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舟
[摘要]清末民初,中國散文文體發(fā)生巨大嬗變,這主要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應用性散文文體嚴重衰退,文學性散文文體也今非昔比;而近現(xiàn)代散文文體如嚴復、章太炎和章士釗等人的“邏輯文體”,譚嗣同、梁啟超的報章體,用作人等人的美文文體,林語堂等人的“小品文”文體等,異軍突起,逐漸取代傳統(tǒng)散文文體,并在文壇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散文文體;現(xiàn)代散文文體;嬗變
[中圖分類號]1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1-0081-06
詩文在我國文學史上一向處于主導地位,然而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學觀念的涌入,情況大為改觀,我國散文文體發(fā)生了急遽的變化。時至今日,雖然不乏一些零星的研究之作,但一般都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研究中國散文文體的近現(xiàn)代嬗變就十分必要。
散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文學”概念,也是一種十分棘手的“文學”文體。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像詩歌、小說、戲劇(戲曲)那樣明晰。我國古代,將不押韻和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都稱為散文,即除詩、詞、曲、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為“散文”,以與韻文、駢文相區(qū)別。
一中國古代散文文體的基本形態(tài)
中國古代應用性散文文體比較發(fā)達,文學性散文文體也比較發(fā)達,而且種類多樣。歷時地看,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包含哲學、政論文和史傳文章在內(nèi)。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孟子》《莊子》;歷史散文以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如《左傳》《國語》。兩漢散文成就斐然,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以來,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xiàn)了文學散文,產(chǎn)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以擬古為主”的“七子”之作,后有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的唐宋文派。清代散文則不同,它把文學性散文與應用性散文融合在一起。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表現(xiàn),其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進行了總結(jié),他把散文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古代散文文體的源頭是《易》、《書》、《詩》、《禮》、《春秋》。一般認為,論、說、辭、序發(fā)端于《易》,詔、策、章、奏發(fā)端于《書》,賦、頌、歌、贊發(fā)端于《詩》,銘、誄、箴、祝發(fā)端于《禮》,記、傳、盟、檄、發(fā)端于《春秋》。我們對這些文體以及其他文體進行分析后,認為中國古代文體可以分為應用性散文文體與文學性散文文體兩大類。應用性散文文體主要由于實際應用的需要,產(chǎn)生于封建帝王的各種政教活動,不同的政教活動需要使用不同的“文書”,不同的“文書”有不同的要求,因而產(chǎn)生不同的文體。其中有的以敘事為主,有的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有的敘事與議論相結(jié)合,如銘、箴、誄、碑、封禪、頌等。文學性散文文體主要是文化傳承的需要。詩文是中國傳統(tǒng)公認的文學文體,其重要特點是敘事與抒情,而且抒情占上風。史傳一般認為是歷史文體,也是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敘事文體,由于其文學性很強,也往往看作文學文體。作為正史之余的小說到晚清之后才逐漸成為文學的正宗。從詩發(fā)展而來的賦體和戲曲,不像詩那樣以抒情為主,而逐漸以敘事為主。文學性文體,從魏晉以來就有一個鮮明的傳統(tǒng),即以是否有韻來對它分類,有韻的為“文”,無韻的為“筆”。劉勰《文心雕龍·總術(shù)》曰:“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边@里對“文”與“筆”的區(qū)分,首先注重音韻,其次還與文體聯(lián)系起來。梁昭明太子在《文選》序中說,文選所選之文以清英為貴,不選尊經(jīng)之文,不選宗意之文,不選載言之文,不選記史之文,而獨選沉思翰藻之文。他抓住了文學注重沉思與辭藻的重要特征,這對李兆洛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李兆洛提倡駢體文,編輯《駢體文鈔》。在《駢體文鈔·自序》中,他說:“天地之道,陰陽而已。奇偶也,方圓也,皆是也。陰陽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離,方圓必相為用。道奇而物偶,氣奇而形偶,神奇而識偶。……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陰陽也。毗陽則躁剽,毗陰則沉腿,理所必至也,于相雜迭用之旨,均無當也?!瘪夡w文形式上的特點是重比偶,內(nèi)容上的特點是重抒情。
