zhàn)爭,對待人們自古以來的這種特殊而又不間斷的殘殺行為。在作品中,海明威引用玄學派詩人約翰·堂恩的詩:“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的朋友和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p>
海明威從“人”的、“類”的總體角度對待戰(zhàn)爭,已超越了戰(zhàn)爭的是非界限。他反對法西斯,主要也是出自他的人道主義?!秵淑姙檎l而鳴》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這樣的“真理”:人類是一個整體,是息息相關的,任何人不能破壞它,如果肆意地蹂躪,那么最終導致的是人的毀滅。戰(zhàn)爭這一對抗行為,最終是為人類敲響的喪鐘。這種超越了是非,超越了經(jīng)驗體現(xiàn)出來的意蘊,就是海明威蘊于《喪鐘為誰而鳴》的“真理”。
《喪鐘為誰而鳴》顯示出來的這種“真理”,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不是人類社會的某種現(xiàn)實的真實的規(guī)律,而是人類的一種向往和理想?!秵淑姙檎l而鳴》主要是從戰(zhàn)爭的角度表現(xiàn)這一問題的,主人公羅伯特·喬丹是從正面向往這一真實的規(guī)律。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塑造了另一個重要人物——西班牙女子瑪麗亞。瑪麗亞這個與圣母同名的女子,美麗、善良、熱情,具有正義感。她生活在一個共和家庭,叛亂開始時,她的父母因為擁護共和國而被叛亂者打死,瑪麗亞本人也遭到叛亂者野獸般的蹂躪,在被解往西部的火車上,恰逢游擊隊炸火車,游擊隊撤離時把她救走。共和國準備一次新的進攻,戈爾茲將軍派美國志愿人員羅伯特·喬丹去炸敵后的一座橋,喬丹奉命行動,與當?shù)赜螕絷犎〉寐?lián)系,也結識了瑪麗亞,他們一見鐘情,在短短的三天里相見相識到相愛甚深。當天夜里瑪麗亞就來到喬丹的睡袋里,由起初的情感融合到相互理解到至死不渝。共和國進攻發(fā)起之日,喬丹率領游擊隊炸毀大橋,但在撤退中身負重傷,瑪麗亞忍死訣別,奔向尚不可知的遠方。
人們在評論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時,對《永別了,武器》中的凱瑟琳注意較多,而對瑪麗亞則一筆帶過甚至完全忽視。而實際上,瑪麗亞的意義遠超過凱瑟琳,甚至有些地方超過了娜塔莎。瑪麗亞的形象塑造,典型地體現(xiàn)出海明威的真實的文藝觀念。瑪麗亞不僅是海明威真實觀念引導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真實形象,同時也是海明威“真理”觀念的體現(xiàn)者。
瑪麗亞雖然和凱瑟琳一樣一往情深,柔情似水,但瑪麗亞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意蘊,或者說真理,要高于凱瑟琳。海明威創(chuàng)造了以瑪麗亞為代表的西班牙民族——乃至于全人類,她是人類愛的化身。她愛喬丹,愛華金,愛皮拉爾,尤其是她將全部的柔情獻給了心愛的人?,旣悂喌倪@種行為,這種熱烈而真摯的愛,似乎和其千千萬萬的愛情主人公一樣純潔、無私和真切。如果脫離了周圍的因素,瑪麗亞和她們沒有什么區(qū)別,沒有什么新意。但在《喪鐘為誰而鳴》中, 瑪麗亞卻是身處險惡的。我們曾指出過《喪鐘為誰而鳴》反對戰(zhàn)爭的傾向及其所體現(xiàn)的超越抽象意味的人性,在戰(zhàn)爭期間,在充滿著欺騙、奸猾、血腥的惡臭的戰(zhàn)爭空間,瑪麗亞的愛就顯出其特有的光彩?,旣悂喅錆M愛的圣光,襯托著人類的丑惡。瑪麗亞,她是理想的化身,理想雖然渺茫但并不是沒有。海明威這樣處理瑪麗亞的命運,恐怕也是要體現(xiàn)這樣的“真理”,即世界是虛無的,人是要滅亡的,好男兒要成“硬漢”,好女兒要成“愛”的使者,把愛遍撒人間。喬丹以行動來追求,瑪麗亞則以精神的“愛”來追求。硬漢要在無望中勇敢奮進,好女兒則是前方的一盞燈?,旣悂啽旧砭褪敲?,戰(zhàn)爭毀滅了美(瑪麗亞的頭發(fā)被剃光),但美在喬丹的幫助下又復蘇了,這對“迷惘一代”中走出來的人們來說,雖然渺茫,卻還有希望的微光。這也體現(xiàn)出海明威中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某些轉變。這樣,瑪麗亞這一人物就具有雙重意義。首先,她體現(xiàn)了海明威真實的文學觀,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其次,她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經(jīng)驗”和“真理”,“是家的化身”,充滿著人類的理想和“硬漢”同時存在的“至柔之美”。
三
