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結構維度
編者按:一般把結構理解為單位和單位間關系的總和。本刊將從語言形式出發(fā)展開語言研究的成果都納入本二級欄目“語言的結構維度”。本期推出的司顯柱的《現代英漢語轉類詞研究:回顧與展望》和惠秀梅的《Нельзя P結構中動詞的語義特點》兩篇文章。司顯柱先生的研究充分反思國內外對英、漢語轉類詞和英漢比較的研究情況,進而提出相應課題進一步研究的構想?;菪忝防蠋煆亩碚Z特定句法結構出發(fā),在句子框架內研究相應動詞的語義特點。兩位作者研究的對象都是老話題,但老話題出新意卻難能可貴。
提 要:文章界定轉類詞概念的內涵,回顧與述評現代英漢語轉類詞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研究內容、思路、方法、重點與難點等方面規(guī)劃與展望下一步研究,并從轉類詞研究多維屬性角度闡述開展這一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轉類詞;英語;漢語;述評
中圖分類號:H0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9)01-0071-3
Review of Studies on Words of Conversion in Moder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Si Xian-zhu
(Jiangxi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Having clarified the notion of the word of conversion, the paper presents its review of studies so far on the said category of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the outline and outlook of the research to be done in terms of contents, methodology, and focus.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expou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ural nature connected with the research of word of convers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herent of the said research.
Key words:word of conversion; English; Chinese; review
1 引言
轉類詞,顧名思義,指不經任何形式的改變一種詞類直接轉用為另一詞類構成的詞,它在英漢語言中都是較普遍的現象,但對其稱謂,無論在漢語界還是英語界,都不統一。根據Clark & Clark和周領順對詞類轉換過程的考察和階段的劃分(Clark & Clark 1979, 周領順 2001)以及鄭麗對于詞類活用與兼類甄別的論述(鄭麗2003),轉類詞一般經歷了“偶用→常用→固定”這種發(fā)展路徑,從歷時角度看是一連續(xù)統。處于這一連續(xù)統兩端的典型情況是“典型活用”(詞類正處于轉變之中)和“兼類”(詞類轉變的完成),但在兩者之間尚有“非典型活用”這種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灰色地帶。本文討論的轉類詞從概念外延上講,包括這一連續(xù)統的始終,即“活用”和“兼類”,但不包含一開始就具備兩種以上恒定詞性的“兼類詞”,如漢語中的“編輯、翻譯”等。
2 英漢轉類詞比較研究
限于篇幅,“英語轉類詞研究”和“漢語轉類詞研究”兩部分從略。下面,直接進入英漢轉類詞比較研究部分。
詞語轉類雖然在英漢語言里都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但總體上,英漢語言界對其探索仍然基本上局限于畫地為牢。如徐盛桓關于“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徐盛桓1981)闡述囿于英語,王冬梅對“動詞轉指名詞的類型及相關解釋”則限于漢語(王冬梅2004)。對于轉類詞研究中所表現出的漢外“兩張皮”現象,周領順指出,漢語語法學界因缺乏對國外理論的直接借鑒(甚至對國內外語界的有關研究成果也借鑒較少),拓展面和深度都還稍嫌不足;而外語界靠直接能夠閱讀國外語言學書籍的便利,直接把國外語言學的新理論用于轉性詞的研究之中……涉及到的理論就有語義學、語用學、修辭學、文體學、功能語言學、語法梯度理論、關聯理論、含意理論等……所比較欠缺的是對漢語中同類現象的洞悉、比較(周領順2001)。不過,劉正光對名詞轉換成動詞使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特征及其心理基礎的考察是以英漢語言里的詞語轉類為對象的(劉正光2000),周琳關于名動轉用中主要存在著隱喻和換喻兩種認知模式的結論也是建立在對英漢兩種語言里的轉類詞語的考察之上的(周琳2006)。另外,周領順從語義和修辭學的視角分析了英漢名轉動詞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周領順2001),司顯柱則從詞語來源、語義結構、修辭效果、使用現狀等多個方面對英漢語言中名轉動詞作了較為全面的描寫(司顯柱1996)。簡言之,近年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轉類詞研究中所表現出的漢外“兩張皮”現象和許國璋先生所說的外語研究“從漢語例子著手不多,以解釋漢語為目標的更少”這樣的弊病。
