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捷
摘要:一流大學的出現(xiàn)和形成有其必然因素,柏林大學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大學的典范,有其深刻原因。本文通過對柏林大學的研究分析,揭示了一流大學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氣質和應具備的辦學特征。
關鍵詞:柏林大學;大學精神;德國大學;洪堡思想
柏林大學創(chuàng)辦于德意志民族最困難的歷史時期,也是創(chuàng)辦于當時德國國內(nèi)處于關于大學廢存、大學改革討論的關鍵時期。柏林大學一經(jīng)開辦就體現(xiàn)了與舊大學和傳統(tǒng)大學的不同,新的大學觀隨之形成,并迅速成為領導世界潮流的頂尖大學。在精神和觀念上,柏林大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開啟了普魯士和德國,甚至于可以說整個歐洲高等教育的新時代”[1]。柏林大學模式和德國大學思想開始傳到世界各地,柏林大學成為世界大學的典范。
一流大學是國家和民族興起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流大學是我國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考察柏林大學將為我國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柏林大學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
在柏林大學創(chuàng)建以前,以哈勒大學等為代表的德國大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學術自由、注重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等現(xiàn)代大學所具有的特征都已現(xiàn)端倪。不幸來自于1806年,普魯士大敗于拿破侖的法國軍隊,10月14日簽署了“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一半以上的國土被割讓,法軍進駐首都柏林。勝利者關閉了普魯士的七所大學,包括著名的哈勒大學,皇室逃到了東普魯士的麥默爾(Memel)。1807年8月,哈勒大學教師代表在法學教授馬爾茨(H. Schmalz)的帶領下來到麥默爾,請求主政的國王弗里德里?!ね酪怨沾髮W教師為基礎在柏林重建大學。威廉三世回應道:“好,有勇氣!國家應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在物質方面所遭受的損失。”[2]隨后,他給內(nèi)閣大臣拜默寫道:“親愛的拜默,由于易北河彼岸地區(qū)已被割讓,國家喪失了哈勒大學,從而失去了最重要、最完備的教育機構。填補這個空缺應該是國家重新締造時期的首要任務……我決定在柏林建立這樣一所大學,并使之與科學院建立適當聯(lián)系……”[3]盡管當時普魯士王國處于極端貧困之中,威廉三世還是下令從中央和各州財庫中將原來撥給哈勒大學的一切費用全部撥給了柏林大學。后來,經(jīng)過拜默、洪堡等人的努力,柏林大學于1810年秋正式創(chuàng)立。洪堡等人把大學看作是民族文化最崇高的所在,他認為普魯士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德國教育的失敗,因此認為柏林大學的建立有助于增強普魯士乃至德國文化的自信和地位,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柏林大學對德國社會、科學和文化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及其后來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正是體現(xiàn)了一流大學對于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獨特作用。
二、柏林大學是借鑒、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結果
柏林大學被認為是現(xiàn)代大學的開端,其建立雖有偶然因素,但也包含有更多的必然因素??梢哉f,柏林大學是在對“舊”大學的失望和對“新”大學的期待之中誕生的。18世紀末,在啟蒙主義思想的背景下,大學被視為是僵化保守的機構,是中世紀的殘留,已滿足不了國家對具有專業(yè)和實用知識的人才的需要,改革傳統(tǒng)大學,成為一種共識。施萊爾馬赫和費希特被譽為是柏林大學的精神締造者,與洪堡一起被認為是柏林大學的先驅和功臣。施萊爾馬赫在《關于德國特色之大學斷想錄》(附:論將要建立的大學)一文中,從大學的任務、大學與國家的關系以及大學的學術自由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大學觀,這對德國大學的觀念和洪堡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影響甚大。他強調大學的獨立性、統(tǒng)一性和非功利性,他試圖在保留傳統(tǒng)大學組織的同時,賦予大學科學精神,賦予哲學院在大學的核心地位。[4]費希特的大學改革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表于1817年的《柏林高等教育機構建校計劃演繹》的長文和1805年撰成的《關于愛爾蘭根大學內(nèi)部組織的看法》中,他認為大學應當是培養(yǎng)“科學運用理智之藝術”的學校,要求“把闡述的、解釋的內(nèi)容轉變到生動的、活潑的認識中去”[5]。
洪堡從理想主義和新人文主義出發(fā),認為將研究和教學機構分離和強調專業(yè)與實用性教育,不利于人的發(fā)展和科學的發(fā)展。洪堡的大學思想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深受施萊爾馬赫和費希特等人的影響。但柏林大學和洪堡思想不是對舊大學的全盤否定,如在新大學的組織方面,洪堡不贊成費希特非常理想化的方案,更傾向于施萊爾馬赫的建議,主張保留傳統(tǒng)大學的組織形式。因此,在組織制度方面,新建的柏林大學與傳統(tǒng)大學并無區(qū)別,但是,柏林大學體現(xiàn)了新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大學觀念,她的建立標志著一種新的大學觀的形成和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三、科學研究是柏林大學的立校之基
在19世紀以前,科學研究不屬于大學的職能,大學的作用僅限于保存和傳授已有的傳統(tǒng)文化??茖W研究成為大學的職能是在柏林大學確立的,其功臣就是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立者洪堡。他反對傳統(tǒng)大學將傳授知識作為大學主要職能的做法,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追求真理,科學研究是第一位的。洪堡還首先提出大學的教學應當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認為只有教師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為知識加以傳授,只有這種教學才真正配得上是大學水平的教學。在洪堡思想的影響下,柏林大學一經(jīng)創(chuàng)辦就體現(xiàn)出了與傳統(tǒng)大學的不同。尊重科學研究成為柏林大學的精神主旨,“為科學而生活”成為新大學的校風,科學研究成為教授的正式職責,甚至是第一位的職責。為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采用了講座制;為鼓勵高深研究,重視習明納(Seminar)方法;研究所制度保證了教授研究的自由和學術的權利。詩人和評論家阿諾德認為,德國大學的最高目的是“鼓勵對研究和科學的熱愛”,他的名言“法國大學缺乏自由,英國大學缺乏科學,而德國大學則兼而有之”被認為是對當時歐洲大學的極好描述。正是注重研究,并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使得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在不到半個世紀里,已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大學,并對其他國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四、柏林大學具有卓越的校長和一流的學者
