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飚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網絡流言的特點及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網絡流言的控制策略,最后,巷結了現階段網絡流言控制的必要性。
關鍵詞網絡流言流言控制轉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網絡信息傳播迅捷、生動、交互、廣容的優(yōu)勢得到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可,“網絡媒體”的概念得到廣泛應用并且一路風行。在“網絡媒體”中,媒體是基于網絡的媒體,網絡的發(fā)展對媒體功能的發(fā)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是媒體的網絡,網絡與媒體的結合是為了借用網絡優(yōu)勢更好的實現媒體功能。
“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信息流通渠道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博客的個人新聞平臺,播客的個體新聞創(chuàng)作組,大型網站的公共聊天室正在不斷修改著網絡傳播的概念,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正在網上合流,并有蔓延到傳統(tǒng)網絡之外的趨勢。這不僅給每個個體創(chuàng)造了面向海量信息進行選擇的機會,也同時給他們提供意見發(fā)表的機會。信息分享和意見交流的機會空前擴大,信息復制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給信息傳播提供了全新的社會空間。在滿足公眾對于信息渴求的同時,也給非正式渠道中的流言傳播提供了溫床。
一、網絡流言的界定
一般認為,流言是通過非正式渠道流傳的未經證實的信息,它具有信息分享和群體意見交換的雙重屬性,同時也是在信息暖昧不明。情況復雜急需解釋的條件下群體創(chuàng)造的“即時新聞”。其中,以網絡為主要媒介進行傳播的流言,我們稱之為網絡流言。
與一般流言相比,網絡流言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如表1所示。隨著網絡的飛速發(fā)展,網絡傳播已成為流言傳播的重要方式。在這個新的個體與個體相鏈接的時代,在信息的傳播前所未有便捷的時代,流言在一夜間哄傳世界成為了可能。因此,隨著流言傳播形式由人際交往中的口頭傳播發(fā)展到網絡傳播,其控制和疏導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二、網絡流言的傳播模式
在網絡流言傳播過程中,政府、網絡媒介和公眾共同構成流言傳播與交流的三個重要支點,也是最直接的流言利益相關者,在流言傳播中發(fā)揮各自的作用——政府決策方案的制定與信息的發(fā)布、網絡媒介大眾信息的傳播與控制、公眾流言信息的接收與傳遞。其傳播模式如圖1所示:
第一,整個流言傳播模式置于復雜多變的危機環(huán)境之中。網絡信息傳播系統(tǒng)的開放性特征提示在一定情況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等社會因素和自然條件的突變,都可能對流言傳播施加影響。因此,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增強危機意識。完善流言預警、監(jiān)測機制,提高網絡流言的鑒別能力。
第二,突發(fā)公共事件是流言產生的主要根源,也是網絡流言的初始來源。不同的突發(fā)事件對外界的影響程度有較大差異。突發(fā)事件的公共性特點一方面決定了反應該事件或與該事件相關的信息易被公眾所關注;另一方面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進一步發(fā)展容易造成局部或大范圍的公共危機。因此也自然會引起國家和各級政府及民眾的急切關注。在網絡環(huán)境下,突發(fā)公共事件產生的信息流經各種網絡媒介直接或間接的向政府和公眾傳播,并在人的主觀意識下發(fā)生信息變異(流言)及進一步交流,形成政府——網絡媒介——社會公眾之間的信息變異和交流循環(huán)。
第三,噪音存在于流言傳播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流言來源于社會和危機事件之中,網絡信息系統(tǒng)的開放性決定了噪聲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信息發(fā)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無障礙、無噪音傳播只能是理論上的一種假設。噪聲的存在導致了信息的失真,在一定條件下系統(tǒng)將進入非線性的混沌狀態(tài),表現為信息傳播結構的破壞,傳播渠道的阻塞,冗余信息的增加,最終演變?yōu)榱餮?。減少“噪音”的干擾,控制“噪音”的影響是網絡流言控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網絡流言的控制策略
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民眾對信息的高度渴求、民眾的盲從心理以及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是網絡流言泛濫的主要原因。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對網絡流言的控制一方面要結合中國國情,不能脫離現階段國家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和制度規(guī)范;另一方面,無論建構一個什么樣的流言控制模式,必然要依托現有的信息體制框架和資源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的網絡流言控制策略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網絡流言控制的信息管理機制
網絡流言控制工作應圍繞流言的收集、整序、分析、研究和提供的信息流程展開。網絡流言的監(jiān)管者既包括各級政府部門信息中心。也包括非政府部門的各種類型信息機構,非政府部門的各種類型信息機構主要承擔網絡流言的監(jiān)控和報告任務,為流言控制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在緊急情況下,政府部門信息中心除了具有上述基本職能外,主要承擔流言監(jiān)測預警、流言的收集、處理、分析等任務。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庫建設實現政府對網絡流言的統(tǒng)一管理和控制,為監(jiān)管者提供決策咨詢。目前,各大型商業(yè)網站和電子政務系統(tǒng)“三網一庫”的建設為網絡流言控制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網絡流言控制的信息發(fā)布機制
網絡的普及,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流言傳播的速度和傳播范圍,成為其滋生的土壤和傳播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為政府信息公開、主流媒體信息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向社會及時發(fā)布重要信息,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體現,更是消除噪音的最佳方式,在網絡流言出現后更應如此。出于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政府又總是要通過一定方式發(fā)布相關信息并對社會輿論有所控制。在流言蔓延后,由于存在著引發(fā)各種社會矛盾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對輿論的控制會比平時更為嚴格,通常情況下,與流言密切相關的信息發(fā)布首先是通過嚴格的管理體制和組織間隸屬關系自上而下實現的,我們稱其為信息傳遞的縱向分組流。從客觀上說,某一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各種意見共存、碰撞,有必要通過政府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傳遞符合客觀實際的準確信息,同時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意見和觀點得以增強并確立主導地位,使社會公眾對于正確的信息和積極的輿論予以認可和接納,從而避免流言的泛濫。