3 批評與展望
3.1 批評
可見,詞語轉類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有待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主要表現如下。其一,從觀察、描寫、解釋充分性的角度,總體而言,目前對詞語轉類研究,無論是漢語界還是英語界,都嚴重不足,缺乏對此類語言現象的全面觀察、系統描寫和充分闡述,研究東鱗西爪,成果不成體系。其二,從方法論審視,缺乏文本類型學視角,導致了對該類詞語在不同文本類型里分布與出現頻率方面描寫的缺失;對英漢語轉類詞研究,總體而言缺乏對比語言學視角,各自為陣,缺乏比較與交叉。其三,主要局限于名詞轉類動詞的研究,對其他詞類之間的轉類著力不夠:雖有所涉及,如動→名(王冬梅2001)、名→形(司顯柱1995,譚景春1998)、形→動、副→動(崔應賢2002)等,但淺嘗輒止,缺乏縱深。
3.2 展望
鑒于英、漢轉類詞研究的前述缺陷,為克服不足,時下和將來一段時間的研究,我們認為必須在研究內容上向前推進,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就前者來說,必須:(1)將以往主要局限于名轉動詞、名轉形容詞的有限研究,擴展到英、漢語里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主要詞類之間相互轉換的系統、全面描寫;(2)將以往主要局限于孤立、靜止地詞與句子層面對轉類詞語在類型、結構、語義的描寫,延伸到語篇、語境角度對轉類詞語使用的情景—功能語用分析;(3)將以往主要是各自為政的英、漢詞語轉類探討,引入到英、漢轉類詞語的異同比較;(4)從文本類型的角度,描寫轉類詞語的分布規(guī)律,并援用功能語言學、文體學等理論探索其差異背后之根源;(5)綜合演繹相關理論(如認知語言學、心理學、語用學),闡述轉類詞語生成、識讀的語言、心理、認知理據與成因;(6)加大對轉類詞語應用研究,如對此類詞語的英、漢翻譯處理和英、漢詞典編撰中的詞性標注問題等。
要突破的難點如下。(1)轉類詞語的搜集與統計問題。當下,無論在英語界還是漢語界,都沒有建立起轉類詞語庫,因此對于這兩種語言中到底有多少轉類詞,具體是哪些,缺乏搜集與統計,對于其分布、頻率等方面研究更是空白。開展此項工作的難度在于:一方面,當代英、漢語料浩如煙海,另一方面,目前尚未見能有效識別和標注此類詞語的檢索工具,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個能較全面地反映所涉語言的轉類詞語庫自是有待克服的困難。(2)轉類詞與源生詞識別問題,即誰為本體,誰為衍生?(3)轉類詞狀態(tài)判斷與發(fā)展趨勢預測問題。(4)對英、漢語轉類詞語的前述廣度和縱深研究涉及了眾多學科和理論,對這些理論的把握以及如何將之與本課題研究問題嫁接也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難題。
就方法論而言,我們認為由于詞語轉類涉及到語言學研究的許多方面,要較為全面地描寫與闡釋,自然不能囿于某個單一角度,局限于某一理論,必須根據其所涉及的不同側面,運用相關理論為指導開展研究。具體地說,聚焦于其作為一種構詞種類,有必要從一種語言的構詞手段或方式的角度,對之做出相對于其他類構詞在諸如結構、來源、分類等方面的描寫;關注其語義部分,則無疑要從語義學那里,比如從義素分析、意義類別劃分等論述對其進行歸類和描寫;對其在不同類型文本的分布與出現頻率的描寫與歸納,自然要援用統計學、文本類型學、語料庫語言學等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對其生成與理解的認知闡述則有賴于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幫助;對其狀態(tài)與趨勢的判定與預測等需要從詞典學、語料庫語言學等的視野展開;對其修辭效果、功能的探索自然要以文體學、語用學、功能語言學等理論為依托;對于該類詞語的英漢語對比與翻譯的研究當然要以對比語言學和翻譯學理論等作框架。