辦好一流大學的諸多因素中,歸根到底,人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卓越的大學校長是大學成功的關鍵,洪堡是柏林大學的實際創(chuàng)辦人,他在擔任普魯士教育部負責人期間,親自參加籌辦了柏林大學。雖然當大學開學時,他已離職而去,但他所擬訂的辦學方針,支配了柏林大學數(shù)十年甚至更久。他的名言“為科學而生活”成為新大學幾代人為之奮斗的理想。時至今日,“洪堡傳統(tǒng)”的精神仍被德國大學所遵循。
洪堡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時,把聘任第一流的學者來柏林擔任教授看作是頭等大事,其主要爭取的對象是哈勒大學的教授,如法學教授馬爾茨、醫(yī)學教授萊爾,以及在柏林的學者,如施萊爾馬赫、費希特、沃爾夫等,洪堡同時尋求在普魯士以外爭取著名學者,如薩維尼等。在他的努力下,柏林大學創(chuàng)辦之初就擁有了第一批能夠與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相媲美的教授隊伍。柏林大學之所以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保持了第一流大學的聲望,就在于她在各個時期都擁有一批一流的學者。歷史學家蘭克、哲學家謝林和黑格爾、科學家普朗克,都為柏林大學增光添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42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有14人是德國學者,其中柏林大學一校就占了8人。一流的師資是柏林大學在近代各國大學中鶴立雞群、長盛不衰的秘訣。
五、獲得充分的財政支持是柏林大學成功的保障
雖然中世紀后期,德意志各世俗政權便開始資助大學,但直到18世紀,大學仍沒有被正式納入聯(lián)邦政府的財政預算??茖W精神之所以能在德國大學牢固地扎下根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財政支持。柏林大學創(chuàng)辦于耶拿戰(zhàn)爭失敗后的德意志,盡管當時普魯士王國處于極端貧困之中,但國王仍應洪堡的請求,每年為新大學撥款15萬塔勒,包括用于大學科學院和藝術院、圖書館、植物園、解剖館等在內(nèi)的機構建設經(jīng)費,并選址在華麗的王子宮殿。這在當時還需支付巨額戰(zhàn)爭賠款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不吝錢財和不惜血本的。后來,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改革運動保證了國庫對大學的撥款。盡管在早期這種撥款遠不充裕,但至少極大地提高了教授的待遇,確保了大學正常地行使教學和科研職能,也吸引了優(yōu)秀青年從事學術工作。在德意志帝國時代,政府對大學的財政支持明顯增長,大學的其他收入也明顯增長,大學財政狀況明顯改善,大學用于科研的經(jīng)費比例增長,柏林大學教授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一般中產(chǎn)階級,其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已處于社會的上層階級。柏林大學正是因為有了可靠的資金保障,才能確??蒲兴介L盛不衰,才能躋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六、柏林大學把為國家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視為大學使命
一般認為,大學科學研究職能起源于德國,大學服務職能起源于美國。事實上,研究表明,19世紀后半期,德國大學已開始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應該說,德國也是大學服務職能的起源地。洪堡在柏林大學計劃中提出:“大學始終是與國家的需要緊密相聯(lián)的?!钡?,與其他國家的大學不同,德國大學鄙視功利主義,力圖從更長遠的利益服務于國家的需要。洪堡認為,“國家決不應指望大學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聯(lián)系起來”,但他卻相信“大學若能完成它們的真正使命,則不僅能為政府眼前的任務服務,還會使大學在學術上不斷地提高,……其成效是遠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6]。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以學術自由相標榜,以科學研究為主要職能,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對德國上升為經(jīng)濟大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此后,大學的作用與日俱增,自身不斷變革,以適應工業(yè)化和工商業(yè)的需要,對美國大學的實踐傾向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最終在美國完成大學的“服務”觀念,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大學的三大職能最終確立,并成為所有一流大學遵循的辦學理念,對20世紀以后的高等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E. R. Huber, Deutsche Verfasssungsgeschite seit 1789(《1789 年以來的德國政治制度史》),Stuttgart 1957, Vol.1, Pp.287.
[2] Daniel Fallon. The German University, Pp.9.
[3] J. W. 湯普森著. 歷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分卷)[M]. 孫秉瑩等譯. 商務印書館,1992. 204.
[4]F. D. E. Schleiermacher. Gelegentliche Gedanken ?譈ber Univerit?覿t in deutschem Sinn, Nebest einem Anhang über eine neue zu erichtende, Berlin 1808, Pp46.
[5] 威廉·格·雅柯布斯著. 費希特[M].李秋零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61-162.
[6] 弗·鮑爾生著. 德國教育史[M].藤大春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