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澳門,我就被澳門的心吸引住了:她里外透明,很樸實,很純正。
甚至沒到澳門之前,早在差不多十年之前吧,我就已經很知道這一點了——那一年我們兩岸三地的女記者在廈門召開交流會,來了兩位澳門報界的女記者。在亮亮麗麗的臺灣女記者面前,在風風火火的香港女記者面前,在轟轟烈烈的大陸女記者面前,兩位澳門的女記者總是很低調,很謙虛,甚至有些羞澀和木訥,逢到要她們講話時,倆人總是羞赧地笑笑,簡單地說上兩句,就躲到大家的目光之外去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澳門同胞”,盡管沒有亮亮麗麗,沒有風風火火,沒有轟轟烈烈,但我對兩位澳門女同仁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我喜歡她們那種內斂、實在和安靜,喜歡她們的少說多做,沉默是金,也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澳門的心,很樸實,很純正,踏踏實實,重劍無鋒。
可是我現(xiàn)在到了澳門,一時卻恍惚了,不知道澳門的心在哪里?
我執(zhí)意去找一找。
一
大三巴牌坊面前人流涌動,熱鬧非凡。來自全世界的游客,膚色白的、黑的、黃的,服飾紅的、綠的、花的,長得美的、帥的、丑的,人人興高采烈,紛紛在情緒高昂地拍照留念,唯恐辜負了這大美的景觀。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被譽為“立體的圣經”,是澳門的名片。我第一次看到它的照片,是在澳門回歸那一年的春天,一位不知名的熱心讀者,從澳門寄到編輯部一包明信片,上面第一張就是大三巴牌坊。呀,剛看到它的第一眼,我的心就被它天國一般的精美絕倫震撼了,當時人的視野還很原始,互聯(lián)網(wǎng)之手遠遠沒有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想看哪兒輕輕一磕“老鼠”,就能夠盡情地、沒完沒了地看個夠。我把大三巴的照片夾在自己通訊錄本子里,隨時隨地就拿出來看看,同時在心里做出一個瑰麗的夢: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去澳門,親眼看一看大三巴。
今天我終于來了!來之前,當然做足了功課:大三巴牌坊是1850年竣工的圣保羅大教堂的石雕前壁,其后面部分遇火已不存。大三巴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東方古代建筑的風格,巍峨壯觀,雕刻精細,單是這座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就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細細欣賞牌坊上面的石刻,各種圣經人物、花鳥、文字、圖案等等象征中西方文化的符號,各得其所在,各顯其意義,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真是既彰顯了歐陸建筑的華麗風格,又結合了東方文化沉穩(wěn)內厚的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澳門在數(shù)百年前,就已在探討中西方文化的結合問題,并且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功。
在后來的參觀中,我發(fā)現(xiàn),這也是當代澳門文化特色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常常是在綠葉低垂的長長的濃蔭里,可以看到中西合璧風格的房子,伴有繁茂的花枝從里面探出身影;在香煙繚繞的中國媽祖廟毗鄰,亦矗立著天主堂、基督堂、清真寺,還有其他一些民族的宗教建筑;在寬敞的大馬路上或一彎一彎的小街角,不時會突然閃出或花枝招展或燈紅酒綠的中、西、葡萄牙、泰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等各種風味的餐廳,都賓客盈門,都歡聲笑語;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更是欣欣然走著漢族、回族、滿族、高山族以及葡萄牙人的后裔,他們都是中國澳門行政區(qū)同胞,和諧地共同生活在這29.2平方公里土地上……
那么是什么,把這些天涯海角的、迥然不同的文化元素,雕塑在一起的呢?