二中國散文文體新體系的產(chǎn)生
中國傳統(tǒng)散文文體是以《易》、《書》、《詩》、《禮》、《春秋》等五經(jīng)為根本,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文體體系的,而現(xiàn)代散文文體是以現(xiàn)代知識為對象,以科學思想為根據(jù),逐漸建立起新的文體體系。最明顯的過渡性著作是龍志澤(字伯純)1905年出版的《文字發(fā)凡》。在這部著作中,龍氏試圖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文體分類法與西方現(xiàn)代文體分類法對文體進行分類。
首先,他對傳統(tǒng)的分類加以改造,在《文法圖說》部分的“體制”篇中,他把“文章”分為四類:敘事體、議論體、辭令和詩賦類。同時,龍志澤還借鑒西方的文學理論,在《修辭學》部分的“構(gòu)思”篇中,他以思想的性質(zhì)為標準,把“文”分為四類:記事文、敘事文、解釋文和議論文?!坝浭挛恼?,記人記物者也。記事文之目的,是記者欲將其人之面目精神,仿佛現(xiàn)于讀者之眼前也?!庇浭挛姆譃榭茖W的記事文和美術(shù)的記事文兩種。“科學的記事文者,其記載諸物,在能將諸物分析,詳其部分,顯其全體,明白了然?!彼軐⑹挛镏靶螤罹袢P托出,以益人之智識”。美術(shù)的記事文與科學的記事文不同,“科學的貴于明晰,美術(shù)的在于含蓄;科學的貴于條舉,美術(shù)的舉其著明之特點而已”。科學的記事文是以精細之筆描摹事物的真相,使人有所知;美術(shù)的記事文則用藝術(shù)之筆描摹事物的神情,使人有所感。龍志澤企圖用西方的敘事觀念來界定敘事文,“敘事文者,歷敘連續(xù)之事實,行動之變化也?!彼€把敘事文與記事文嚴格區(qū)分開來?!皵⑹挛呐c記事文不同,記事者說其事而已,敘事文者,是依言語之性質(zhì),次第表出之。如對人說話,說話要有整然不紊之次第,敘事文亦然。”他囫圇吞棗地運用西方的敘事概念,尚欠準確。一般來說,敘事文敘述存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貫事件,但不一定是時間關(guān)系上的連續(xù)事件。隨著西方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引進和白話文的流行,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大量涌現(xiàn),許多書局都競相編譯、撰寫,甚至請人翻譯國外的理論著作或自撰著作?,F(xiàn)代文法家基本采用西方的新文體分類法,如高語罕著的《國文作法》、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踉工編的《記敘文作法講義》、夏丐尊與劉薰宇合編的《文章作法》、章衣萍的《作文講話》以及其他相關(guān)著作都是這樣。他們首先對“文”進行分類,陳望道分為五類:記載文、記敘文、解釋文、論辯文、誘導文;夏丐尊與劉薰宇也分為五類:記事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小品文;章
衣萍分為四類:記事文(Description)、敘事文(Narra-tion)、解說文、議論文。記載文就是記事文,一般記載人或物的形狀與性質(zhì),它可以分為科學的記載文和文學的記載文兩種。前者主傳達知識,使人理解;后者主傳達情意,使人感受。前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各部分的位置、形狀、色彩;后者與其說是事物的報告,不如說是印象的表現(xiàn)。寫出個性,使人感動。記敘文也稱敘事文,它記敘人物與物體的動作變化,強調(diào)變化歷程。敘事文包括四個要素,即人物、事跡、事件和地點。根據(jù)旨趣,敘事文可以分為三類:以給人知識為主的,如普通的歷史、教科書之類;以動人觀感為主的,如勸善懲惡的舊小說;以給人興趣為主的,如滑稽小說之類。他們彼此之間大同小異。這里討論的文體,不分應用性文體與文學性文體,但重點仍然在應用性文體。
從以上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國古代應用性散文文體的發(fā)展態(tài)勢,由強而弱;文學性散文文體由弱而強。不過,各自的地位并不一致,傳統(tǒng)詩文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其中還伴隨著駢文與散文的長期爭鋒。小說與戲曲一直被排除在正統(tǒng)文學行列之外。到晚清,中國海禁打開,西方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傳統(tǒng)文學觀念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文學文體也逐漸蛻變,近現(xiàn)代散文文體觀念逐漸產(chǎn)生。
