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鋒
世人談外丹,通常的反應是外丹有毒,并喜歡援引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記載,稱僅唐代皇帝死于服丹者即有六人,大臣死于此者更多。由此指出盛唐以后外丹漸趨衰微。不可否認,金屬丹藥有毒副作用,但是它們也有一定療疾治病的作用。其實,外丹道士早就認識到丹藥的毒性。因此道士服丹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事項就是去毒。去毒是重人貴生思想的體現(xiàn),也反映了服丹術的發(fā)展進步。
丹藥有毒,不是只有現(xiàn)代人才知道,古代醫(yī)家包括道教煉丹家自己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許多外丹經文直接提及汞、鉛、丹砂、金銀,唐張九垓《張真人金石靈砂論》提及,“黃金者,日之精也,……金生山石之中,積太陽之氣,熏蒸而成性,大熱,有大毒,”“銀者,白金也。少陽之精,……微熱,有小毒,”“鉛者黑,……白銀是其母,性微冷,有毒,”“雄黃為君,……至熱,有毒;”“水銀者,月之精也,……性冷,微有毒;”“砒黃生于山石間,……至熱,有大毒,……亦名曰霜,以其色白,故日霜也,”《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十三《明丹砂功力能入長生之道用》也說:“人見《本草》丹砂無毒,謂不傷人。不知水銀出于丹砂,而有大毒。故《本草》云:水銀是丹砂之魂,因丹而出。末既有毒,本豈無毒?”這些論述簡明了當?shù)馗嬖V人們許多煉丹原料有毒,因此煉制出來的大丹也有毒。丹經中還有一些記載是描述服丹中毒征候的,《太清石壁記》卷中云:“服丹后,覺身面上癢,如蟲行身面,手足浮腫,見食臭,吃食嘔逆惡心,四肢微弱,或痢或吐,頭痛腹痛……”這還算比較輕的中毒癥狀,嚴重者有病腦疽死,便血不止、五臟糜潰而下死的。
煉丹家們認識到服丹的毒副作用,逐漸致力于去毒研究。這種去毒的努力體現(xiàn)在丹藥煉制中、煉成后、服食時、服食后的種種措施中。在丹藥煉制過程中去毒是試圖在源頭上把丹毒的危害減除,我們來看看《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的做法:
去玄珠毒法
先作黃磯石水一斗,著銅鐺中,煮伏火玄珠,上可五斤,下可二斤,令磯石水盡。更別燒牛糞,燒不灰木作灰,取磁石破如小豆,湯中煮使極沸,用湯淋二灰,取汁著鐺中,煮玄珠一日夜,即別用三轉左味,更煮經一宿一日。煮后別用三轉好酒,和蜜經一宿一日。別取真酥,更煮之三夜。出取之置銅器中,還以銅器為蓋,著黍米中,蒸之三日三夜,出其毒皆盡,可以入萬藥,服餌神仙。
臣按:銅鐵錆石,皆有大毒。毒若不盡,假令丹變化成物,必不堪服食也。故上圣殺丹毒法,今列如后。
殺丹陽銅毒法
依上卷,用鹽膠百遍,炮銅令凈。訖爐此銅精為屑,用硝石水一斗,煮令盡。又用青礬石水一斗,煮令盡。又用戎鹽水一斗,煮令盡。又用真穌一斗,胡椒末,更煮之令盡。又用赤黍米一石,布裹屑,和胡椒末調均,甘蔗水汁合,蒸之三日夜出取,其毒皆盡。如此用藥,得殺十斤丹陽銅,然以銅入粉,及變化用。
殺(钅俞)石毒法
取真波斯馬舌色上(钅俞),依此上卷,以鹽膠百鏈石令凈。訖爐之為屑,其用煮蒸方法,一與丹陽銅殺法無異也。
外丹經中有關此類的記述很多,雖然去毒的效果不一定象丹經所說的那樣“其毒盡去”,但他們的這種嘗試還是可貴的。唐宋以后,外丹長生家們鑒于丹毒的危害,探索在煉丹時加入草木藥的做法,也是這種嘗試的表征。實踐表明,煉丹時是無法把丹毒去掉的或去盡的,因為煉制的結果并未改變金銀、鉛汞、丹砂等的性質。于是外丹家們想辦法在丹藥煉制成以后再來出毒,約造作于唐代的《陰陽九轉成紫金點化成還丹訣》以及北宋楊在編撰的《還丹眾仙論》有這方面的記載:
出金毒法
玄明粉五兩,以水三升浸之,第九轉金砂于器中,以梔子醋三伏時,玄明粉能制諸合鏈藥毒,梔子能攝明氣得靜也。
出火毒法
取蜜一升,和清水半升,于器中煎三伏時,以清凈淘之澄取。又以五六重帛,練袋蠱金砂。又以帛練重重襄之,沈井底,無所畏忌也。
出火毒法
