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登瀛
邵工教授在《大師為什么也會有失誤》(《文史雜志》2008年第5期)中分析“這幾本書在某些地方存在著失誤,而其致誤之由也頗值得人們深思”。本文試舉一例,以為補充。
胡適先生談治學(xué)方法,曾提出“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的名言。
他考證《水滸傳》,一再說:
宋元之際已有高如、李嵩一班文人“傳寫”這種(梁山泊)故事,使“士大夫亦不見黜”。
序的上半——引見上文——可以證明宋元之際有李嵩、高如等人“傳寫”梁山泊故事。(《<水滸傳>考證》,《胡適學(xué)術(shù)代表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這可以說是他的“大膽的假設(shè)”,假設(shè)“高如”是(南宋)著名畫家??伤麤]有具體說明“小心求證”的過程,只引用了南宋著名畫家龔開(字圣予)作《宋江三十六人贊》自序(其實關(guān)鍵就是一句話)作為“論據(jù)”:
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余年少壯時,慕其人,欲存之畫贊,以未見信書載事實,不敢輕為。
“高如”后面那個頓號,可就是“求證”的具體體現(xiàn)了。但它只是大膽假設(shè)的結(jié)果,而不是小心求證的結(jié)果。
30多年前曾見有人指出龔開原序文字當(dāng)是:“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批評胡適在“如李”二字間任意加了那個頓號。(可惜一直沒再找到當(dāng)時的筆記。)
元人莊肅撰《畫繼補遺》,輯錄南宋自紹興元年(1131年)至德祐元年(1275年)144年間的畫家84人,使其事跡得以留傳;但并無所謂“高如”者(甚至沒有姓高的)。而對“李嵩”則有記載:
李嵩:錢塘人。少為木工,頗遠(yuǎn)繩墨。后為崇訓(xùn)(即李崇訓(xùn))養(yǎng)子。光、寧、理三朝畫院祇候。得崇訓(xùn)遺意;雖通諸科,不備六法;特于界畫人物,粗可觀玩,他無足取。(按,評論有失公允,故宮博物院收藏李嵩的《貨郎圖》、骷髏貨郎戲嬰圖》,能讓我們直觀了解當(dāng)時的社會經(jīng)濟(jì)狀況和人們的神情風(fēng)貌。)
因此我們認(rèn)為原文是說“雖有高如李嵩之輩(一流)傳(神)寫(真)……”龔開只舉出“李嵩”一人為畫界高手代表人物而已,因為南宋根本就沒有叫“高如”的畫家,這是很強(qiáng)的證據(jù)。
再考察“高如”這個詞語,它可以如胡適所理解的,是姓氏“高”與名字“如”的組合。由于這倆字位于人名“李嵩”之前,容易使人疏于辨別,思及連類,誤會同屬人名?!案摺笨梢允切稳菰~,“高如”組合,表示“高明如像”,例如“高如姚明,尚須集體配合”,“高如《紅樓夢》,實難續(xù)寫”。
我們認(rèn)為原文是說“雖有高(明的畫師)如(像)李嵩之輩(一流)傳(神)寫(真)……”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