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自云 汪永平
摘 要:焦竑是明代后期的著名學者。文中以其歸隱林泉生涯作為解讀的切入點,通過梳理他在這段時期內的治學活動,初步探討其學術思想,從而重新認識和審視這位在明代就很有聲望,同時又頗有爭議的學者,展現(xiàn)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關鍵詞:焦竑;明代;歸隱林泉;治學活動;學術思想
中圖分類號:J509.9文獻標識碼:A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larJiao Hongs Careerof retirement in seclusion
JIAO Zi-yun,WANG Yong-ping
晚明時期,中國學術思想界發(fā)生了激烈變化。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逐漸萌芽、發(fā)展,匯合成為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乃至成為近現(xiàn)代的學術與思想革新運動的濫觴。學者焦竑就是這思潮中的一位積極的參與者。他一生以博學多聞知名,在史學、文獻考據(jù)學、古文字學、哲學、文學等諸多領域,皆有突出成就。他所進行的多方面的學術與思想活動,對實學思潮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促進與催化的作用,也使他成為晚明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焦竑(1540―1619),字弱侯,號澹園、漪園等。南明“福王時,追謚文端”①。原籍山東日照,四世祖焦朔“自國初以宦游留金陵二百余載”,②遂世為南京人,隸籍于南京旗手衛(wèi)??v觀學者焦竑的治學生涯,可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從青少年開始,至萬歷十七年(1589)以狀元及第,官授翰林修撰為止,為第一時期。他一面鉆研學問,一面應對科舉考試,因勤奮向學,才華過人而盛名早譽。自進京為官至萬歷二十七年(1599)辭職歸隱的十年,可視為第二時期。雖忠于職守,勤懇做事,然宦海沉浮,非其所長,終因人陷害,開始其歸隱林泉的第三時期。重歸純粹學者道路上的焦竑,雖有遺憾,卻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治學的思想,直至去世。
文中即以歸隱林泉的第三時期作為解讀學者焦竑的切入點,通過梳理他這段時期的治學活動,初步探討其學術思想,從而重新認識和審視這位在明代既頗具聲望,又賦予爭議的學者,展現(xiàn)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一、歸隱林泉
歸隱林泉,隱逸世外,猶如中國文化深處的桃園夢境,盡顯浪漫與超脫,引無數(shù)文人為之心儀。這種對精神境界的獨特追求在中國文化中似乎是根深蒂固的。其思想源于老莊,又兼而融會了禪家、儒家的文化因子——禪宗“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許多觀念,都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觀選擇歸隱林泉之士,大多胸懷大志,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試圖“達則兼濟天下”。然卻多不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所用,只能退而求“窮則獨善其身”,以守住自己內心的純潔和理想的高尚。這是一種以消極被動抗世甚至積極主動出世的方式來對待現(xiàn)實社會的姿態(tài);是一種追求精神自由,重視精神意識,甘于孤獨的清幽境界。
細品焦竑的歸隱林泉生涯即是如此?!盎涀栽鐨q,則以道德經術標表海內” ③的他以50歲高齡才奪得科考魁首——狀元,踏入仕途。他曾無限感慨地說:“某自髫年發(fā)憤向學,豈第為世俗梯榮計,實吾父督教甚嚴,不忍怠棄,欲因之稍稍樹立,不愧家聲耳?!?④焦竑即負一時人望,有“公他日為相” ⑤的說法,又具聰明才智,被稱“素懷社稷大計” ⑥,對于政治上的前途他也似有了一種潛在的、強烈的意識。任職十年,兢兢業(yè)業(yè)地勤于政事,欲成就一番事業(yè)。然而“竑即負重名,性復疏直,時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論,政府亦惡之。” ⑦這種性格品質上的梗介疏直,終使其受到傾軋誣陷,遭到放逐的命運。官場的這種冷漠與傾軋現(xiàn)象,使他深感苦惱與厭惡,發(fā)出了“碌碌京塵,自覺可厭,故山時入夢寐,又未能即環(huán)”,“金馬浮湛,聊以避世,乃復不容,則有投劾去耳”的感嘆。屢遭貶抑的境遇,終使其心灰意冷,無意仕途,辭職歸隱。