三現(xiàn)代“邏輯文體”的產(chǎn)生及其反響
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需要,新的散文文體逐漸萌生。作為時代戰(zhàn)斗檄文的“邏輯文體”隨著報刊的不斷發(fā)展而迅速發(fā)展,并逐漸成熟。邏輯文體的代表人物有嚴復、章太炎和章士釗。嚴復的“先秦文”風格、章太炎的“魏晉文”風格、章士釗的“先秦文”與“魏晉文”融合風格,均作為邏輯文體,在當時產(chǎn)生很大影響。羅家倫在《近代中國文學思想的變遷》一文中指出,“這個時代普通出版品的傾向大大變了,鼓吹新政的空泛文章,進而為比較精密的法政議論,如《富國強兵策》一類的東西已經(jīng)減少,出版最多的乃是《憲法古義》、《日本憲法解》、《日本法規(guī)大全》、《政治原理論》、《列國政要》一類的書?!^‘邏輯文學,原來不能算是十分確切的名詞;不過當時文學的趨勢,已確實的向著精密樸茂的方面,而漸漸合于邏輯的組織。如當時文學界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章太炎,是對于印度的‘因明學很有研究的;一個嚴幾道,是譯西洋名學的,章太炎的文章一方面有印度思想的條例,一方面帶政治潮流的刺激……”嚴幾道翻譯的西方的政法著作,每種都是風行當時整個時代的書。后來章士釗先生“一方面崇拜‘吾家章太炎先生,一方面對‘侯官嚴先生也是很恭敬的;又加上民國元二年議政的潮流、制憲的背景,所以《甲寅》雜志出來,可謂‘邏輯文學的大成了!”羅家倫認為,《甲寅》雜志“在民國三四年的時候,實在是一種代表時代精神的雜志,政論的文章,到那時候趨于最完備的境界,即以文體而論,則其論調(diào)既無‘華夷文學(引者按:葉德輝、王任秋等人的政論文學)的自大心,又無‘策士文學(引者按:魏源、龔自珍、康有為等人的政論文學)的泛泛氣;而且文字的組織上又無形中受了西洋文法的影響,所以格外覺得精密?!眹缽途哂猩詈竦闹袊诺湮膶W的素養(yǎng),對先秦散文很有研究。他翻譯西方的政論著作、社會學著作都具有古色古香的先秦文風。吳汝倫說,赫胥黎“欲儕其書于太史氏、揚氏之列,吾知其難也;即欲之唐宋作者,吾亦知其難也。”但是經(jīng)過嚴復文體上的包裝,其書乃“與晚周諸子相上下”。(P1318~1319)梁啟超也說,嚴復“文筆太務淵雅,刻意模效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
他們的評價誠不污也。嚴復的文體觀念在其“信、達、雅”的翻譯理論中得到鮮明體現(xiàn)?!靶拧笔侵缸g文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達”是指譯文要語言流暢,“雅”是指翻譯要講究辭藻,注意遣詞造句。嚴復提倡翻譯不僅要傳信,而且還要文字通達,語言雅潔。他“在翻譯西方學術(shù)著作中,采用意譯的方式,把原文的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按照漢語句法,主要是先秦文言的句法,把原文的復合長句拆開變?yōu)槠搅芯涫?,多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語言古雅而不刻板,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語句系統(tǒng)?!辈贿^,盡管在嚴密的邏輯上,他們具有共同點,但是他們講究邏輯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即共性之中存在各自的個性。嚴復邏輯文體的傳統(tǒng)資源是“先秦文”文體,章太炎的則是“魏晉文”文體,章士釗則兼而有之。
四現(xiàn)代“報章體”的產(chǎn)生及其反響
然而影響更大的還是報章體,或日新文體。作為晚清政治運動和文學革新運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膽進取,銳意改革,他們的散文無視傳統(tǒng)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是政治斗爭的有效工具。梁啟超的新體散文更是對一切傳統(tǒng)古文的猛烈沖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用淺顯平易的新體散文代替僵化的桐城派古文、八股文和駢文等傳統(tǒng)文體,并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新的文體,稱為“新文體”,或“時務體”、“報章體”、“新民體”。
晚清知識分子大力提倡“報章體”。1897年,譚嗣同在《時務報》上發(fā)表《論報章文體》一文,認為“報章文體”在內(nèi)容上無所不包,在形式上,打破傳統(tǒng)的文章觀念的束縛,以便于發(fā)表言論和宣傳為標準。譚嗣同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在《三十自紀》中,他說:“嗣同少頗為桐城所震,刻意規(guī)之數(shù)年,久自以為似矣。出示人,亦以為似。誦書偶多,廣識當世淹通傳壹之士,傳稍稍自慚,即又無以自達?;蚴谝晕簳x間文,乃大喜,時時籀繹,益篤耆之。由是上自秦漢,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絕麗之文,……所謂駢文,非四六排偶之謂,體例氣息之謂也?!弊T嗣同認為,總攬一切知識與學術(shù)的史家與選家,都不足以根據(jù)時代的急劇變化,知識的快速更新,而描述記載并囊括之;惟有報章能夠擔當如此重任。