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陣等
晉朝兩個領(lǐng)導(dǎo)時尚的人
丁啟陣
晉朝有兩個名人,都姓謝,一個叫謝安,一個叫謝靈運。當然認真說起來,謝靈運是晉宋之間的人。這兩個人,一個是力挽狂瀾的一代名相,一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他們領(lǐng)導(dǎo)時尚的故事,雖然赫然記載于史書之中,但是,真正留意的人恐怕并不多;對他們領(lǐng)導(dǎo)時尚的故事進行思考并有所領(lǐng)悟的人,恐怕就更少。
《晉書·謝安傳》、《世說新語》等文獻記載了謝安如下兩個小故事:
故事之一:謝安同鄉(xiāng)有個人被罷了中宿縣縣令的官,回到京城時,拜訪謝安。謝安問他回家有沒有盤纏。他回答說:“只有五萬把蒲葵扇?!敝x安于是向他要了一把中不溜的扇子,整天拿在手中。京城中不分做官的還是普通百姓,一看謝安拿著蒲葵扇,于是就紛紛效法,都跑去買蒲葵扇。結(jié)果形成搶購局面,蒲葵扇的價格翻了好幾倍。自然,他的那位丟了官職的老鄉(xiāng),路費問題就圓滿解決了。
故事之二:謝安從小就會用西晉都城洛陽書生的語音腔調(diào)吟唱詩歌,但是他鼻子有問題,因此語音比較含混(不喜歡的人說,那是掉了牙齒跑風(fēng)漏氣的老媽子語音)。東晉上流社會有一批人喜歡謝安的洛陽書生吟唱法,但是苦于自己的吟唱不如謝安,有人就用手捏著鼻子,模仿謝安的“洛生詠”。
《宋書·謝靈運傳》和《世說新語》也記載了謝靈運領(lǐng)導(dǎo)時尚的情況。謝靈運是一個喜歡創(chuàng)新的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器物,他總是要改變一下式樣。結(jié)果是,每一種經(jīng)過他改造的款式一出來,就會出現(xiàn)“世共宗之”的盛況。也就是說,立即成為全國最流行的款式,大家都紛紛模仿,成為潮流。謝靈運在服裝服飾方面的創(chuàng)新情況已經(jīng)不得其詳了,我們通過文獻還可以知道的是頭頂,謝靈運曾經(jīng)喜歡戴“曲柄笠”,我猜想可能是一種寬檐的竹制帽子,形狀類似今天的牛仔帽;腳下,謝靈運曾經(jīng)發(fā)明了一種專供登山之用的木屐,被后人稱為“謝公屐”,是一種前后都可以安裝鋸齒形狀活動鞋跟的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李白有詩句描寫自己夢中登天姥山的行頭,“腳穿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見謝靈運的發(fā)明影響相當深遠。謝安、謝靈運之所以能夠領(lǐng)導(dǎo)時尚,當然跟他們顯赫的家族背景有一定的關(guān)系,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得益于他們的知識修養(yǎng)和才華風(fēng)度。最重要的,那是一個人們普遍懂得尊重有知識修養(yǎng)和才華風(fēng)度的人的時代。倘若謝安、謝靈運生于當代,盡管他們貴為宰相,貴為文壇泰斗,他們的個性化行為,就很可能不但不會成為時尚潮流的領(lǐng)導(dǎo)者,反而會成為大眾嘲笑、惡搞的對象。當然,僅僅是人們普遍懂得尊重有知識修養(yǎng)和才華風(fēng)度的人,也還是不夠的,還得達官貴人、文壇泰斗,也成為謝安、謝靈運那樣有知識修養(yǎng)和才華風(fēng)度的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東晉是一個乏善可陳的朝代。但是,在謝安、謝靈運這樣的人可以領(lǐng)導(dǎo)時尚這一點上,卻是值得肯定的。比起今天時尚基本由胸?zé)o點墨的影視歌明星領(lǐng)導(dǎo),政府高官的個性化言行基本都能成為民眾惡搞的題材,詩人作家基本上是寒酸無能的代名詞……這至少可以說明:在崇尚文化修養(yǎng)方面,我們的風(fēng)尚內(nèi)涵還應(yīng)進一步與時俱進。
摘自《鄭州日報》
古代部分官僚綽號由來
心房
“煉尿尚書”