歸隱林泉的焦竑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是擺脫官場爭斗與公務纏身的閑適自得,一方面是忍辱含冤與壯志未酬的心有不甘。堅持儒家思想原則,兼修釋道文化的他之所以選擇退出仕途,歸隱金陵,是迫于時勢的無奈,也是自己內心精神境界的追求所至。這種特殊的人生際遇卻成就了焦竑,不僅讓他在晚明時期名噪一時,更使其位列中國學術思想史而名垂于世。
二、治學活動
“暫臥東山,休息乎道林藝圃,遠近宗挹,履滿限穿,答問更繁,述作猶盛”。⑧明末著名的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如是描述恩師焦竑的隱逸生涯。從中可窺見焦竑歸隱后的生活是閑適安定的,專心一意地讀書、交游、講學、著述,以主動的出世方式來應對現(xiàn)實社會的挑戰(zhàn)。
1、“擁書數(shù)萬卷,日哦詠其中” ⑨
“卜居秦淮湄,在市罕人跡。開函讀古經,落日照赤壁。”這首五言律詩是焦竑自敘此時的讀書生活之作,頗有幾分超然灑脫之意。“[焦弱侯]自是天上人,家境蕭條如洗,全不掛意。只知讀書耳。雖不輕出門,然與書生無異耳?!焙糜牙钭课岬拿鑼憛s最能反映學者焦竑的現(xiàn)實生活境況。為官清廉的焦竑,歸隱金陵后,家境較為清貧,“五車樓”的藏書成為他最重要的財富。又有讀書處,名曰“欣賞齋”,其所撰之書多寫于此。又有一小園,謂之“澹園”,焦竑常以此為號,后人也多以“澹園先生”稱之,蓋因于此。
《明史?焦竑傳》評“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不淹貫”,⑩其讀書涉獵面之廣讓人驚嘆。探究其因,一是他能潛心讀書、鉆研學問,二是他善于收書、藏書。澹生堂主人在《澹生堂藏書訓》中也曾記載親眼所見:“金陵焦太史藏書兩樓,五楹俱滿”。清黃虞稷、周在浚所撰《徵刻唐宋秘本書例》一卷有云:“明代藏書之富,南中以焦氏為第一?!比欢垢f藏書并不止于“束書不觀”的藏,更對藏書進行整理編目,而且“一一皆經校 探討,尤人所難”。曾編有《焦氏藏書目》二卷、《欣賞齋書目》六卷、《欣賞齋金石刻目》二卷等。B11他所做筆記更是輯成了八卷本的《焦氏筆乘》一書。焦竑的這種藏書習慣不僅自己受益匪淺,豐富了他的目錄學、考據(jù)學思想,促成了他在史學方面的編纂、歷史考辨等思想的形成,而且對整個晚明學術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焦竑的豁達與道義的責任感,以及出于他對于學術與學者的尊重,常將藏書與有識之士共享,如學者陳第在《世善堂書目》中曾自序云:其書多抄自“金陵焦太史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晚明學術思想界的繁榮。
2、“文章南國多門下,翰墨西園集上才”
明代書法家黃汝亨在《祭焦弱侯先生文》中說:“四方學者、士人無不以得見弱侯為榮,所謂‘天下人無問識不識,被先生容接,如登龍門。而官留都者自六官以下,有大議大疑,無不俯躬而奉教焉?!笨梢姎w隱的焦竑,不僅沒有就此沉寂,反而獲得了更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蓋因其博精的學識和廣泛的交游。他不但在金陵延接了眾多來訪的學士、名流,更廣交天下奇士,如李卓吾、陳第、袁宏道、徐光啟等,使其影響遠非一般拘于一隅的文人所能比及。
《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寫道:“當時,在南京城里住著一位顯赫的公民,他原來得過學位中的最高級別(按:指焦竑曾中狀元),中國人認為這本身就是很高的榮譽。后來,他被罷官免職,閑居在家,養(yǎng)尊處優(yōu),但人們還是非常尊敬他。這個人素有我們已經提到過的中國三教領袖的聲譽。他在教中威信很高。他家里還住著一位有名的和尚(按:指李贄),此人放棄官職,削發(fā)為僧,由一名儒生變成了一名拜偶像的僧侶,這在中國有教養(yǎng)的人中間是很不尋常的事情。他七十歲了,熟悉中國的事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學者。”B12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的這段回憶錄披露了明末思想怪杰李卓吾與焦竑之間深交的事實。焦竑“篤信卓吾之學,以為未必是圣人,可肩一狂字,坐圣人第二席”B13?!睹魇珐q焦竑傳》記載“時頗以禪學譏之”B14的評語與此不無關系。
