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67—01
文化是我們生存的必備因素,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與物質(zhì)合成的存在對象。盡管關于文化的概念不盡相同,但文化實實在在和我們相伴在一起。文化對于人類來說,形影相伴,文化在創(chuàng)造自身的同時也就被包容著。隨著信息傳媒價值的擴展,文化的傳媒作用日漸重要。由此,我們這一個時代,文化的多樣化又因為現(xiàn)代傳媒的促發(fā)而格外醒目,而文化娛樂則顯示著社會文化的基本走向,不能不深究這里的,危害和如何規(guī)避防范危害。
如果說過去的電視傳媒偏重文藝而冷落娛樂,現(xiàn)在則相反,娛樂大張旗鼓落腳在隨處可見的影像中,而文藝似乎只能屈就或依靠傳媒來實現(xiàn)。但其實在根底上,文化是傳媒和文藝共同立足的基礎。傳媒根本上要傳揚文化,文藝就是文化的構(gòu)成和表現(xiàn)形態(tài)。所以,站在文化的立場看待雙方,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強化的意識。強調(diào)媒體自律與意識形態(tài)自覺,正是從文化出發(fā)的思考。
在商業(yè)浪潮喧囂中,一些媒體在文化問題上的失范表現(xiàn)明顯,全力以赴獲取利益和追隨時潮,卻失卻了文化色彩,根本上是因為放棄了文化精神的要求,一味屈就大眾表面欲望。由此,現(xiàn)實中下述幾種狀況需要分析并鄭重對待:
1,傳媒低就世俗趣味,失卻探究新聞事實真相和傳播事實的要求
作為傳媒,提供信息、增加社會交流渠道、給予人們生活教育和啟示,是基本職能。但在一些傳媒愈演愈烈的傳播花邊消息、競相爭奪娛樂傳聞中,喪失了傳播真實的本務。作為文化傳媒,放棄精神文化本質(zhì)而追功逐利的失度,本性就必然散失了。新聞本性的散失是傳媒失去自身存在特性的重大問題。
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傳播大眾社會信息、滿足百姓生活要求是其重要的功能。所以。電視是現(xiàn)代社會大眾獲取和交流信息、愉悅和共同歡樂的媒介。因此,電視具有平民大眾的特性,近年電視走向顯而易見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百姓需要,于是我們看到電視迅速地轉(zhuǎn)向:從教化走向寓教于樂,從羞羞答答兼顧娛樂,到大張旗鼓倡導娛樂,這是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不能不說從教化工具到娛樂媒介的轉(zhuǎn)變,是電視落實自己媒介本性的必然。但不能不看到問題的另一面:電視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越來越重要(這從電視是廣告增長最大媒體就可以看出),就不能不考慮其動輒關涉幾億受眾接受的影響問題。事實上,一些電視作品本能并且主動屈就更為大眾的低層次要求,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格調(diào),并且在表面上引領大眾的背后其實是被動跟隨大眾文化本我物質(zhì)欲求,許多時候走到了大眾也難以忍受的地步。批判、反對庸俗已經(jīng)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無論對于拯救電視社會形象還是對于救贖社會人心,都是必要的。遵循傳媒本性就是尊重傳媒文化要求的一個方面。
2,對于娛樂盲目追求的趨同,成為傳媒多樣性散失的致命因素
某省電視臺節(jié)目“第一次心動”被廣電總局叫停,就是因為節(jié)目為了娛樂,而肆無忌憚地低級娛樂的表現(xiàn)。造成社會大眾的群體憤怒。急功近利、浮躁騷動終究難以造就動人的精品,光有形式之奇不會留住觀眾。如今有的電視節(jié)目一味追求娛樂效果,有人還主張電視就是娛樂,當娛樂成了全部目的后。電視就開始失去它的價值。我們看到已經(jīng)多得不得了的各式媒體卻一樣刊發(fā)和抄襲幾乎一個角度、一樣口吻的娛樂見聞,失去了獨立價值的大同小異和沒有個性的娛樂生存正在造就自己的乏味,也堆積著大眾無聊乏味后的不滿。批評的增多就是征兆。
