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向陽
探究性學習,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通過學生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jīng)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學習活動,
長期的化學教育只注重于知識的傳播,輕視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以接受學習為主,對“講、記、背、練”的方式習以為常,圍繞應試展開的重復演練日趨嚴重,重結果、輕過程;重間接經(jīng)驗的傳播,輕視或忽略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經(jīng)驗,
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分析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學生帶入真實情景中
化學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門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玩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學科。其深奧的理論和知識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實際事例中,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從化學在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應用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培養(yǎng)探究意識,通過每一節(jié)課,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與我們社會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感受到化學是鮮活的,生動有趣的。
例如,在講《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成豆?jié){會凝聚而甜豆?jié){卻不會凝聚?為什么鋼筆混用不同墨水會寫不出字來?”,接著講“好,我們學了今天的內容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當學生能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后,她們就會產生成就感,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必然產生進一步去了解、去認識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識在這種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
課程內容問題化,是將以“定論”形式陳述的材料,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形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挑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指某一問題學生給予解決,但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又無法解決的一種心理氣氛,此時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轉為一種探究的動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造成認知沖突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1、創(chuàng)設懸念引入課題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機制,它是由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決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例如,在講《鹽類的水解》時,可以引入這樣的問題:“酸的溶液由于c(H)>c(OH-)而顯酸性,堿的水溶液由于c(H) 2、揭示規(guī)律性與個性的矛盾 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歸納,把己學的知識規(guī)律化,并用于認識或解決新事物, 例如,學生接觸到的氫氣、氧氣等常見氣體都是雙原子分子,就會想當然以為稀有氣體也是雙原子分子,探究這類悖論的形成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3、揭示舊知識和新事實的矛盾 例如,在講《鈉》時,可以這樣引入新課:“通常我們用火柴點燃酒精燈,那么,用水能不能點燃酒精燈呢?(教師用滴管向酒精燈芯上滴幾滴水,結果酒精燈燃燒起來)俗話說,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樣把酒精燈點燃的呢?因為提前在酒精燈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屬鈉,“反?!钡膶嶒灛F(xiàn)象使學生們議論紛紛,氣氛十分活躍,抓住機會提出問題:“鈉為什么與水就能把酒精燈點燃?”從而主動地探究問題。 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是,學生能主動地、自愿地參與整個探究過程,而且積極思維,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呢? 第一,要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每個學生都有好奇、好問的天性,探究教學應當圍繞如何滿足學生的好奇而開展,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始終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自動進行的,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要求被動進行。 第二,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對在探究中獲得的現(xiàn)象等證據(jù)做出合理的解釋,解釋是指,學生從已有知識和探究中所獲得的事實出發(fā),按照一定的邏輯去分析推理,判斷假設能否成立,并把事實證據(jù)、假設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以獲得對問題的理解,學生要對證據(jù)做出合理解釋,在探究過程中就必須積極思維。 例如,在探究苯的結構時,根據(jù)苯的分子式C6H6很自然地提出苯分子申應該有不飽和鍵的假設,然后做苯與酸性高錳酸鉀和溴水反應的實驗,當學生發(fā)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與假設不符合時,就會產生想知道苯的真實結構的迫切愿望,從而去積極主動地思考。 總之,探究式課堂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較,探究式課堂教學更具科學性,也更能夠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它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