五加皮地榆余甘子已上各一斤,硝石甘草各四兩右件藥共梼羅為末,和丹以水同煮,旋旋添水,煮七日七夜,取出,入寒泉中,一月日。即入牛乳中,煮一日后,又入瓶,以重湯煮一七日,取出,候干,細研極細,以棗肉丸之。
又法
以火炙甘草,舍化咽津液,漸漸解之。更煎甘草湯放冷吃,亦得解之。立春前于天庭中,用甕器物收雪為水,煮之。屋上者不堪。
又法
入藥于竹筒中,筒須刮去青皮,用生絹布重重裹筒頭,坐于鍋中,須滿著黑豆,不得令豆沒了筒口,旋旋添水,煮之三伏時。其筒中又以湯化蜜,著入,重湯煮之,耗即添,勿令筒側。如此日足即出,以水飛過,棗肉丸麻子大,空心津下二丸。
道門煉丹家認為外丹的毒性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火毒,一種是金毒?;鸲静蝗?,服者口鼻生瘡,面似火燒;金毒不出,服者會癱瘓以至于死亡。一般去火毒的辦法是把丹藥埋入土中,短則幾日,長則數(shù)月、數(shù)年,或者把丹藥懸在井中或浸泡在寒泉中一段時間,時間長短不定;也有用水煮丹藥的,如此等等。去金毒往往用醋泡草藥煮等,各種丹藥處理的法子不盡相同。就是這樣仍然不一定能把丹藥的毒性去除干凈,外丹家們就在服丹時探索消毒的途徑,他們經過試驗發(fā)現(xiàn)用棗肉裹丹藥服食有一定的效果,近人張覺人先生在試丹時觀察到:用面粉丸成的丹藥給兔子吃,兔子食后,中毒死亡-而以棗肉制成的丹丸,兔子食后并無死亡。古代煉丹家還發(fā)現(xiàn)用綠豆或豆腐煮丹藥食用,可以消減丹毒。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后,如果水火之毒還不能去盡,煉丹師們也不氣餒,他們設法在服藥后解毒。唐代《雁門公妙解錄》救解服丹砂及乳石、硫黃、紫粉中毒的辦法是服用“保命丸”,但這種“保命丸”如何配方、制作,該經文中沒有詳細說明,只說唐代通玄先生張果獻此方給明皇,“明皇喜悅,密于禁中”。《玄霜掌上錄》中則有一份詳備的“守仙五子丸方”:
守仙五子丸方
余甘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右已上五子,各五大兩,別搗,如粉面。取二三月枸杞嫩莖葉,搗取汁二大升,拌藥末令盡,干訖后。七八月采蓮子草,取汁一大升,亦拌藥末令干。又取杏仁一大升,取好酒研,取汁五大升,于銀器中煎,令杏仁無苦味。次下生地黃汁半大升,真酥五大兩,鹿角膠五大兩,炙搗末都入前汁中,略煎過。又下五子末,一時以柳篦急攪,看干濕得所,眾手丸之,如梧桐子大。每日酒下三十丸,如要加減,以意斟之。忌豬肉、蒜芥、蘿卜等。服之百日,先服金石藥毒并盡,亦益金丹氣通流,于五藏潤澤,血肉萬毒悉除,髭鬢如漆,返老成少,皆因制其丹,陰陽氣兩性,彼此相備矣。秘之。
以“余甘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這五味藥為主配成的“守仙五子丸”,其中“余甘子”又稱庵摩勒、油甘子等,具有祛風、化痰、止咳、生津、利咽、解毒之功效,覆盆子、菟絲子,補腎益精,五味子,斂肺滋腎。用枸杞莖葉、蓮子草、杏仁、生地黃汁液,并加蟾蜍、鹿角膠等輔料,與五子藥合起來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具有扶正培本、清熱攻毒作用,還能健身駐顏,所以為唐代外丹師所秘傳。除了單方解毒,服丹中毒后,有的外丹經書還探討系列療法,《太清石壁記》卷下針對服丹到一定數(shù)量以后出現(xiàn)的征候采取了多種的補救措施:
凡服丹過八,吐痢不止者,宜食冷葵殖、冷豉粥、冷麥粥,并佳。又生雞子五顆,打取白,一服五顆,頻三朝服之佳。又白乳一合,和冷水一兩,服亦佳。又冷水淋三升,細細須臾即定。若不定,依前更淋六七升,即差。又鏈樸硝一兩,和冷飲頓服,亦佳。又用硝石一兩,研和飲服,亦佳。又用水銀霜、寒水石、石膏各一兩,和研,冷清飲頓服一兩,服亦佳。又煎甘豆汁,冷服立解。又食冷飲三五口,又服生芹汁一升,亦佳。又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以水一升,煎取一合,冷服差。丹涂瘡痛不止,宜取黃蒿,搗取汁洗之,止。又方用于棗湯洗之,亦止。
從煉制到貯藏,從服用時到服用后,道教外丹師們采取了諸如上述種種的辦法來去除丹藥的毒性,可謂“用心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