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左營小學(以下簡稱“左營小學”)校長陳慧淑這樣理解“未來學校”:它不是蓋一座新學校,而是導入新的教育思維,通過改變教學與環(huán)境,逐步促成教學文化的變革。左營小學自推行“未來學校”計劃以來,身體力行間,已經體會到了它所帶來的成效。
● 發(fā)展未來學校的理念
左營小學自推行“未來學?!庇媱澮詠恚恢眹@“發(fā)展信息教育基礎、豐富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樂于分享合作的團隊氣氛”,在“信息基礎設備、教師IT、學生IT、教學技術、領導力及永續(xù)性”全方位發(fā)展,為培養(yǎng)“能適應未來生活、具解決問題能力且國際關懷”的兒童,為打造能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方式與環(huán)境不懈努力。并且終秉持四大理念。
1.以人為本、科技為輔
(1)運用信息技術是用來“教人成材”的手段,而非目的。
(2)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3)信息技術無法取代或替代教師的教學責任與影響力。
2.開放、自由、共享的校園
(1)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huán)境與機會。
(2)學校資源開放, 學生、教師、家長暨社區(qū)共享。
(3)建置安全且可無線上網的自主學習場域。
3.關注全球,具備國際視野
(1)全球性議題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2)對不同文化的認識、交流與學習。
(3)生活化英語教學與實境演練。
4.關懷弱勢、潛能開發(fā)
(1)弱勢族群學生學習權益與弭平數字學習落差。
(2)建置自主與隨機學習角落,提供多元展演機會。
(3)爭取社區(qū)與政府資源,引進學習助力。
● 未來學校的愿景
該愿景結合了左營小學的核心理念“尊重、負責、健康”。
(1)能以“尊重、負責、健康”的態(tài)度運用信息技術的素養(yǎng)。
(2)既快樂又合作的學習社群與工作團隊。
(3)關懷全球環(huán)境的國際視野。
(4)應用所知所學,以解決問題、改善生活的實踐能力。
● 尋求“改變”所采行的策略與實施成果
1. 發(fā)展未來學校的推動策略
(1)凝聚全員共識:信息公開化,全員都能了解學校的發(fā)展任務與目標。
(2)活用領導理論:運用新的領導理論,如催化領導、轉型領導、同儕領導、雁行理論等,因時、因人、因事交互運用,引導老師獲得成就感。
(3)從形變到質變:通過環(huán)境設施的改變與信息設備、教學軟件的充實,促使教師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式,進而促使學校文化與教育思維的改變。
(4)激勵教師成長: 建構教師成長機制,從提供新觀念、新做法開始,再教給ICT信息融入教學的方法與創(chuàng)新教學技術;并且規(guī)劃設置讓老師方便運用信息于教學的環(huán)境,教師便能從生疏到熟練,變成個人的教學習慣。
(5)建構合作機制:以核心團隊為主體,引進各學年教師,將年度任務分工,區(qū)分為“必修、必選、選修”三類,提出讓各團隊依專長與興趣認領。
(6)對話分享平臺: 規(guī)劃定期會議時間、小組討論室、讀書會、網絡公布欄與數字教學平臺等,提供核心團隊密集研討或教師間進行教學經驗分享。
(7)引進專家資源: 依據ICT整合概念六階層,作為發(fā)展未來學校的方向并邀請國內專精于研究與PBL的教授蒞校專業(yè)對話。
2. 發(fā)展成效
(1)信息環(huán)境與設備建置。通過形變引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質變,特別建置有別于一般傳統(tǒng)教室的教學設備,包括設置Ubiquitous教室、數字教材中心、無線網絡、EeePC、平板計算機、數字相機、單槍投影機、電子白板、信息教學車、數字講臺、MOD系統(tǒng)、數字公布欄、語音自動播放系統(tǒng)等。直接讓全校親師生感受與面對各種信息設備與科技化學習輔具已經出現在自己生活的周邊。
(2)學校課程整合與定向。整合各類課程,朝向兩大方向“本土化、基礎化”與“全球化、未來化”規(guī)劃設計,期使引導學生能向基礎學力深耕且培育未來面對全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鼓勵各年級結合領域課程,以年級教學團隊,實施PBL專題式學習課程,從2006~2008學年度已實施13個PBL專題。
(3)教師專業(yè)與技術提升。未來學校從教學與環(huán)境進行改造,科技設備是為了改善教學環(huán)境,但教學形態(tài)如果沒變,再多的設備亦無法發(fā)揮效益。因此教師在有關“IT技術”的提升、“教學專業(yè)素養(yǎng)”的增進,才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益的關鍵。從2006~2008學年度安排校內外信息研習、參訪學校等逾30場次; 教師個人或團隊參賽獲獎與刊物發(fā)表的作品達16件。
(4)學習方式與信息應用。將學習的權利和責任交給學生,是培養(yǎng)學生能獨立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核心概念。教師透過ICT進行教學,結合計算機上機的課程,可一并培養(yǎng)學生的IT技巧,再藉由小組討論、訪問、專題研究暨多元的發(fā)表作品方式,培養(yǎng)團隊合作、表達溝通與在學習過程運用信息技術等21世紀公民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從2006、2007學年度統(tǒng)計中高年級學生從事專題學習達848人次(每學年度中、高年級學生總數約310人);學生信息、科學作品參賽獲獎12件。
(5)資源整合與家長參與。家長是教育合伙人,針對家長需求辦理研習或親子共學,更能有效協(xié)助學生學習,因此,“家長學園”是未來學校重點發(fā)展項目之一,除了溝通觀念也一并為家長信息能力的提升做服務。學校資源除了來自政府預算,還能來自于社區(qū),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整合、合理分配,使經費的運用更能發(fā)揮實質效益。
● 發(fā)展歷程中的省思
左營小學發(fā)展未來學校秉持全校參與的原則,從充實硬件空間改造到改變教學形態(tài)與習慣,工程確實耗時耗財耗力,面對許多困境,但是只要是對的事情,就值得堅持、付出。從正式起跑至今雖僅短短兩年半的時間,但已有深刻體悟。
(1)“人才”是發(fā)展未來學校能否順利與成功的關鍵,無須強調信息環(huán)境、設備等外在條件是否齊備。
(2) 教師團隊的“合作”與“分工”的機制須交替運用,能合作的團隊才能分工,能分工卻不一定能成為合作的團隊。
(3) 學校領導人須視教師文化、項目發(fā)展階段、任務復雜度,彈性運用多種領導理論與行政權。
(4) 教師“課務負擔”的輕重,是影響未來學?!袄m(xù)航力”的關鍵因素。
(5)各學年暨任務小組教師,任教不同領域,缺乏共同時間討論課程、分享心得、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頗阻礙教師愿意改變的熱情與動力。
● 結語
回首來時路,眺望未來時,雖然短時間的成效有限,但已然看見種種改變在左營的校園中發(fā)生,期盼這些“改變”持續(xù)發(fā)生,并且看見更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