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銀
學生文化建設是當代世界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之一,我們要在明確建設良好學生文化的必要性、目標、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朝著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方向共同努力,以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F階段,關于學生文化建設的探討與研究已經廣泛開展。但是,縱觀已有的學生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只強調了學生文化中學生學習知識的建構,而忽略了學生作為特殊群體所具有的社會性。學生的特殊地位必然要求其文化建設涵養(yǎng)面廣,參與性強。筆者認為,學生文化建設包含著與學生有關的方方面面,如課堂文化對學生知識的建構,校園文化對學生規(guī)范意識的培養(yǎng),家庭文化對學生道德性情方面的熏染,現代教育背景下社區(qū)文化、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等。需要從諸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建構完整的學生文化。
一、建設學生文化的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的認知發(fā)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fā)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在當代世界教育領域內的興起,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其中,學生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顯為現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
“以人為本”是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生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出發(fā)點,它順應了現代學校發(fā)展的民主性、人文性、開放性、信息化走向和學生發(fā)展的主體化、個性化、社會化趨勢。本文所指的“以人為本”,簡單地說,包括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第二層含義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在現代學習化社會里,我國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養(yǎng)能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做到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全面發(fā)展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這種全面發(fā)展是在個性充分發(fā)展基礎之上的群體“全面發(fā)展”,既包括學生個體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也包括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這種“全面發(fā)展”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是達到共同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的統一。
現階段,我們更要以“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生的教育管理,在課程改革的新風下,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用建構主義提供的新理念、新方法把學生文化建設工作扎實推進,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二、“大”學生文化的構成及建設
從學生文化的內涵來看,主要是內在學生觀念對學生外在行為方式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在努力構建良好氛圍的過程中要注意到課堂、校園、家庭、社區(qū)、網絡等方面對學生的巨大影響力,從多方位、立體式的學生文化構建過程中找到與學生相關的一切因素,實現學生文化的轉化生成。
1.課堂文化。
學生的基本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課堂理所當然的也就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構建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生文化必須建立起體現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方式方法。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生平等相處;二是對于課堂中的問題,問題解決者要明確這個問題的相關性,要使起初與學生們沒有相關性或相關性微乎其微的問題通過老師的媒介作用產生相關性,提出相關性的問題,并找到認識學生思維方式的突破口,形成關于教師角色和教學過程的一個特別的參考體系;三是圍繞基本概念組織學習活動,探究問題本質,把問題和概念全部展示而不是單獨孤立地提出;四是尋求、重視、掌握學生的觀點,了解他們的推理過程,重視在課堂中開展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的多向型教學活動,自覺地為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構建起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對話文化”;五是在教學背景下開放式評價學生的過程性和結果性學習,充分肯定學生個人獲得的感受;六是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更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研究學習教育理論,理解教育的內涵,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積極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將自己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融入教育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影響、教育、感染學生并不斷向學生學習。
學生知識的建構,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堂走向實踐所必需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習任務的基本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是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制度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后用情景來內化,校園的制度文化對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文化判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校園精神文化主要以思想觀念形態(tài)表現出來,包括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它從校園文化的內在結構上,決定了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和發(fā)達的程度,在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判斷能力中起著指導作用。抓好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要注意“立足長遠,因地制宜”的合理規(guī)劃;二是加強校園文化的整體設計,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以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校園文化建設要堅定地把有利于思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學生渴望“求知進取、自主自立、求美求樂”這一思想特點出發(fā),熔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爐,充分體現美學價值,為他們創(chuàng)造較多的實踐機會;四是學校組織形式已向扁平式的靈活方向發(fā)展,其經營管理的核心是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轉變,學習型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進一步關注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在創(chuàng)建學習型學校的實踐中,還要注意學習過程中個人和團體的搭配問題。
總之,校園文化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中具有潛在性、滲透性和感染性等特點,它的每個方面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影響雖然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穩(wěn)定的、漸進的和持久的,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3.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精神生活的總和,它是一個精神不斷運動,精神成果不斷積累的過程,是家庭成員向某一總體目標和總體水平無限接近的過程。在家庭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對學生的德育。家庭在學生文化的構建中主要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思想教育,從無意識的影響,到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說教,德育時刻都在發(fā)生。生活即教