萬歷二十七年(1599),是焦竑辭官歸隱的第一年。李贄重返南京,復與焦竑研討“性命之學”,同時一起興起讀《易》之會。后來李贄撰成《九正易因》,焦竑似亦有《易因》之刪定本。利瑪竇也正是當年專程登門拜訪了焦竑。次年李贄在麻城被逐,焦竑致詩云:“去我無千里,相逢忽二年”,“獨往今何事?重逢會可期?白門遺址在,相為理茅茨?!毖埨钯椫胤到鹆?暫避迫害。萬歷三十年(1602),李贄不堪凌辱,自刎而亡,焦竑聞訊甚為憤慨,撰寫《薦李卓吾疏》以遙祭李氏。李贄死后,其著作多被禁毀,后在焦竑的支持下,編輯出版了李贄的《李氏遺書》、《續(xù)藏書》、《續(xù)焚書》等,并為之作序,又重新編輯出版了《焚書》。
焦竑歸隱林泉之時,新結交的名士中當屬陳第為第一人。究其實,陳第與焦竑兩人神交已久。萬歷二十九年(1601),陳第著手研究《詩經》古音,獲讀焦竑《焦氏筆乘》“古詩無葉音”條,甚契其心,贊曰:“此前人未道之語也,知言哉!”萬歷三十二年(1604),陳第專程到金陵拜訪焦竑,這是焦、陳的第一次見面。開門見山就談經說史,極為投契。此后,陳第常居焦宅,借讀其書,共同研討古音的問題。后陳第著成《毛詩古音考》、《伏羲圖贊》、《寄心集》、《尚書疏衍》等書,焦竑為之校核審訂與撰寫序跋,并協(xié)助出版。陳第所作《毛詩古音考雜詠詩》中“晚逢焦太史,印可諾心靈”,“晚逢金陵焦太史,卻將字字比南金”等詩句B15,多次流露出對于焦竑幫助的感激之情。而陳第的著作,對于后人顧炎武的影響極大。由此可見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焦竑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3、如水赴壑,以理學倡
“先生積書數(shù)萬卷,覽之略遍。金陵人士輻輳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率王弇州(明王世貞,當時的大文士、后七子的領袖)所不如也?!盉16明末思想家、學者黃宗羲談及焦竑的講學活動時,如是說。明代戶部尚書耿定向(焦竑恩師)之弟、兵部右侍郎耿定力在《焦太史澹園集序》中亦說道:由于焦竑“識彌高,養(yǎng)彌邃,綜萬方之略,究六藝之歸?!薄昂热耸康闷淦?莫不嘆以為難得?!盉17
焦竑這段時期的講學活動可以說是十分頻繁的,其宣講內容主要為良知心性之學。其中影響比較深遠的的有三次:崇正堂講學、新安講學、明德堂講學。這三次的講學實錄被收在《澹園集》中,也有合刻本《焦弱侯問答》。
萬歷三十年(1602),焦竑為了紀念恩師耿定向當年在金陵倡導良知之學,策劃修建了耿定向祠堂,建在當年耿定向籌建的清涼山崇正書院內。焦竑為此作《先師耿天臺先生祠堂記》。建成之后,多有講學活動于此,《崇正堂答問》既為他在此講學時,與聽講學者問答的記錄。
萬歷三十一年(1603),焦竑應邀赴新安還古書院講學。自“薦紳先生”至“兒童牧豎”四方人眾聚集者二千余人,皆為聽焦竑的講學而來。此次講學中,焦竑主要采取與眾人對話討論的方式,對眾人“隨機指示,言簡意盡。一時聞者咸悚震踴躍”,以未曾聽到過這樣親切的講學與啟示,眾人“如旅而歸,如寐而覺,如調饑而享太牢,以此知性之相近,而堯、舜之可為也?!边@次講學的實錄,記載于焦竑的學生謝與棟輯成的《古城問答》一書中。
萬歷三十四年(1606),謝與棟等在金陵羅近溪祠明德堂再次舉行講會,請焦竑主持此會。雖然之前身體有恙,但聞有講學之會,焦竑即慨然前往。至則“精神煥發(fā),視疇昔更倍。聞者歡喜踴躍,得未曾有。若惟恐其言之盡也?!边@次講學活動,后由佘永寧記錄整理成《明德堂答問》。B18
4、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焦竑畢生勤于著述,涉獵面之廣,并世可比者甚少,被譽為“百科全書似的人物”。觀焦竑著作的形式主要有五大類:一是學術性專著,二是詩文集,三是讀書筆記,四是文獻史料的纂輯,五是古代文獻的校訂、注釋、評述等等,所涉及的范圍包含了心學、子學、佛學、文學、史學、目錄版本、考據(jù)、文獻整理等方面。其著作多有傳本存之于世,成為研究焦竑的重要文獻資料。尤其在他歸隱金陵的20年里,焦竑更是整理、刻印了不少重要著作。期間撰寫的大量詩詞古文、序跋、評論、書信、志銘、表傳等作品,多收錄于他的文集之中,還有許多散見于他書,或竟散佚了。