2007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公布。條例規(guī)定了四類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應當主動公開的。明確了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是信息公開的主體。
3網絡流言控制的迅即反饋機制
建立網絡流言的反饋機制是流言管理部門獲得決策信息和掌握社會公眾輿情信息的必要措施。從縱向上看,流言由信息部門收集整理并通過流言管理網絡(如網絡直報系統(tǒng))向上傳遞,形成以政府各層結構為節(jié)點的流言信息分節(jié)流,為高層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目前,我國公共管理的透明度不斷提高,政府與市場、社會、公民之間快捷的溝通渠道和反饋機制已初步形成。為保證緊急情況下的流言反饋可以迅速實現,我們應建立一套能應對任何突如其來的
緊急情況的機制,并事先作好各種突發(fā)公共事件信息反饋的預案,一旦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能馬上按照信息反饋計劃有條不紊地組織、協調和開展流言反饋活動,并與政府、公眾等危機利益相關者形成良性互動。比如,通過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危機專用網絡快速、及時、準確地發(fā)布事實真相,是避免流言產生的有效途徑:
4網絡流言控制的社會參與機制
網絡流言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如何“打通”各層級組織與網絡媒介間橫向溝通渠道,在“縱向集權”的基礎上,借助信息網絡平臺,通過互通互聯,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即:在“縱向集權”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橫向分權”力度,建立以政府信息機構為核心的多元主體的流言管理模式和流言控制機制,動員和發(fā)揮非政府部門信息機構的作用。面對網絡流育的泛濫,網絡媒體更要確認自身的責任,在“自由”的同時更加“自律”。
一是信息傳播的責任——政府信息公開僅僅是公眾知曉事實真相的第一步,網絡媒體作為大眾信息傳播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府信息傳播效果和新聞報道的水平,因此必須客觀、公正地反應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真實情況:
二是信息監(jiān)督的責任——盡管政府信息公開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實現,但是,由于傳統(tǒng)意識下的保守秘密比信息公開對滿足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利益訴求來說有更強的激勵性,政府信息公開一方面要靠法律制度驅動,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開的廣度和深度也要依靠網絡媒體的監(jiān)督;
三是信息報道的責任——網絡媒介的強大力量來自于它所特有的強大社會功能。網絡媒介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解釋與規(guī)定、社會地位的賦予和知識的傳承等功能是通過人們在趨同信息的影響下認識外部世界并據此做出自我調節(jié)、適應或改變而實現的。
四、網絡流言控制的現實意義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苏J為,現代性與全球化的結合,使舊的工業(yè)社會消失的同時,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風險社會”,因為個人的生活比傳統(tǒng)社會中更為“不確定”:職業(yè)模式轉變,工作競爭度提高、傳統(tǒng)習俗對個體認同度的影響不斷減弱,而且由于技術發(fā)展和全球化影響,“蝴蝶效應”的可能性增加,風險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時空和社會,而是可以跨越國境,這樣,“風險”成為人們的共同問題,
在這樣一個變化迅速,傳統(tǒng)趨于瓦解的社會中,“風險”的出現導致了“社會反思性”。由于離傳統(tǒng)和習俗越來越遠,人們需要不斷地做出新的判斷,并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事物進行思考。在這種壓力下?!靶畔ⅰ钡墓δ芫屯宫F出來,人們普遍希望獲得更多更準確的信息以把握環(huán)境變化,促進自身發(fā)展,轉型社會孕育出了具有強烈信息需求的受眾群體。
當前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中國社會變遷已進入一個關鍵的轉型階段。社會轉型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原來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變遷,社會問題的浮現更為突出。在這樣復雜而且變動迅速的社會中,不確定的心態(tài)成為社會的普遍狀態(tài)。
第一,心態(tài)失衡與迷茫。隨著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的變動,盡管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貧富差別的擴大,使人們主觀上感受到“相對剝奪感”,“仇富”心態(tài)開始蔓延,從而導致某種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機。不平衡心態(tài)容易造成情緒的宣泄和非理性的決策,這使流言更有可能滋生。
第二,由于變動的加劇,人們對自身在新的社會格局的位置越來越難以加以理性化的認識,導致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躁動不安的情緒。這種不安一方面導致了人們對信息的極度渴求,另一方面也使人們在各種流言面前難以保持冷靜地思考和分辨。
第三,危機意識加強,并和懷舊心態(tài)相纏繞。社會轉型中產生的一些不良現象,使人們對公共秩序、社會治安以及社會生活保障體系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社會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使人產生強烈的安全無保障的感覺。在這種生存安全危機意識中,不少人產生了懼變和懷舊的心理。在信息接受上更加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則人人自危,也使流言傳播肆無忌憚。
綜上所述,網絡流言是民眾心態(tài)的“晴雨表”,社會輿論的“顯微鏡”。轉型社會本身風險重重,為了保持社會的平穩(wěn)運行,促進社會整合,需要關注流言的產生,傳播,發(fā)展和變化,以探測社會心理變動,而對某些緊急時刻出現的席卷群體的流言,應有較為完善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