我向天空發(fā)問——我向大海發(fā)問——我向大地上的綠葉鮮花發(fā)問——
從歷史深處飛來的信鴿“咕咕”叫著,告訴我說:澳門除了被侵略、被蹂躪的時期之外,基本上都是一塊寧靜的樂土。澳門人心地善良,生活目標純粹,不貪心,對未來的生活不存非分之想,也不嫉妒別人,所以大家都能和睦相處,這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比較少見。
在我們離開大三巴時,牌坊下,支起一張桌子。有天主教會的工作人員站在桌前,開始分發(fā)《澳門導游》等小冊子。游客們都自覺地排起隊,安安靜靜地領取。我排的那個隊伍的工作人員是位中年婦女,我看到她一邊分發(fā)小冊子,一邊滿臉笑容地對每位游客說:“神愛你!”
輪到我的時候,她也是對我一臉燦爛,親切地說:“神愛你!”一瞬間,我的心突然被一股強大的溫暖所軟化。雖然我不信仰耶穌基督,也明白這位女士是在向我做宗教的宣傳爭取工作,但當親耳聽到有人對我說“愛我”時,一顆心還是止不住快樂地搖曳起來。
這就是澳門的心嗎?
嘿,她對我說:她愛我!
二
仔細端詳,澳門的每一片大大小小的綠葉上,都有著極其美麗的紋路,像澳門的每一處景點。
不,像澳門的每一寸土地。不不,更像澳門的每一顆心。
歷史的風吹來了,它們在風中起舞。我到處看見它們。
比起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澳門博物館似乎既關注國家社會,亦重視人間煙火,有著濃濃的人情味。除了那些莊嚴的宏大敘事,我還看見了澳門普通人的身影,和他們生活中的諸多情節(jié)、細節(jié):比如一個家庭的居家日子,一個廚房的鍋碗瓢盆,一個木雕藝人的精雕細刻,一個漁民收獲的大魚大蝦,一碗粉面和一鍋杏仁餅的誕生過程。我甚至分享到了一個新嫁娘梨花帶雨的出嫁喜淚,聽到了一個嬰兒唱歌般的啼哭聲,嗅到了一個小雜貨店沁人心脾的雜物的混香,看到了店主人童叟無欺、誠實待客的心……
而當我走進何東爵士捐贈給澳門民眾的何東圖書館,一眼就看到一群十五六歲的中學女生正在寬敞的回廊下做作業(yè),幾位年紀不等的市民在藤蘿架下讀報看雜志。這座精美別致的園林別墅式圖書館,主樓是一座南歐風格的三層樓房,前后環(huán)繞著綠肥紅瘦的中式園林,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藝術于一體的建筑,也是中西藝術結合的典范。1955年何東爵士以93歲高齡病逝,其后人根據(jù)遺囑將故居做成圖書館,期望能幫助尚在努力發(fā)展經濟的澳門民眾提高文化水平。今天,何東老人的心血果然沒有白費,他雙目炯炯,滿心歡喜地看著市民們在讀書……
我又走進海事博物館。它的所在地就選在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其造型模仿一艘揚著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澳門的心臟媽閣廟前面。昔日的1號碼頭已被列作博物館的設施和休閑場所,供游客瀏覽以及與大海親近。本來在進館之前,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讓我以為又是一場血雨腥風,卻丁點沒想到,它講述的重點是澳門與大海之間的傳奇故事,還有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以及海洋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性。它給我的強烈信號是,澳門已經長成一個非常成熟沉穩(wěn)的成年人了,他的心是愛心,在這顆心里留下的,不是刀光劍影,而是合作,發(fā)展,積極地向前看……