《澹園集》,又名《欣賞齋集》,是焦竑的主要著作之一,正集有49卷,續(xù)集35卷,另有別集若干。正集刻印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續(xù)集刻印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別集則僅見于文獻的著錄?!跺@集》中所收文章多為焦竑中后期的作品,對于研究焦竑中后期的學術思想與學術內容、學術成就等大有裨益。
萬歷三十四年(1606),《焦氏筆乘》正續(xù)集也刻印完成。此書是他的讀書筆記,共一千余條,內容包括了經、史、子、集、佛、道、醫(yī)、方等等,書中既記錄了他的考據(jù)說研究的一些成果,也記錄了他不少重要的思想觀點及學術活動,是研究焦竑的哲學思想和考據(jù)學成就的重要文獻。此外,萬歷四十年(1612)刻印的《易筌》六卷,則是焦竑晚年學《易》、解《易》之作。
焦竑因萬歷二十二年(1594)參與明代國史的編纂工作之故,多方收集史料,積極地進行明史撰寫前的準備工作。后史館關閉,修史中輟。歸隱金陵后,焦竑始有時間整理編輯這些資料,并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著成《國朝獻征錄》和《國史經籍志》兩書,成為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獻。其中《國朝獻征錄》有120卷,《國史經籍志》6卷??逃∮谌f歷四十六年(1618)的《玉堂從語》,則是焦竑晚年的最后一部史學方面的著作,是他采掇明代歷朝翰林學士故實撰輯而成。
歸隱期間,經過焦竑整理、注釋、編選、輯錄的古代或者前人的文獻典籍也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術思想的傳播。如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印《陶靖節(jié)先生集》;萬歷三十二年(1604),校《書畫漫錄》;萬歷三十六年(1608),?!镀凡枰洝?萬歷三十八年(1610),校坊本《洛陽伽藍記》;萬歷四十二年(1614),編輯《張橫浦(載)先生文集》;萬歷四十五年(1617),編輯刻印《升庵外集》100卷等。B19
三、學術思想
嵇文甫先生在其《晚明思想史論》中,對于晚明思想界的變化趨勢作了一番精辟準確的分析,指出其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超現(xiàn)實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王學和禪學在晚明思想界中占中心地位,其內部也未嘗沒有現(xiàn)實主義的傾向。這各種傾向最終匯合成明末清初的實學運動,以其經世致用的思想劃出思想史上的一個新時代。B20將焦竑放在這晚明社會與思想史的流變趨勢圖中,是研究其學術思想的基準點。觀其學術思想的遞嬗,恰是沿著思想史中從超現(xiàn)實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也即從心學向實學流變的轍跡。
1、心學思想——“盡性至命之學”
焦竑早年由比較正統(tǒng)和據(jù)守禮法的耿定向引導進入“陽明心學”的殿堂,與當時的思想怪杰李卓吾為莫逆之交,后質疑于王學左派的后期干將羅汝芳與王襞,在他們的熏陶之下,其思想日趨成熟,對于“陽明心學”亦倍加服膺,尤其在其歸隱金陵后,他不遺余力的推崇與宣傳王陽明的良知心性之學,赫然成為王學左派的后勁。
心學肇源于宋朝的學者陸九淵,完成于明代中葉的王陽明。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革命。心學思想雖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存有局限性,但于當時卻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明代在倡導禁欲主義的程朱理學的籠罩之下,人性普遍受到壓抑,強調人心的主體作用,強調充分認識人自身價值的心學理論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焦竑的思想就屬于這樣一種哲學體系。
