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慶
摘要:戀愛現(xiàn)象在大學校園里極為普遍,以藝術類學生為例探討引導大學生戀愛觀的方法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對藝術類學生特點和戀愛觀的分析,得出看待大學生戀愛的合理的態(tài)度和引導方法,以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戀愛觀。
關鍵詞:戀愛觀;藝術類大學生;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鼻О倌陙碜穼み@種甜蜜的痛苦卻是人們永恒的話題,同樣大學校園里的莘莘學子也希望愛神之箭能夠射中自己。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大學校園里的戀愛已經(jīng)揭下了以前那種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紗而變得開放起來,尤其是在以網(wǎng)戀為主題的網(wǎng)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大學校園里流傳之后,網(wǎng)絡對大學生的戀愛開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湖南工業(yè)大學2006年公布的大學生談戀愛的比例中,藝術類學生談戀愛的比例為70.0%,遠遠高于文科類學生和理科類學生。觀念決定行為方式,戀愛也是如此,因而,以藝術類學生為例,對引導大學生的戀愛觀的方法論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一、藝術類學生特點及其戀愛觀
由于藝術類專業(yè)具有不同于其他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的藝術類人才是真正潛心于搞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設計的人才,因此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境界中,這樣長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藝術類學生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因此藝術類學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專業(yè)學生的特點。
首先,藝術類學生的個性特點。藝術類學生追求時尚,個性化、風格化表現(xiàn)尤為突出,這是藝術有別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顯著特點。在社會中強調個體的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的背景下,藝術類專業(yè)的教學方式是從個體本位出發(fā)的,一切從個人的感悟出發(fā),更加容易形成藝術類學生個性突出、自我意識強、崇尚自由的特點。藝術類學生傾向于通過周圍環(huán)境中的客觀現(xiàn)實以及細節(jié)來體驗世界,依據(jù)自己的主觀感覺作出決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獨處,較為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通常從對信息、思想的反思中獲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藝術類學生往往是穿著比較時尚、前衛(wèi),求異心理比較突出,希望能夠不流俗。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在行為表現(xiàn)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表現(xiàn)出隨意、散漫。
其次,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藝術類學生專業(yè)情結濃厚,但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許多藝術類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專業(yè)的學習,并且非常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甚至認為“沒有藝術就沒有生命”。他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yè)學習上,進入大學學習后,藝術類專業(yè)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yè)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相應地,絕大部分課余時間也就被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所占用,這就勢必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yǎng)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藝術類學生在進入專業(yè)學習之前都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需要支付其他專業(yè)學生所不需的高額培訓費。攻讀藝術類專業(yè)的學費高于其他專業(yè),而且藝術類學生購買學習用具、出外寫生、實習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因此藝術類學生的經(jīng)濟壓力相對重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部分學生只能通過自己兼職或者其他方式來支付自己學習的費用。
最后,藝術類學生的思想特點。藝術類學生的政治立場是堅定的,但是相對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藝術類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對時事不關心,理想信念淡化,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比較淡漠[4]。
由于藝術類學生的特點,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呈現(xiàn)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戀愛比例高與戀愛動機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藝術類學生追求時尚,會認為不談戀愛是沒有跟上潮流的表現(xiàn),所以進入大學之后,比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更容易談戀愛。近兩年來,我們在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陸陸續(xù)續(xù)與近一百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男女同學進行談話,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65%的同學在大學里都有談戀愛,35%的同學沒有談戀愛,而在35%的同學中新生占了大多數(shù)。
藝術類學生談戀愛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滲入了不少物質方面的因素。按理說,大學校園里的愛情是純潔而美好的,但是隨著社會對差異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學生的戀愛思維也出現(xiàn)了多元化,而且滲入了不少物質方面的因素,大學生談戀愛不僅僅是由于互相愛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權勢、社會關系和對方的發(fā)展前途。
第二,戀愛行為的開放性。我們在與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談話中,談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的行為時,有30%的同學認為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是個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會去干涉;有35%的同學認為勉強接受這種行為,但是仍覺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學則表示無法接受這種行為,自己也不會這樣做。