走上澳門歷史城區(qū)的土地時,我情不自禁彎下腰,仔細端詳著腳下的沙粒,感覺有一股天外罡風從遠古的深處吹來。據(jù)說,這是中國境內“現(xiàn)存年代最遠、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歷史城區(qū),上面中西式建筑交相輝映,既有媽閣廟、哪吒廟,也有崗頂劇院、玫瑰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筑,充分展示出近幾百年來,各種文化在澳門這塊土地上互相碰撞、交流所結晶出的魅力。另外,只是說它“在2005年被光榮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似乎太冷靜了,沒有表達出澳門熾熱的心跳;我更愿意聽澳門朋友們說起他們的節(jié)慶連年,一年12個月,澳門月月有節(jié)日,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還是西方的復活節(jié)、花地瑪圣母像巡游、圣誕節(jié),或是佛教的浴佛節(jié),以及獨具澳門特色的國際音樂節(jié)、國際煙花匯演、格林威治大賽車……
哦,澳門的心,天天都浸泡在舉城歡慶的日子里。
三
第三天,我們迫不及待地集體登車,一往無前。目標——氹仔島上的一家蛋撻店。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huán)兩個離半島。澳門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三座大橋與氹仔島連接。氹仔島和路環(huán)島則由2.2公里的連貫公路相接。不知是誰聽說的,氹仔島這家蛋撻店,不僅全澳門最好,能做出各種口味的蛋撻,能把人香得粘在那里七天七夜不走,而且還舉世無雙。我們便來了這次集體行動。
誰知到了那里才看見,那是一個非常小的、貌不驚人的小門臉。甚至說它是一間大廚房也不為過。只有一個門,玻璃擦得亮晶晶的,似乎連一個指紋都不存。東、西、南三面柜臺,前店后廠,顧客們只能在門外排隊等候——好在澳門到處花樹林蔭,海天空闊,無一處不風景,置身其中,如同在公園里流連。
此時,還真有大隊人馬在排隊,極耐心,不僅是肚子里的饞蟲勾的,更主要是想體驗一把澳門最佳??墒钦娴奶颂?,比螞蟻爬還要慢,因為需要一邊做一邊賣,熟了一“鍋”賣一“鍋”。
像我這個歲數(shù)的人。對“排隊”還記憶猶新,更心有余悸。想當年“十年浩劫”中,大陸物資極度匱乏,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憑票證配給的,比如過一個春節(jié),每人才配給3兩花生2兩瓜子,那還是在首都北京。說來現(xiàn)在年輕孩子們都“嗤嗤”嘲笑,那時候上街,只要看到排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上,然后再去問賣的是什么,再回家取錢。我最有成就感的是有一次在王府井百貨大樓,剛好碰上從哪國來的一批進口滌綸男褲,我竟然排了6個小時,才給老爸搶購了一條,等我喜氣洋洋地捧著褲子回到家,父母正著急哪,連說“這孩子上哪兒去了?丟了嗎?!”
世事滄桑,白云蒼狗。今天,許久許久沒排過隊的我,居然在澳門又排隊。
然而人是物非,人間和心情都徹底換了樣,性質完全不同了啊!
這些感受,跟身邊的澳門朋友說,他們不一定能體味。不過,要是跟他們說起當年俺們這些大陸“老土”對來自港澳的所有貨物,都新奇、都羨慕、都高看一眼、都顯擺不已,他們一定樂。而現(xiàn)在的我,自從來了澳門以后,就一直在犯愁:給家人和朋友們買回去點什么呢?如今的大陸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新鮮了啊!
我靈機一動:要不,就買這舉世無雙的蛋撻?哈!
花費了讓人心疼的將近一個小時,我們終于吃到了金貴的蛋撻。啊,酥脆綿軟,到嘴里就化成一股特殊的濃香,那個銷魂啊,真的能把人粘在那里七天七夜不走哇——可惜我的港澳通行證喲,總共才給了7天時間!我不由得“抱怨”說:“這個店老板的觀念,太保守啦,他怎么不到處開個連鎖店啊?要是在大陸,生意這么火爆,早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的到處開花了,放著大錢不賺,就守著這么個小門臉,我都替他著急!”
澳門的朋友笑了,慢悠悠說:“這就是我們澳門人啊,做事講究一板一眼,不越矩。開店得先保證品質,要是沒有擴張的實力,索性不做,也不能砸了牌子哦?!?/p>
我有點尷。他卻不動聲色地為我解圍道:“我們澳門地方小,所以店鋪也都開得小。不過呢,看著門臉普普通通的,品質卻都維護著不丟。碼頭那邊有一家粉面老店,比這蛋撻店還小,門臉還舊,可是做的粉面那叫好吃啊,連特首夫人都去排隊買。但是那家也是這個傳統(tǒng),每天就打那么多粉,不多做,一般到中午就賣完了?!?/p>
為什么不多做呢?