20世紀初,正是西方現(xiàn)代思潮蜂擁而起的時候,象征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意識流小說,以及表現(xiàn)主義等充斥著西方文壇,而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大都出自這些不同的思潮之中,他們大都拋棄了19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轉而向內(nèi)在的方面進行挖掘,不重對象的真實而重內(nèi)心,不重外在的秩序而強調(diào)內(nèi)在的自由。外在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荒誕的,虛妄的,而最真實的,則是人的內(nèi)心,他們以非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文學,強調(diào)藝術直覺,重視抽象和荒誕,反對所有傳統(tǒng)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手法。在這一大潮下的海明威依然保留其真實的文學觀,充分顯示出了作家的獨特之處。
海明威選擇了文學真實,而沒有選擇其他現(xiàn)代派文學觀念,這恐怕和海明威獨特的經(jīng)歷有關,海明威中學畢業(yè)不久,就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報名參軍未果,就以志愿救護隊駕駛員的身份置身于大戰(zhàn)中,1918年在意大利受傷,他身上腿上中了兩百多片碎彈片。1937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海明威兩次到西班牙,他借債為忠于共和國政府的部隊買救護車,并積極從文藝的角度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二戰(zhàn)中海明威駕駛“海拉爾”號在海上巡邏,幫助海軍偵測敵潛艇的位置。海明威積極投身解放歐洲大陸的軍事行動,而且身先士卒,深入敵后幾十公里??梢哉f如果沒有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道路可能會改變,或許他會走龐德、艾略特的道路,或許他會沿著《太陽照常升起》的道路走向荒誕和虛無,最終與現(xiàn)代主義主潮合流。但是戰(zhàn)爭使海明威思想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既給了他機會,也給了他深刻的思想。戰(zhàn)爭分正義方和非正義方,或是分出了罪行者的一方和無辜者的一方,海明威明顯地站到了受害者和正義的一方,從他同情一戰(zhàn)的普通士兵《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到頌揚二戰(zhàn)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人性的表現(xiàn)是積極的,理性的,是一種精神的向往,這決定了海明威絕不會接受消極的、非理性的文藝思想,而傳統(tǒng)的真實觀念自然就占了上風。20世紀是關于“心”的時代,這是時代的總特征。海明威身處其中,在某種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社會風尚的影響。這種影響使海明威重視“經(jīng)驗”和“真理”,重視理想的向往?!坝矟h”是一種無望的向往,相比之下,瑪麗亞體現(xiàn)得更為鮮明奪目,更具有代表性,她超過了所有的尼克們,而具有更高的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海明威大部分作品中都有著極為豐富的含蓄的意境,在含蓄之中體現(xiàn)出作品的無限意蘊。海明威的語言風格如此,他的文學真實性也是這樣。海明威主張的是文學真實,但這種真實側重于20世紀的內(nèi)在的心靈真實,而且這種心靈真實基本上表現(xiàn)都是理想的。海明威的真實觀不是19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而是20世紀的真實。它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的發(fā)展和延續(xù)。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李 燕,上海電力學院直屬外語系講師,系教學質量監(jiān)控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評論與翻譯。
參考文獻:
[1]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M].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2]Scott Donaldson. Ernest Hemingway [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Larry Phillips, Ernest Hemingway on Writing [M]. 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 1999.
[4]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5] 劉海平,王守仁.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長榮譯.美國文學周期[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