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華
【摘 要】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學應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以學生為本,貼近生活。本文就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作了下列嘗試:利用“生活經驗”,感受科學存在;捕捉“生活素材”,增強科學意識;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探究科學過程;解決“生活問題”,體會科學樂趣;組織“生活實踐”,體驗科學價值。
【關鍵詞】生活 科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2-0149-02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一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貫徹全新的理念,實行創(chuàng)新的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讓課堂充盈生活氣息,是實現科學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科學知識學習與應用的脫節(jié),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直接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然而科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探索科學生活化教學已迫在眉睫。
新課標指出:科學教材的呈現方式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上應注重用生動形象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注重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f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生活教育”幾乎成了所有學科共同追求的目標。而科學的生活教育恰似一座拱橋,能夠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教師對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對方法和過程的指導,由此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那么,如何開展科學生活化教學呢?
下面筆者就用科學“生活化”的觀點做的嘗試談些認識與體會。
一、利用“生活經驗”,感受科學存在。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要從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最終實現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引出科學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滿著科學,同時也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一課時,我打開電腦,當喇叭里響起“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時,教室里一片嘩然,學生甲說:“這是羅大佑演唱的童年?!蔽页弥鴮W生高漲的熱情,問:“這美妙的音樂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到同學的耳中?”“學生甲是怎么知道這首歌是羅大佑唱的?”……
簡析:聲音的發(fā)生是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現在通過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引入,立即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把聲音的發(fā)生、傳播等知識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同時,判斷這首歌是羅大佑唱的,又用到了樂音的特征之一音色,為后面的樂音教學作了鋪墊,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獲得了新知,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強科學意識。
初中的科學知識是整個科學體系中最基礎、最貼近生活的一部分,應是生活中的科學,是學生“自己的科學”。教科書只是教與學的工具,決不是唯一的資源,現實世界才是科學教學的豐富源泉。
看似高深莫測的科學,實質上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生活化的東西。任何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都可成為他們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料,對科學教材進行充實、重組。
例如,在講“金剛石和石墨同素異形現象”時,教師提問:你們用的鉛筆是什么做成的?多數學生回答:“鉛?!苯處熡謫枺骸般U筆上的2B和2H是什么意思?”學生答不出來。師簡介:“B”和“H”的意思。師又問:“日常生活中常有鐵鎖生銹而難打開的現象。有解決的辦法嗎?”一個簡便又易行的方法:“先截取一段鉛筆芯,制成粉末,將粉末從鎖孔內撒入,使粉末分布到鐵鎖的各個零件上,這樣鐵鎖就容易打開了?!薄澳阒肋@是為什么嗎?”
簡析:講石墨的性質,學生會感枯燥,借鉛筆使知識立即活起來了。石墨的一些物理性質和用途通過對生活常識的介紹,不僅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且認識到了常用鉛筆里蘊藏了這么多的科學知識,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探究科學過程。
科學以探究為核心,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學習的最佳情境應該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動的生活磁場。
教師可根據科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特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科學問題具體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系,把教學內容和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科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勵思維,主動求知,獲得技能,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與實驗方法的熏陶,從對以往生活經驗與體驗的感悟、領悟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科學,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真諦和價值。
例如,學習《家庭電路》時,我把家庭電路的演示板帶入教室,“燈不亮,誰能把這燈的故障找出來?”一下子學生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可能是……然后請學生上臺逐一驗證假設,終于找到了原因,學生們都非常高興。
簡析: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探究引入到生活中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科學過程與方法,調動了學生求知欲望,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發(fā)現精神。
四、解決“生活問題”,體會科學樂趣。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睂W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而學習的過程是人認知思維活動的過程,是人們將原有知識與新獲得的共同構建新知識的過程。
在科學課上,教師將生活問題充實進來,在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問題,學生之間交流的話題增多了,思路打開了,情感體驗也豐富了,彼此間容易產生相互影響,往往會有“觸類旁通”之感或“觸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現象。然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激發(fā)了求知欲望,激發(fā)了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例如,在講“氧氣和氧化”時,教師簡介了“如何購買電燈泡”。在“空氣”一節(jié)中學生已經知道,燈泡中充入氬氣和氮氣的目的,就是防止燈泡中的鎢絲被氧化,以延長燈泡的壽命。在實際工業(yè)生產中在燈泡上點一點紅磷,讓磷與氧氣反應,起到抽真空的作用,使鎢絲不易氧化。
簡析:燈泡上小小的一點紅,竟能解決抽真空的大問題。把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的應用結合起來,學生學起來省力,接受起來容易,更能體會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科學樂趣。
五、組織“生活實踐”,體驗科學價值。
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不應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學生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更廣闊的天地。能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習慣,才是教師與學生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的科學的生動體現。
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組織生活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出教室,拓展視野。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并解決問題。讓學生感知科學的實用性,最終實現生活走向科學,科學走向社會。
例如,復習力學知識時,我把自行車搬進教室,讓學生找出自行車上運用了哪些力學知識?車的前軸、中軸及后軸均采用滾動,并在這些部位加潤滑劑。目的是減小摩擦,使車行駛輕便,省力。多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如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閘把套等,目的是增加摩擦,使剎車更容易,且不易打滑。而座墊呈馬鞍型,能夠增大接觸面積以減小人臀部所受壓強,使人騎車不易感到疲勞。
簡析:把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帶進課堂,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科學。通過研究自己身邊事物,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真諦和價值。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大量地引入了生活實踐素材和活動,通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提高了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吧罨钡恼n堂教學消除了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技能培養(yǎng)的弊端,激活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將教學目標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總之,開展科學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求教師認真耕耘好生活實際這塊“土壤”。一方面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景中體驗科學,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科學化;另一方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實現科學知識生活化,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生活化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fā),為學生所喜歡,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學生建構科學的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過程與方法,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周成平.新課程名師教學100條建議[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 王祖浩.走了近課堂——初中化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