報章文體與舊式文體相比有巨大的優(yōu)越性。往昔文章體例,除詞賦之外,其他的可以分為三類十種,“名”類包括“紀”、“志”、“論說”和“子注”四種?!靶巍鳖惏ā皥D”、“表”和“譜”三種?!胺ā鳖惏ā皵⒗?、“章程”和“計”三種。這十種文體不能適應現(xiàn)代知識更新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報章文體不僅兼有傳統(tǒng)十種文體的功利,而且還貼近社會現(xiàn)實,“其體裁之博碩,綱領之匯萃,斷可識已。臚列古今中外之言與事,則紀體也;縷悉其名與器,則志體也;發(fā)揮引申其是非得失,則論說體也;事有未核,意有未曙,夾注于下,則子注體也;繪形式,明交限,若戰(zhàn)守之界限,貨物之標識,則圖體也;縱之橫之,方之斜之,事物之比較在焉,價值之低昂在焉,則表體也;究極一切品類,一切體性,則譜體也;宣撰述之致用,則敘例體也;徑載章程,則章程體也;句稽繁瑣,則計體也;編幅紆馀,又以及于詩賦、詞曲、駢聯(lián)、儷句、歌謠、戲劇、輿訟、農(nóng)諺、里談、兒語、告白、招帖之屬,蓋無不有焉?!故麦w大,未有如報章之備哉燦爛者
也?!弊T氏試圖從諸種不同的傳統(tǒng)文體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創(chuàng)造出更有活力、更能適應報章的新文體,這一理想在梁啟超那里化為現(xiàn)實。1899年,梁啟超在《夏威夷游記》中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主張改造文體,他認為日本三大新聞主筆之一的德富蘇峰“善以歐西文思人日本文”,其文“雄放雋快”,使文界別開生面?!爸袊粲形慕绺锩?,當亦不可不起點于是也。”他要使詩文具有西方現(xiàn)代民主政治思想,從而獲得一種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詩文的嶄新特質(zhì)。梁啟超創(chuàng)造的報章文體風行一時,這種文體“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瓕W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胡適指出其特點和影響,“梁啟超最能運用各種字句語調(diào),來做應用的文章,他不避排偶,不避長比,不避佛書的名詞,不避詩詞的典故,不避日本輸入的新名詞。因此,最不合古文義法。但他的應用的魔力也最大?!辈捎玫拇胧?,不是全部推倒傳統(tǒng)詩文,而是借傳統(tǒng)詩文以“竭力輸入歐洲之精神思想”。這種“新文體”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如果說譚嗣同側(cè)重文體的融合,那么梁啟超則側(cè)重語言的融合。梁啟超一反嚴復的淵雅文筆,使用淺近文言,提倡新式文體。他對嚴復的譯筆提出嚴厲批評,“文筆太務淵雅,刻意模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著譯之業(yè),將以播文明思想于國民也,非為藏山不朽之名譽也。文人結(jié)習,吾不能為賢者諱也?!绷簡⒊男挛捏w受到康有為的重大影響,錢基博評論康有為的政論文說,“發(fā)為文章,則糅經(jīng)語、子史語,旁及外國佛語、耶教語,以至聲光化電諸科學語,而冶以一爐,利以排偶,桐城義法至有為乃殘壞無余,恣縱不儻,厥為后來梁啟超新民體之所由防?!眻笳麦w雅而不淵,暢而不俗,易于為讀者所接受。
晚清“新文體”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極力贊成者有之,肆意攻擊者有之。1902年,黃遵憲致函《新民叢報》,反映這種文體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乃至新譯名詞,杜撰之語言,大吏之奏折,試官之題目,亦剿襲而用之。精神吾不知,形式既已大變矣;事實吾不知,議論既已大變矣?!?922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指出“新文體”魔力很大的原因:1)文體的解放,打破一切“義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線;2)條理的分明,梁啟超的長篇文章長于條理,最容易看下去;3)辭句的淺顯,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筆鋒常帶情感”?!靶挛捏w”不拘一格,一切為“我”所用。它打破文體界限,打破文白疆界,充滿激情,富有活力。它猶如一股颶風席卷晚清各界,官場上,大吏的奏折借鑒它;科場上,試官的題目采用它;報刊界,大小報人競相模仿它。這種巨大的威力,這種深刻的影響激起復古派與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新文體”是對桐城派古文“雅潔”的反撥,古文家嚴復一向講求語言“雅訓”。他翻譯的“信、達、雅”標準以及他的翻譯實踐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語言駁雜不純的“新文體”強烈地刺激著他敏感的神經(jīng),他痛斥“新文體”,謂“報館之文章,亦大雅之所諱也”。不僅如此,他還對梁啟超進行人身攻擊,“大抵公操筆為文時,其實心救國之意淺,而俗諺所謂出風頭之意多”,企圖消解“新文體”的啟蒙意義。