育,家庭生活便是對孩子早期道德品質教育的開端。家庭文化影響著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父母的文化理念潛在地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意識,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進而左右他們的行為。二是道德教育,歡樂、輕松、和睦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情感,繼而幫助他們形成知善之智慧,傾善之情感和向善之意志。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發(fā)展,一個家庭的文化影響著子女的發(fā)展。因此,家庭文化的育化功能不可忽視。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是第一教育者,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道德感,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動機,是家庭、父母和社會的期望。其間,家庭文化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式的影響和熏陶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三是心理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除了以健全的家庭文化功能實施教育外,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進行教育最有效的靈丹妙藥,這種愛也是家庭文化的吸鐵石。可見,利用家庭文化環(huán)境陶冶孩子情操是進行心理教育的良方。
事實表明,家庭文化力的強弱,對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及自信心的培養(yǎng)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4.社區(qū)文化。
社區(qū)文化的發(fā)展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有很多共通之處,同時也對學生個人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要構建完整的學生文化,就必須重視學生所生活的重要場所的文化建設工作。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社區(qū)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對學生的重要影響。社區(qū)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確立社區(qū)共同的價值觀,即以崇尚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把集體、社會、國家的利益看得高于自身的利益。這種設計要尊重社區(qū)居民在實踐中迸發(fā)出來的積極精神狀態(tài),要體現時代精神,體現現代社區(qū)居民的精神面貌,體現社區(qū)居民的生活,而又高于社區(qū)居民生活,成為鼓舞居民積極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如實事求是精神、與時俱進精神、團結協作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愛崗敬業(yè)精神,等等。既要從個性出發(fā),又要結合共性內容,做到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從我國的傳統道德體系來看,忠誠守信,無私奉獻,勤勞節(jié)儉,廉潔自律,團結友愛,遵紀守法,自強自立,艱苦奮斗,文明禮貌,整潔衛(wèi)生等,這些都是社區(qū)制定道德規(guī)范體系時應重點參考和借鑒的。社區(qū)行為規(guī)范雖然不像制度規(guī)范那樣具有強制性,但它帶有明顯的導向性和內在的約束性,通過在社區(qū)工作中的培育、倡導和推行,很容易在社區(qū)居民中形成共識和自覺意識,起到促使居民的舉止言行和工作習慣向社區(qū)期望的方向和標準轉化的作用。其中,模范人物的行為在社區(qū)行為文化建設中要注意總結、推廣,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帶動作用,用模范作用的力量推動社區(qū)工作的各項發(fā)展。學生也可以在模范帶頭作用的引導下逐步規(guī)范自己的社會行為習慣。
良好的社區(qū)文化對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習慣、參與社會的思維模式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以全面教育、終身教育為主線,以整合社區(qū)“大教育”資源為依托,以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樓組為切入點,以特色工作、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以加大投入為保障,使學生置身于學習一生活一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
5.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復合型大眾文化,它不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有巨大的作用,而且還能促進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充分發(fā)揮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此外,網絡還會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在對學生的影響中,不健康的網絡文化內容、充滿暴力的網絡游戲等對當前學生的影響日益嚴重,要解決這個突出的問題就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長唯成績是從,把網絡的負面影響極端化兩種傾向極不可??;二是家長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充分認識電腦和網絡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充分認識網絡精神污染的危害性、嚴重性,以便有的放矢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引導;三是行政部門應該經常性地組織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門要檢查和監(jiān)督網吧的經營行為,進一步規(guī)范電子游戲制作與出售管理,開展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預防和救助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體系,增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擴大未成年人的課余活動時間,做到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取得實效;四是要切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網上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以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盡快組建具有一流水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網絡,實現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與并舉,構建立體式、全方位的現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時,還要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全面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五是我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應該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自主性與主體發(fā)展性,塑造與完善學生現代化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完善的“網絡社會人格”。只有具備現代網絡人格的學生才能夠正確認識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處理網上與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的區(qū)別;才能在發(fā)生心理沖突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并采取理智的應對方式;才能在網上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節(jié),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網絡心理人格。
總之,對學生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大”學生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把學生文化的建構放在社會主義現代精神文明的大局中,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學校、家庭、社會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進行一體化建設,讓學生在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