王學左派的后學們多不墨守師說,焦竑亦如是。他認為心學的傳統(tǒng)應上溯孔孟,從儒學之祖說起。他提出“孔孟之學,盡性至命之學也”,B21用于解答人對于自身的心與性的認識,以及疑惑與是非的,是最高的學問。在其歸隱生涯里的幾次頗有影響的講學活動中,更將“心”一詞剖析為三層含義:“血肉之心”、“情感之心”和“真心”。這“真心”即是“良知”,是心學體系中最根本的范疇。B22
焦竑的盡性至命之學,就是要從認識自己的“真心”始,從而悟到“羲、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即吾心也”,悟到主觀自我的主體作用。他進而倡導“學道者當掃盡古人之芻狗,從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方成真受用,何至甘心死于古人腳下?!盉23認為學者應解放思想,廣泛吸取諸家學說思想之精華,能持獨立見解,開辟全新的思想境界。這恰與當時盛行的三教合一論的浪潮想適應,焦竑也因之被尊為三教領袖。但他終究是以儒學統(tǒng)攝全局的,主張緩佛入儒,以佛證儒,從而壯大儒學體系,其思想中帶有一定的調和意味。他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也趨于中庸,即主張思想解放,不傍依古人,又要遵守法度,不搞索隱行怪。所以不難理解他雖與李卓吾深交,且“篤信卓吾之學”,但是歸隱之后的他并沒有發(fā)展成為狂禪學者。
另一方面,焦竑的盡性至命之學也是一種人性與思想德行的修養(yǎng)方法?!爸浴迸c“復性”是修養(yǎng)的兩個步驟,更是心學“致良知”的重要內容。“知性”是第一步,他說“其不可思與為者,從容聽其自悟”,“求諸自性”。又言“先師所謂講學者,大約在知性。性未易知,須假方便以通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知性之方便法也。”B24第二步是“復性”,“若能于喜怒哀樂之中隨順皆應,使雖有喜怒哀樂,而其根皆亡。情根內亡,應之以性,則發(fā)必中節(jié),而和理出焉。如是,則有喜非喜,有怒非怒,有哀樂非哀樂,是為盡心復性。心盡性純,不謂之天,不可得已?!盉25關于如何“致良知”,焦竑提出了“事則漸修”、“理須頓悟”之說。這即承續(xù)了良知頓悟的師說,又強調了事的漸修過程。B26較之于只知強調靜觀反思以求自得的心學家們而言,焦竑向著實學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2、實學思想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朱學的“知”而發(fā)的。然后學者有不知其變者,流于空談心性的空疏之學有之。焦竑則基本承襲了王陽明的傳統(tǒng),力避空疏學風,且更加強調“行”,認為“口說不濟事,須要實踐?!盉27只有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達到真正良知的境界。因而焦竑的治學活動多集中于各種實際學問的研究,不僅有研究成果,而且有獨到的思想理論,尤其在考據(jù)學、史學、文學等方面,更有開啟后世之功,從而全其以博學多聞著稱,以實學績行名世。
觀焦竑的心學與實學雙修,似有矛盾,然換角度解讀,其實質都是反對程朱理學,反對思想僵化,追求人性解放,發(fā)揮人主體意識作用之故,實則異途同歸。又有余英時先生云:“在心性之說方面,弱侯實可說是一結束人物。此與其在博學考訂方面之為開創(chuàng)人物,適成有趣之對照。但他自己并不覺得其學之分為兩極,有何內在矛盾。此正是象征‘尊德性之境既窮,不得不轉向‘道問學一途也?!?B28此語不僅正道出焦竑思想遞嬗之因,亦推崇其在考據(jù)學方面的貢獻。
(1)考據(jù)學思想
明清考據(jù)學新風首開于明代的楊慎,其后的焦竑與陳第推波助瀾,并卓有成效。焦竑更與楊慎并稱為“考據(jù)雙璧”。他曾極力收集楊慎的著作進行研讀,在歸隱金陵后,更編輯出版了《升庵外集》一百卷,可見他不僅極力推崇楊慎,而且深受其影響。此外,歸隱之時結交的陳第與焦竑之間的相互影響亦不容忽視。他們對古音韻學的研究及方法,成為清代古音韻學之濫觴。
焦竑雖自稱其博學考據(jù)仍是以明心見性為目的的,然究其實質實乃實學之路,與當時學術思想界的發(fā)展趨勢相吻合。他的博學考據(jù)并非以諸經訓詁自限,而是以此為手段,去探求經史蘊含的義理。其文獻考據(jù)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經史子集四部,主要成就在辨?zhèn)魏托?眱蓚€方面。他認為:“世惟卓識殆洽者能辯學之證偽。”B29這是對辨?zhèn)嗡刭|提出的要求。又分析了經典傳至明代后,古義盡廢,書籍致偽的原因,并對當時經文注疏的繁瑣失真痛加針砭,倡導不依傍故人,持獨創(chuàng)見解。在文獻??狈矫?他注重古字、史實、名物制度的考辨。不僅總結了古今文字的演變規(guī)律,而且注重材料與證據(jù),注意通過理證校訂史實和名物。