另一方面,嚴復也不得不承認“任公文筆原自暢達,其自甲午以后,于報章文字,成績?yōu)槎?,一紙風行,海內(nèi)觀聽為之一聳”。他也認識到這種文體的巨大效應,“梁任公筆下大有魔力,而實有左右社會之能。故言破壞,則人人以破壞為天經(jīng)。倡暗殺,則黨黨以暗殺為地義。”頑固派葉德輝面對急速發(fā)展的新文體所運用的新詞語,激切地說:“觀《湘報》所刻諸作,如熱力、漲力、愛力、吸力、攝力、壓力、支那、震旦、起點、成線、血輪、腦筋、靈魂、以太、黃種、白種、四萬萬人等字眼,搖筆即來,或者好為一切幽渺怪僻之言,閱不終篇,令人氣逆。若不共懲此蔽,吾恐朱子欲廢三十年科舉之說,將行于今日?!边€感慨地說:“而后有新學之猖狂,有桐城湘鄉(xiāng)文派之格律謹嚴,而后有今之《時務報》文之藩籍潰裂!”批評也罷,贊成也罷,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畢竟懷著強烈的使命感,極力主張新文體,他們采用淺近的文言、新的語匯入文。這種語言形式與報章特有的傳播載體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感染力極強的文體。報章體不僅在散文文體方面影響甚大,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五現(xiàn)代“美文”“小品文”文體的產(chǎn)生及其反響
梁啟超的“新文體”主要是借鑒日本的報章體,注重語言的感染力;到五四時期,散文文體又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散文文體正式確立。從五四時期開始的現(xiàn)代散文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游記、傳記、見聞錄、回憶錄、報告文學等。散文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于散文??傊?,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yōu)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
新文學家對散文的界定是相對于韻文的,他們所指的散文一般指無韻的文章。而“所謂韻者,系文字音韻上的性質(zhì)與規(guī)約,在中國極普通的說法,有平上去入或平仄之分,在國外極普通的有長音短音或高低抑揚之別。照這些平仄與抑揚排列起來,對偶起來,自然又有許多韻文的繁瑣方式與體裁,但在散文里,這些就都可以不管了……”。當時,文壇一般把長一點的文字稱作散文,把短一點的叫做小品。郁達夫聲稱:“我們的散文,只能約略的說,是Prose的譯名,和Essays有些像,系除小說、戲劇之外的一種文體;至于要想以一語來道破內(nèi)容,或以一個名字來說盡特點,卻是萬萬辦不到的事情。”從內(nèi)容上看,中國古代散文包括序跋、奏議、辭賦、哀祭等,而現(xiàn)代散文則一般分為描寫文、敘事文、說明文、論理文等。傳統(tǒng)散文,崇尚古雅,模范六經(jīng);現(xiàn)代散文則注重表現(xiàn)個性,自由揮灑?!艾F(xiàn)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從前任何散文都來得強?!?/p>
一些文人學者大力提倡美文,周作人的《美文》(《晨報副刊》,1921年6月8日)、王統(tǒng)照的《純散文》(《晨報·文學旬刊》第三號,1923年6月21日)、胡夢華的《絮語散文》(《小說月報》第17卷第3期,1926年3月)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所謂美文是指抒情性散文或特別講究文字技巧的散文。周作人在文章里指出:“外國文學里有一種所謂論文,其中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批評的,是學術(shù)性的。二記述的,是藝術(shù)性的,又稱作美文,這里邊又可以分出敘事與抒情,但也很多兩者夾雜的?!袊盼睦锏男?,記與說等,也可以說是美文的一類。”針對當時封建復古派把白話散文作為俚俗粗鄙的街談巷語,只有古典作品才能稱為“美文”的謬論,周作人理直氣壯地稱具有文學性的白話散文為“美文”,他指
出:“文章的外形與內(nèi)容,的確有點關(guān)系,有許多思想,既不能作為小說,又不適于做詩,……便可以用論文式去表他。他的條件,同一切文學作品一樣,只是真實簡明便好?!边@種“美文”不是“長篇闊論的邏輯的或理解的文章”,它是近世自我的解放和擴大力的一種“不同凡響的美的文學”,它的特點除了“真實簡明”而外,還在于突出作者的個性和真情。在一篇“絮語散文”(美文)里,“可以洞見作者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人格的動靜描畫在這里面,他的人格的聲音歌奏在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這里面,并且還是深刻的刻畫著,銳利的歌奏著,濃厚的渲染著?!边@種“美文”可以使人產(chǎn)生美感。1922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也指出:“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fā)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談話,保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敝茏魅颂岢牢?,意在審美情趣;胡適盛贊美文,意在為白話文張目,盡管他們的意圖有別,對美文的贊同是一致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品文”盛極一時?!