在娛樂問題上,需要區(qū)分通俗、庸俗、低俗差異,不可同等對待。正如同不能不尊重大眾要求、平民趣味和百姓生活意愿,走向大眾不是壞事;但同樣,屈就大眾不是文化的態(tài)度。比較概念而言;通俗是接近大眾百姓、表現(xiàn)常人生活理想的藝術形式,相對應的是高雅的藝術;庸俗是表現(xiàn)情趣平庸,不思上進,思想上意識上沒有高尚追求,得過且過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境界上都無甚可?。坏退讋t不是藝術表現(xiàn)范疇,違背人類理想期求,靠攏卑下的本能的沖動,沒有藝術可言更沒有文化價值可言,對于精神世界則有危害作用。顯然,低俗是必然擯棄之列;通俗是必要之舉;而庸俗則是需要指正和點撥分析的對象。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近年一些電視的娛樂化成為某種趨勢,走向通俗、靠攏庸俗、以至于屈就低俗已經(jīng)十分明顯,需要倡導的文化態(tài)度應該是:抵制低俗、防止庸俗、注意通俗。健康的傳媒文化應該從這里入手。
3,道德良知的淡漠正在為媒體蒙上不良的外罩
我們的媒體應該是社會良心的體現(xiàn),每一個報道、每一幅畫面都涉及活生生的人和相關機構(gòu)團體,媒體要慎重對待傳播的內(nèi)容,尊重和保護人的隱私、注意真實表現(xiàn)相關事件是傳媒的義務。但在一些收視利益的誘導下,為了爭奪受眾眼球注意力,不惜犧牲人的真實已成為一些媒體自覺不自覺的舉動。有的媒體對于報道人的不加尊重、對于諸如受害者的不加掩飾的披露等,都顯示著獵奇大于生命捍衛(wèi)的偏斜意識,而延展開去的危害性就是文化良知的消散。沒有端正的傳媒文化立場,傳媒的失態(tài)會成為常態(tài)。
現(xiàn)代媒體扮演著公眾傳達信息、接收信息,表達愿望的中介渠道角色。大眾的要求影響著傳媒的選擇需要。在這一意義上說,有理由強調(diào)媒體的社會責任與道德自律。媒體不可避免遇到公正報道責任與社會影響責任之間的選擇。以及開放收納資訊與承擔道德考量之間的思考。簡言之,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職業(yè)道德是相互聯(lián)系的東西。媒體的社會責任意味著“媒體”本身的社會身份必須遵守,客觀報道無處不在的新聞,每時每刻關注新聞的發(fā)生。前幾年曾有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美軍侮辱《古蘭經(jīng)》事件而遇到了麻煩,報道來源的真實性和社會影響的責任承擔都引起社會關注。事實說明,社會責任就是傳媒必須度量的重要砝碼。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職業(yè)道德的思考對于社會文化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傳媒需要滿足大眾的需要,但簡單地屈就大眾如同被動地附庸權力一樣,都是危險的。需要明了的是傳媒的職業(yè)道德,即需要兼顧社會知曉責任和社會秩序責任之間的關系。
總之,我們在難以改變的娛樂文化大趨勢中,需要突出媒體的自律和意識形態(tài)自覺的要求。從媒體角度看,超越功利追求本能而實現(xiàn)文化本務不是非分要求,中央電視臺提出綠色收視率的要求就是回歸文化的值得贊賞的努力,其實,娛樂是本能的驅(qū)動力,一旦進入軌道,自由行進無須推動,因為是本能。而文化需要建設,只有積極地努力才能確立健康的長效影響。媒體受利益驅(qū)動會各展其才,更需要的是不斷提醒的自律要求。只有文化才能糾偏,也只有強調(diào)文化本性傳媒才能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