(2)史學思想
明史編纂工作的中斷,讓焦竑抱憾不已。然其零星提出的關于史學方面的見解,以及史學編纂的方法與原則等實為真知灼見,尤其他對史料搜集與整理的重視,對后世明史的編修與研究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奠定了他在明代史壇上的重要歷史地位。顧起元曾稱頌其為“誠所謂業(yè)傳二正,才擅三長者矣?!盉30
焦竑歸隱之后,充分利用之前任明史纂修之時所搜集的史料,編輯成幾部頗有影響的明史史料著作?!秶I征錄》是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學士大夫向往此書,借觀至于簡渝,傳寫為之紙貴?!盉31《國史經籍志》雖因其部分著錄方面的失誤,而飽受批評,但仍不失為纂修明史的一個良好基礎。顧起元為《玉堂從語》作序時,言此書“義例精而權量深,聞見博而取舍嚴”。從中可窺見焦竑對史料鑒別和整理的重視。他認為史料是史學編纂與研究的基礎,應廣搜資料文獻以追求史料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堅持傳信與實錄的原則,其篤實的學風可見一斑。
“史者當國之龜鏡,萬載之眉目也。”B32對史學警世借鑒作用的強調,顯示出焦竑并沒有跳脫出中國古代史學傳統(tǒng)的價值觀。但對于史館修史,他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應重視“史職”、“史權”和“史任”,承認史官的獨立人格,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且修史必須用高水平的專家,“而欲以烏集之人,勒為鴻鉅之典,何以勝之?”。B33焦竑此說是由當時的修史現(xiàn)狀激發(fā)而來,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3)文學思想
明代文壇紛爭不已,各家學說紛呈。做為文學家的焦竑卻很難在其中劃歸所屬。細解其文風及文學觀念,即承續(xù)了明初宋廉諸人和唐宋派作家“宗經明道”的文學精神,又開啟了公安派作家“性靈”之先聲。這于當時仍被擬古主義所左右的明代文壇而言,可謂意義特殊。
焦竑實在是一位才華橫溢,又勤奮多產的作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他晚年曾自述曰:“閱歷日久,見故人之著作日益多,洞然悟為文之法度,益信近世剽竊支離者之為非?!庇谑歉坝麘嵢淮笏疗淞?。”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斐然?!睹魇珐q焦竑傳》稱贊其“善為古文,典正雅順,卓然名家?!毙旃鈫⒏赋觥白x其文而有益于德,利于行,濟于事,則一而已”,B34可見焦竑所撰文之價值。
焦竑的實學思想表現(xiàn)在文學方面,是對文章社會功能的注重。他認為“世無舍道而能文者”,寫文章就應遵循“文以載道”的原則,要“閔時憂世”、“動關國體”,主張以“實”論文。B35另一方面,受其心學思想的影響,焦竑主張詩文創(chuàng)作應“道胸中所欲言”,抒寫“性靈”,即注重作家的主體能動性。同時,亦應“脫棄陳骸,自標靈采”,不拘于形式主義,“考古以合變”,從而不致陷于“前后七子”之流的僵化復古。B36這些思想對于推動晚明文學藝術與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結語
“學者焦竑實是一個兼容并蓄、不拘故常的當時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B37李劍雄先生的評價之語頗為中肯。歸隱林泉的20年,也正是焦竑集思想之大成的時期。雖然官職被免,但是他的學術地位與社會聲譽,卻因其學術上的成就和人格上的魅力而越來越高,時人稱之為“鋸儒宿學”、“士林祭酒”、“北面人宗”,一時成為江南學術思想界的主盟。
焦竑以學者立身,堅持以儒家的思想原則統(tǒng)攝各種學說,不遺余力的壯大心學體系。同時,他亦能兼容泰西之學,使其融會各種學術思想而不陷于偏至。他秉持獨立見解,力主思想解放,成為一名能容納新知的有卓見的學者。他在考據(jù)學、史學、文學等方面的貢獻亦奠定了其在學術思想界的歷史地位。作為晚明王學左派的一員大將,他的學術活動和學術思想對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的演化著實起到了一種促進與催化的作用,在整個中國思想界向經世致用的實學發(fā)展轉化的歷史進程中,做出了自己的成績與貢獻,這應予以充分肯定。