至于與戀愛對象是否發(fā)生性行為方面,有45%的同學表示曾經(jīng)發(fā)生過,55%的同學則表示沒有發(fā)生過。由于西方性開放潮流的影響以及藝術類學生強調個性、崇尚自由的特點,學生的戀愛由羞澀與含蓄轉向了戀愛行為的公開化,許多學生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旁若無人地做出各種親昵動作,從校園里走向了出租屋。學生同居的現(xiàn)象日趨普遍,許多大學生都表示對婚前性行為采取了接受或寬容的態(tài)度。
第三,戀愛道德的淡薄。在與廣工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談話中,在是否將戀愛對象作為婚姻的對象這個問題上,有30%的同學表示看情況,無法確定以后會與現(xiàn)在的戀愛對象結婚;有30%的同學表示在大學里談戀愛不在乎長久,而是在乎曾經(jīng)擁有;而40%的同學表示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蔓延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社會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質疑挑戰(zhàn)權威的觀念對學生的戀愛觀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的平等對大學生在戀愛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導致了學生對傳統(tǒng)的戀愛和婚姻道德進行了質疑和挑戰(zhàn),學生的貞操觀念和責任意識趨于淡薄,在戀愛中,個人的情感凌駕于理智和道德規(guī)范之上,更有甚者,為了自己在物質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壞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學生戀愛觀引導的方法
(一)藝術類學生戀愛觀存在的誤區(qū)
從上文對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誤區(qū):首先,戀愛動機的錯誤認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愛情的真諦,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戀愛,有些是出于物質需求而戀愛,還有一些學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戀愛。第二,在戀愛心理方面的錯誤認識。有戀愛從眾心理、好奇心理、游戲心理、逆反心理、依賴心理、占有心理、性愛焦慮心理等等。第三,戀愛行為的錯誤認識。將戀愛歸結為個人問題,忽視了戀愛的社會屬性,只關注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之所以成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會屬性,導致了在公眾場所中旁若無人地擁抱、接吻等等親昵行為。第四,戀愛道德的錯誤認識。由于忽視了戀愛的社會屬性,因而在戀愛道德和責任意識上趨于淡薄,例如三角戀愛、傍大款、性交易等,不惜破壞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戀愛中的性行為上,更多采取寬容、認同,導致同居現(xiàn)象增多,懷孕流產(chǎn)現(xiàn)象增多,給戀愛雙方都帶來身心的傷害。
(二)正視藝術類學生戀愛觀
2005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取消了涉及學生婚戀的強制性規(guī)定,撤銷了原規(guī)定中的“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xù)的學生,作退學處理”[3]的條文,對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不再作特殊規(guī)定,不禁止,也不反對。這是社會和諧進步,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和寬容的體現(xiàn),但是對于大學生的戀愛,我們應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一方面,我們要正視大學生的戀愛。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說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人的社會心理發(fā)展?jié)u成說。埃里克森認為,在人格發(fā)展中,自我起主導作用,它引導心理性欲向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埃里克森以自我漸成為中心,把人格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fā)展任務。其中前六個階段屬于人的成長過程,而后兩個階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長的第六階段(從18~25歲),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實情感,努力設計自己的將來,發(fā)展任務是獲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xiàn),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發(fā)展親密感對是否能滿意進入社會健康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這個時期,青年人的困難或煩惱都愿意與自己親密的朋友訴說,而隨著性意識的發(fā)展,對親密朋友的概念和對象縮小化,變成對異性的意識的改變和增強,由此產(chǎn)生了戀愛的情感[2]。
從埃里克森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長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親密感,戀愛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顯現(xiàn)的一個特征,如果人為的阻止或干預這種心理成長過程,將會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大學生正是處于成長的第六階段,希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渴望得到異性的認同和接納,通過這種方式遠離孤獨,順利渡過心理危機階段。因此,大學生的戀愛,我們不能將其當做洪水猛獸反對和批判,而應當意識到這是大學階段中必然的現(xiàn)象,大學生只有經(jīng)歷這個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通過與異性的接觸以及建立親密的關系,而避免孤獨感,順利地邁向社會。
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戀愛觀我們應適當加以引導,不可放任自流。許多學校對學生的戀愛和同居只能通過行政或教育的手段來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對于藝術類學生的戀愛,甚至有些學?;蚪處煻颊J為是理所當然之事,避而不談。
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從人的社會性本質探討兩性關系的本質,馬克思認為兩性關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行為,或者,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的本質,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自然。這種關系還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需要,也就是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了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盵1]可以看出,馬克思指出愛情的本質是社會性,強調愛情中的道德與理智,認為人類的愛情應當受到人的理性、意志與道德的制約。