明朝時,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他除了經(jīng)常齋醮外,還服用好些丹藥,夢想長生不老。官僚顧可學(xué)取童男童女小便煉制秋石,進獻給嘉靖皇帝,說服之即可長生。嘉靖皇帝服用后認為有些效驗,對他優(yōu)禮有加。顧可學(xué)后來竟官至禮部上書,時人皆不齒其為人。當時有傳言:“千場萬場尿,換得一尚書”。顧可學(xué)亦被人稱為“煉尿尚書”。
“蟋蟀相公”
1644年春,李自成進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不久,福王朱由崧稱帝于南京,以明年為弘光元年。次年,清兵臨江,形勢十分危急。執(zhí)掌大權(quán)的大學(xué)士馬士英當此危難之際,每日猶以斗蟋蟀為戲,時人稱之為“蟋蟀相公”。無獨有偶,皇帝朱由崧也不以國事為重。大敵當前,宮中猶需房中藥,令乞丐捕蝦蟆以供,燈籠上大書“奉旨捕蟾”,時稱“蝦蟆天子”。有君臣若此,弘光政權(quán)的垮臺實在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四其御史”
武則天當政時,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武則天為了培植親附勢力,破格任命大批官吏。專營之徒乘機表忠獻媚,以求升遷。寧陵縣丞郭弘霸就是最典型的一個。當時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對抗武則天政權(quán)。郭弘霸在朝見武則天時便自告奮勇請求前去討伐徐敬業(yè),聲稱要捉住徐敬業(yè):“抽其筋,食其肉,飲其血,絕其髓?!蔽鋭t天聽了十分高興,便授予他左臺監(jiān)察御史,時人稱他為“四其御史”??尚Φ氖?,這位御史沒有吃到徐敬業(yè)的肉,卻嘗到了上司魏元忠的糞便。魏元忠當時任御史大夫,偶感風(fēng)寒。當時人認為嘗糞便的味道可以知道疾病的輕重。郭弘霸為了討好上司,竟自愿去嘗魏元忠的糞便!可惜當時無人賞他一個“嘗糞御史”的稱號。
“三不開宰相”
五代時后唐宰相馬胤孫是個不通事務(wù)的書呆子。他身居相位卻從來不敢決斷政事,朝政任人擺布,自己不置可否。時人譏稱他為“三不開宰相”。所謂“三不開”,是說他上朝不開口議論,不開印辦事,在家不接見士大夫。
“鵝鴨諫議”
宋高宗紹興五年,天下大旱,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府都舉行祈雨儀式。為了表示對上天的虔敬,祈雨期間從官府到民間一律不許屠宰豬羊。諫議大夫趙需認為這還不夠徹底,上奏章請求把鵝鴨也列為禁殺,并列舉了許多理由。當時士大夫認為,趙需作為諫官奏事不議論國家根本大計,卻喋喋不休地談?wù)撌裁殆Z鴨,實在可笑。于是譏稱趙需為“鵝鴨諫議”。
“帶汁諸葛亮”
宋寧宗開禧年間,宋軍北伐失敗。金軍反攻,揚州守將郭倪望風(fēng)而逃。可笑的是,此人平時自負多謀,一向以諸葛亮自居,官廳墻壁上、屏風(fēng)上寫滿了“伯仲之間見尹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之類頌揚諸葛亮的詩句以自勉。他甚至吩咐軍需官造木牛流馬,好讓他能成為諸葛亮。此番兵敗之后,郭倪垂頭喪氣,傷心時對客流淚。時人譏稱他為“帶汁諸葛亮”(“汁”,指眼淚)。
“王當代”
五代時驍將王景有勇無謀,憑一身武藝為梁、晉、漢、周四朝效力,官至節(jié)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幾個兒子也和他一樣,騎射之外別無所長。大兒子王廷義跟隨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卻自以為了不起,好夸???,經(jīng)常抬出他父親的大名來炫耀,逢人便宣稱:“我是當代王景之子?!比藗兟犞眯Γ甲I稱他為“王當代”。
“陳也罷”
明朝成化年間,翰林編修陳音性情特別寬和坦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決不生氣。他的夫人想試試他到底有多大的耐性。有一回家里來了客人,陳音傳呼上茶待客,夫人故意回答說沒有煮。陳音不急不催,只是說了一聲“也罷”。過了一會兒,他又傳呼上干茶(指果品之類),夫人回答說沒有買。陳音還是說了聲“也罷”,仍是不急不惱??腿艘姞钆醺勾笮Γ髞戆汛耸聜髁顺鋈ァ拇巳藗兌挤Q陳音為“陳也罷”,又稱“也罷先生”。
摘自《名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