靶∑肺摹庇址Q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泛指文學體裁中與詩歌、戲劇、小說并舉的散文。小品文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思想內(nèi)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jié),活潑、輕松的語言,使人發(fā)笑,并使人在笑過之后,看到問題的實質(zhì),發(fā)人深思。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遍布報紙副刊的大大小小專欄。《論語》半月刊、《人間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語林》半月刊以及《文飯小品》月刊、《芒種》半月刊、《西北風》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競相出現(xiàn),同時出現(xiàn)了“科學小品”、“歷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諷刺小品”等名目。正如朱自清1928年在《論現(xiàn)代中國的小品散文》一文里總結(jié)時指出的那樣:“三四年來風起云涌的種種刊物,都有意地發(fā)表了許多散文,近一年這種刊物更多。各書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東方雜志》從二十二卷(1925)起,增辟新語林一欄,也載有許多小品散文?!ツ辍缎≌f月報》的‘創(chuàng)造號(七號),也特辟小品一欄。小品散文,于是乎極一時之盛?!绷终Z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人間世·發(fā)刊詞》),小品散文的寫作要“各依性靈天賦”《論小品文筆調(diào)》),“無關(guān)社會學意識形態(tài)鳥事,亦不關(guān)興國亡國鳥事”(《小品文遺緒》),這種以資產(chǎn)階級個人為中心的文學主張完全否定了小品散文的社會功能,把小品散文看作是一種閑適的“小擺設”。許多作家紛紛撰文探討小品散文的內(nèi)涵、特質(zhì)和社會功能。代表作有鐘敬文的《試談小品文》、阿英的《(現(xiàn)代十六家小品>序》、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導言》、郁達夫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魯迅的《小品文的危機》等。研究小品文的專著有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馮三昧的《小品文作法》、石葦?shù)摹缎∑肺氖v》、錢謙吾的《語體小品文作法》等。郁達夫在《關(guān)于小品文》一文中,對小品文的偏頗提出批評,他指出,“我們以為應該提倡小品文,積極批評小品文,使得小品文發(fā)展到光明燦爛的大路。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擺脫名士氣味,成為新時代的工具?!濒斞敢卜磳Π研∑肺漠斪鳌靶[設”,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指導下,寫下了《小品文的危機》一文,強調(diào)它對社會現(xiàn)實的迅速反應和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他有力地批評了林語堂等人的主張,指出“小擺設”之類的“麻醉性的作品,是將與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歸于盡的”。他探討了小品散文的特性和社會功能,認為“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并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yǎng),是勞作和戰(zhàn)斗之前的準備?!?/p>
延續(xù)二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散文文體,到清末民初,逐漸被現(xiàn)代散文文體所取代。這不僅僅是個文體問題,更是個文化問題,從內(nèi)容與形式的一致性來看,傳統(tǒng)散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傳統(tǒng)散文文體與古代的社會生活相適應;現(xiàn)代散文是現(xiàn)代文化的載體,現(xiàn)代散文文體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現(xiàn)代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生活與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社會生活全然兩樣,散文文體發(fā)生近現(xiàn)代嬗變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