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軍
摘要: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相信和依靠人民,保證改革發(fā)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真誠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才能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勝利前進,不斷譜寫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關鍵詞: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黨;人民利益
中圖分類號:D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1—0030—04
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30年,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相信和依靠人民,保證改革發(fā)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真誠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析和闡述這一問題,對加深我們對改革開放30年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增強投身改革開放事業(y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搞什么樣性質的改革,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關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從一開始,我們黨就堅定不移地申明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實行開放政策,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動搖。他說:“我們的作法是,好的傳統(tǒng)必須保留,但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要研究“體制問題”。1980年初,他進一步指出:“需要制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則,需要制訂長遠規(guī)劃?!边@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提出了目標和方法,明確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基本制度下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區(qū)別開來。這表明,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我們黨就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的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志還指出:“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實現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我們的改革,我們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秉h的十三大系統(tǒng)闡述了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指出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強調指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毙玖宋覀冏咧袊厣鐣髁x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的堅強決心。
社會主義制度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最美好的社會制度,是全體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以改革開放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政治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文化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從而在制度上保證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3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薄案母锖烷_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發(fā)展我們的經濟。”“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講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各項事業(yè)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焙\濤同志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p>
“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闭魏推渌矫娴年P系又是經濟利益關系的體現。改革開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決定了利益關系調整和變化必然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盡管在利益關系調整中,一部分人暫時的具體的利益有一些損失,但在全局和長遠上有助于建構一個更加合理、為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認同的利益實現、發(fā)展和維護機制,這種機制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二、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熱情,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黨的力量的源泉和勝利之本。是否相信和依靠人民,決定著改革開放的成敗興衰,也決定著改革開放的利益取向。相信和依靠人民,才能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制定出正確的政策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民的意愿,真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和依靠人民,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熱情,帶領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自身利益。改革開放30年,我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一致性,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奪取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勝利。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農民的創(chuàng)造。改革開放之初,安徽、四川兩省一些地方的農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嘗試,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黨中央尊重群眾意愿,總結兩省農民的做法,在全國實行了農村經濟體制和經營方式的改革。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加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tǒng)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使農業(yè)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迅速發(fā)展,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是農民的又一偉大創(chuàng)造。它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工業(yè)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容納了百分之五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yè)單位和農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苯洕貐^(qū)的創(chuàng)建是從東南沿海一些鄰近香港、澳門的地區(qū)起步的,當地群眾有和港澳加強聯系的愿望并有一些大膽的探索。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提出了辦經濟特區(qū)的想法,得到黨中央的積極支持,“開始的時候廣東提出搞特區(qū),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在試行、總結的基礎上,黨中央作出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qū)的決定。特
區(qū)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對全國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對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
實行改革開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改革開放越深化,遇到的問題和阻力越大,出現的矛盾也越尖銳越突出。廣大人民群眾身處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的承受者。為此,我們黨反復強調要堅持走群眾路線,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江澤民同志指出:“要深入改革和建設第一線,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及時發(fā)現問題,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要不斷總結經驗,善于運用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來引導群眾前進?!焙\濤同志指出:“改革發(fā)展越是處于關鍵時期,黨的群眾工作越是要加強?!辈⒁蟾骷夵h委、政府和領導干部都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著力提高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本領,善于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做好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工作,把廣大群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而奮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比嗣袢罕姺e極投身改革,是因為改革開放同實現和發(fā)展他們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人民利益不是上天或者哪個杰出人物“恩賜”來的,需要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自覺奮斗去爭取,人民群眾也最清楚通過什么方式去取得自己的利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既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嗣袢罕姷淖杂X行動,保證改革開放的勝利推進和人民利益的充分實現。
三、制定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民利益要求的政策措施,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發(fā)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彼鞔_提出“三個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得失的一個重要標準。江澤民同志指出:“在整個社會生產和建設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使全體人民得到并且日益增加看得見的利益,始終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焙\濤同志指出:“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實現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改革開放30年,我們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統(tǒng)一,制定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民利益要求的政策措施,堅持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給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實惠,保證改革發(fā)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第一,先富帶動共富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是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以先富帶動共富的發(fā)展戰(zhàn)略。他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qū)、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fā)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并說:“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敝螅麑@一政策作了多次闡述。他還說,走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敖鉀Q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qū)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薄鞍l(fā)達地區(qū)要繼續(xù)發(fā)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不發(fā)達地區(qū)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qū),發(fā)展?jié)摿κ呛艽蟮?。”而“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搞改革開放,不是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貧窮?!肮餐赂唬覀儚母母镆婚_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薄翱梢栽O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毕雀粠庸哺粦?zhàn)略,既反映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符合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改革為人民謀利益的目標要求,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熱情,短短十幾年,我國社會生產力極大發(fā)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明顯提高,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伴隨著迅速走向富裕的腳步,貧富分化的矛盾開始凸顯,而且有愈益加劇的趨勢。我們黨適時采取措施,實施扶貧攻堅戰(zhàn)略、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振興戰(zhàn)略和中部崛起戰(zhàn)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強調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取消農業(yè)稅,加大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力度,促進農民和低收入群體增收,扎實開展工作,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富強的宏偉發(fā)展戰(zhàn)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醞釀、發(fā)展到逐漸成熟的過程。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表述了“三步走”戰(zhàn)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從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前進。這個戰(zhàn)略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人民生活比較富?!保凇叭阶摺睉?zhàn)略的每一步中,都明確規(guī)劃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到上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六大對“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三步目標作出更加具體的部署,提出新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同樣對人民利益作出強調,把“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yè)”、“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確定為奮斗目標的具體內容。黨的十七大上對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新要求,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繼續(xù)對人民利益目標作出具體規(guī)劃,特別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要“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又一重大戰(zhàn)略。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針對我國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wèi)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的實際,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黨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把社會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增加財政投入,加快社會事業(yè)建設、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對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貫徹落實好這些部署,做好各方面相關工作,就能不斷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人民群眾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此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開放搞活,一手抓懲治腐敗。堅持“兩手抓”既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保證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的要求,也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幸福安寧的需要。
總之,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社會生產力極大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增長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和政治地位得到極大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以人為本”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國家理念。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指出:“30年來,我們堅持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边@是對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貫穿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