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壯
【關鍵詞】語文教學實效教師
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大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筆者認為,立足于農村初中的教學實際,在“備課寫教案、教學用方法、訓練養(yǎng)能力”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應突出一個“實”字,在“講實用、重實效、做實功”上做文章。
一、備課寫教案,講究實用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但近幾年來,從農村小語教師的教案來看,教師的備課還存在著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只備課文,不管其他。多數(shù)教師備課,多側重于課文內容的分析部分,其他如作文、基礎訓練、課后思考練習的處理等,則極少顧及或干脆只字不提。
誤區(qū)之二:不加思索,全篇抄襲。許多教師奉“教案為至寶,不吝時間,不惜筆墨、一字不落全篇抄錄,不僅全然脫離了校校不同、班班有別、生生互異的教學實際,丟開了對大綱、教材、單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鉆細究,充其量只能是沒有理解消化的“抄案”而已。
誤區(qū)之三:過細過繁,徒耗精力。有的教師的備課往往細了又細,唯恐有什么遺漏。全部毫無選擇地備錄在案,以備上課之用。其結果往往是勞神費力,效果不佳。
既是誤區(qū),一定要設法走出。首先,要根據(jù)教材的難易確定詳簡案。對于一定難度的內容應詳,反之則應從簡。
其次,根據(jù)不同類型課文的不同要求確定教案的詳簡輕重。
第三,根據(jù)教學業(yè)務熟悉的程度確定詳簡,不強求一律。
二、教學方法,注重實效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多數(shù)較為樸實,他們熱愛教育事業(yè),了解熟悉教材、學生,但他們中間學歷高的人不多,水平高的更少,加之還要從事農業(yè)勞動,因此,在學習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一定要從自身的“樸實”特點出發(f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從學本質、學精神出發(fā),把著眼點放在教法的實效性上。
三、真正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
對于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只有把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多種訓練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才不會只是一句空話。
1.訓練內容、項目要實,讓學生真正參與
憑借教材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功訓練。因此,教師對教材所體現(xiàn)的語文基本功要注意認真鉆研、整體把握、分步實施。具體地說,就是一節(jié)課,怎樣練,練哪些,都要精心設置,并將其具體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2.訓練的形式、方法要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訓練形式、方法要實。首先,體現(xiàn)在為訓練內容服務方面。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底,是在學生對語言文字實實在在的讀、看、想、聽、議、聽、寫等的具體操作中逐步形成的。
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思考,要徹底摒棄那種好像聽說讀寫樣樣都讓學生練了,但卻都是虛晃幾槍,沒有真正到位的華而不實的教法。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講解提問,應“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說、多思考、多鉆研、多實踐”,真正把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聽說讀寫的行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