人類的戀愛具有社會性的內容,不只是單純的生理需要,而大學生的戀愛,更是融入了學習、信息的交流、對人生的看法、審美觀、責任感等內容,因此我們要適當加以引導。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過:“避免邪念的唯一辦法就是免除神秘?!比绻覀兡軌蛘_地引導大學生正視戀愛和情感問題,幫助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yǎng)他們情感的正確的釋放,使戀愛在他們的學習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補互利的作用,為他們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知識和情感基礎。
(三)引導大學生戀愛觀的方法論
1.多學科研究的方法
所謂多學科研究的方法,就是從各學科的觀點、方法考察大學生的戀愛觀引導,即應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解釋或解讀大學生戀愛觀引導中的問題。對于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可以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學科的理論進行研究,把握引導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規(guī)律和心理規(guī)律,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和社會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目標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完善個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智能結構和倫理品質同步和諧發(fā)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優(yōu)秀品質、高尚情操和機敏才智的新人。對于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引導,應該充分發(fā)揮美育的德育功能,書畫、攝影等活動的開展,不僅能煥發(fā)學生的高尚情操,使他們感到一種非常愉悅的形式美和內容美,而且能催促他們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趨近;可以利用藝術類學生專注于專業(yè)學習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關愛情題材的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創(chuàng)作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辨別美丑的能力以及對愛情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2.處理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1)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戀愛觀就是一個人對戀愛和愛情所持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戀愛觀是人生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正確的戀愛觀有助于大學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動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并能指導大學生的戀愛實踐,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成才與愛情的關系。正確理解愛情是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的前提,大學生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愛情的含義。馬克思說過:“真正的愛情是表現(xiàn)戀人對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tài)度而不是過早的親昵?!盵2]恩格斯將愛情歸結為“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1]。愛情是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大學生要擺正戀愛與學業(yè)之間的關系,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應該作為第一重要的任務,要使愛情成為一種推動力量,不斷鞭策自己前進。
(2)培養(yǎng)愛的能力與道德責任感
美國詩人惠特曼有這樣一句話:“愛,不是一種單純的能力,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氣候,一種需要我們終生學習、發(fā)現(xiàn)和不斷前進的活動?!睈凼且环N能力,是在心中有了愛之后,能及時準確地分析,要敢于表達、善于表達愛的能力,以及迎接愛和拒絕愛的能力。大學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有健康的戀愛的價值觀,要尊重別人的情感,也要學會拒絕愛,還要培養(yǎng)愛的道德責任感。在戀愛中雙方必須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理解、信任、寬容對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對方的身心健康負責。
三、結 語
對于大學生的戀愛觀,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加以引導,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穩(wěn)定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為人師肩負的職責。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將主導了家庭的發(fā)展趨勢,古語云“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作為一個基本單位組成社會,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也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對年輕一代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的引導有益于維護未來社會的穩(wěn)定。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饣?,已不僅限于學業(yè)上,還包括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戀愛觀?!坝H其師,而信其道”,教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啟蒙者和塑造者,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綜上所述,對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是為人師的重要職責。教師作為年輕一代的引導者,對大學生戀愛不應回避,而是積極主動地介入與引導,使學生明確愛情的真諦,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協(xié)調愛情與學業(yè)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2]韓云萍.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觀看在校大學生戀愛問題[J].昆明冶金高等專業(yè)學校學報,2004,(1):78-80.
[3]饒?zhí)m蘭,李元略.論教師對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和引導職責[J].企業(yè)家天地,2007,(9):235-236.
[4]張有平.當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與分析[J].岱宗學刊,2005,(9):88-89.
[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