當務之急是要以現代大型、權威性英、漢語詞典和文本類型學指導下選取的代表性英、漢文本為語料,以語料庫語言學為指導搜集轉類詞案例,統計其頻率,同時借助于已有研究文獻中的轉類詞案例,完成現代英、漢語轉類詞庫建設;在此基礎上,就詞語轉類研究的前述內容,根據不同研究側面,引入相關學科理論,全面描寫與闡釋。在研究方法上,要微觀與宏觀結合:既在微觀層面上對其諸如結構、語義、類型等方面描寫與歸納,又從文本類型、使用情景等高度闡述其功能,描寫其分布與頻率;定性與定量搭配:判斷、描寫、預測轉類詞的狀態(tài),是處于發(fā)展中還是已經完成,既要以量的統計為基礎又要根據其在不同階段的表現特征進行定性的判斷;描寫與解釋并存:不僅要對當下英漢詞語轉類的狀態(tài)、特征、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描述,還要從“所以然”的角度闡述;分析與綜合同用:分析主要表現于對轉類詞語的各個側面研究,而綜合運用于對其作整體描寫與結論。
4 價值與意義
詞語轉類,孤立地看,只不過是一種詞語方式,或者說,一種修辭手段,屬于語言研究中的微觀層面,但要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如前所示,既涉及到了詞匯學(構詞方式)、語義學(詞義特征)、語用學(詞語使用情景)、修辭學(煉詞)、文體學(詞語的文體特征)、文本類型學(在不同類型文本中的出現頻率與分布),又牽涉到諸如認知科學(詞語的生成和識讀機理)、翻譯研究(轉類詞語的翻譯處理)和比較語言學(不同語言之間的詞語轉類異同)、詞典學(詞類標注)等所關注的問題,因此,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以上諸多層面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不僅如此,正因為詞語轉類研究涉及到了如此廣闊的領域,一方面自然難度大,也因此裹足不前:表現在無論在英語還是漢語學界缺乏反映上述系統研究的標志性學術專著。另一方面,惟有如此,才能對這一現象作出全面的描寫和充分的闡述,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必然加深人們對所涉語言的整體認識與把握。換言之,對詞語轉類的系統研究,并不僅僅是將其作為語言中的一種構詞方式或修辭手段的研究,而且還是由此及彼,由小見大的對語言全貌進行探索的路徑。
參考文獻
程望道. 修辭學發(fā)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崔應賢. 簡論魯迅作品中“轉類”辭格運用[J]. 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2(4).
胡裕樹. 現代漢語[J].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黎錦熙. 新著國文語法[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1.
劉正光. 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5).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司顯柱. 論英語形容詞轉類名詞的語義特征及修辭效果[J]. 山東外語教學, 1995(4).
司顯柱. 英漢名轉動詞比較研究[J]. 外國語, 1996(3).
司顯柱. 英語名詞動用及其修辭效果[J]. 山東外語教學, 1992 (1, 2).
王東梅. 現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2001.
王 蕾. 英語構詞轉類法與英漢翻譯詞匯轉譯法[J]. 上海翻譯, 2006(3).
王 力. 詞類[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徐盛桓. 論英語名—動詞的轉化[J]. 山東外語教學, 1981 (1).
許余龍. 對比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趙秀鳳等. 詞類轉換的語用及修辭意義分析[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2, 3).
鄭 麗. 詞類活用的多視角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
周 琳. 英漢名動轉用的認知研究[D]. 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6.
周領順. 名轉動詞再研究[J]. 外語學刊, 2001(2) .
Adams,V.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Word-formation(2nd ed.)[M].Munchen: Beck, 1973.
Clark, E.V. & Clark, H. H. 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 Language, 1979(7).
Quirk, R.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 Longman Group Ltd.,1985.
收稿日期:2008-05-14
【責任編輯 王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