“怕影響了質量啊。做多了廚師必然就累了,累了就容易馬虎,質量就不一定能保證了。我們澳門人是用心做事的,心思哪怕少一分,都必然會有影響的嘍?!?/p>
啊,這不由得叫我想起大自然最普通的一件事:一粒種子被播人地下,仁厚的大地用心地孕它生了根發(fā)了芽。從此,和煦的陽光用心地照耀它,滋潤的雨露用心地澆灌它,風兒用心地梳理它的葉片,白云用心地為它塑造體型,藍天用心地導引它向上拔節(jié),農民用心地打造它鍛造它成就它。就這樣,經過長長的、復雜的、艱苦的生長,終于,它也用心地長成了,它變成了百粒千粒萬粒的豐收的碩穗——大自然又收獲了一個用心生長的季節(jié),人類又收獲了一個用心做工的典范。
我也想到了人類社會最普通的一件事:一個生命的種子被植入母親的子宮,仁慈的母親用心地孕育了他(她),將他(她)領到世界上來。從此,母親對他(她)的用心就是終其一生的了:用奶水哺育他(她)成長,送他(她)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讀書,又把他(她)送上工作崗位,再為他(她)娶妻(嫁夫)生子,甚至還為他(她)照顧下一代兒女……母親就這么用心地將自己的血肉、體力和精神,一點一滴地灌注給兒女,全部給完了之后就悄聲離去了,輪到下一代母親又繼續(xù)用心地澆灌,人類就是這么一代又一代用心地遞交而綿延繁衍的……
用心就是嘔心瀝血。
要想把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無他,大家都必須用心地做事。
成功其實很簡單,就是用心地做好每天應該做的事。
用心做事的澳門人——澳門的這顆心啊!
四
最后還要慶幸的,是我在澳門學到了一個詞——“手信”。
其實對澳門和廣東沿海一帶來說,這已經是古往今來、世代沿用的一個long long ago(非常非常古老)的詞匯了,可是我真的是第一次聽到,所以很新奇。什么是“手信”呢?澳門文友們解釋得比較唐詩宋詞:“手信”就是“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哦,我似乎懂了,就是古代“鴻雁傳書”的那個“書”,是通過手溫傳達的、寄予著濃烈感情的家信。
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手信”還有內涵更為寬闊的俗和雅兩種解釋:用下里巴人的說法,“手信”就是人們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過去走海人重感情,每次歸來時,都要把街上叫賣的杏仁餅、牛肉干、豬油糕、光酥餅、姜糖、花生糖等等零食信手捎回家,長此以往,就漸漸地把它們統(tǒng)稱為“手信”了。而以陽春白雪的解釋,則“手信”最原始稱呼為“贄”,《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以告虔也?!币馑际钦f,古代外出訪友的邦客必須帶著禮物“贄”,男人的贄禮大到一塊玉一匹絲織品,小到一只禽鳥,顯示的是禮物的貴重;女人之間的贄禮不過是一把榛子、一包栗子或者幾枚紅棗,表達的是虔誠的情感。
澳門朋友又告訴我:澳門還有“手信”一條街,密密麻麻開著數(shù)十家“手信”商店,擺滿了澳門特色的“手信”食品,各國游客歡天喜地游走于各個店鋪之間,大包小包,把澳門“手信”帶回到世界各地……
好形象、好生動、好詩意的一個詞呀!這個帶著澳門體溫的詞,非常溫暖地感動了我,馬上使我想起了家里的老父老母和遠在英倫的女兒,此刻,要是能把我的“手信”立刻捎到他們手上,該有多好啊!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感就是親情。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澳門的海云天風,都是甜的呢。我覺得自己的一顆心被浸得柔柔的,軟軟的,眼睛不由得濕潤了起來。我把“手信”二字寫在本子上,又存入手機里,并且先自,已把它刻在了心上。
——“澳門手信”,不也是澳門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