① 《明史?焦竑傳》。
② 焦竑《與日照宗人》,《澹園集》卷十三。
③ 徐光啟《尊師澹園焦先生續(xù)集序》,《金陵叢書》本《澹園集續(xù)》卷首。
④ 焦竑《刻兩蘇經解序》,《澹園集》續(xù)集卷二。
⑤ 馮夢楨《與焦弱侯》,《快雪堂集》卷三十二。
⑥ 陶望齡《與焦弱侯》,《歇庵集》卷十六。
⑦ 《明史?焦竑傳》。
⑧ 徐光啟《尊師澹園焦先生續(xù)集序》,王重民編《徐光啟文集》卷二。
⑨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三。
⑩ 《明史?焦竑傳》。
B11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史部. 薄錄類》。
B12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何北武?!独敻]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58-359頁。
B13黃宗羲《文端焦澹園先生竑》,《明儒學案》卷三十五《泰州學案四》。
B14《明史?焦竑傳》。
B15陳第《毛詩古音考雜詠詩》。
B16黃宗羲《文端焦澹園先生竑》,《明儒學案》卷三十五《泰州學案四》。
B17耿定力《焦太史澹園集序》。
B18焦竑《古城問答》,《澹園集》卷四十八。焦竑《明德堂答問》,《澹園集》卷四十九。焦竑《崇正堂答問》,《澹園集》卷四十七。
B19李劍雄著《焦竑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358頁。
B20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171頁。
B21焦竑《答耿師》,《澹園集》卷十二。
B22焦竑《古城問答》,《澹園集》卷四十八。焦竑《明德堂答問》,《澹園集》卷四十九。焦竑《崇正堂答問》,《澹園集》卷四十七。
B23焦竑《支談》,《焦氏筆乘》續(xù)集卷二。
B24焦竑《古城問答》,《澹園集》卷四十八。
B25焦竑《讀孟子》,《焦氏筆乘》續(xù)集卷一。
B26焦竑《古城問答》,《澹園集》卷四十八?!睹鞯绿么饐枴?《澹園集》卷四十九?!冻缯么饐枴?《澹園集》卷四十七。
B27焦竑《崇正堂答問》,《澹園集》卷四十七。
B28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頁。
B29《國史經籍志?子部》,道家。
B309似鷦《國朝獻征錄序》,《懶真草堂集》卷十六?!岸敝敢笳?、周正,謂焦竑能繼承史館之業(yè)?!叭L”謂史才、史學、史識。
B31顧起元《國朝獻征錄序》,《懶真草堂集》卷十六。
B32焦竑《經籍志論?起居注》,《澹園集》卷二十三。
B33焦竑《論史》,《澹園集》卷二。
B34徐光啟《尊師澹園焦先生續(xù)集序》,王重民編《徐光啟文集》卷二。
B35焦竑《刻兩蘇經解序》,《澹園集》續(xù)集卷一。
B36焦竑《與友人論文》,《澹園集》卷十二。
B37李劍雄著《焦竑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文獻:
[1][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李劍雄著.焦竑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何北武校.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8-359.
[8]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9]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王勇剛.焦竑的史學思想[J].殷都學刊,2001,(01).
[11]龍曉英.焦竑與公安三袁關系考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12]趙樹廷.心學的絕唱,實學的序曲——焦竑學術遞嬗的個案探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