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威
提要新聞傳媒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傳播渠道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認識和發(fā)揮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探求新聞媒體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關鍵詞:新聞媒體;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目標。新聞媒體正在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的平臺,并為建設政治文明、發(fā)展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途徑。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能夠向受眾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聞信息,為和諧社會建設搭建更加完善的信息環(huán)境。新聞的全球性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新聞,尤其是網絡新聞的交互性,為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個開放互動的平臺。新聞的復合性,融多種傳播手段于一體,能夠有效地增強宣傳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同時,新聞的拓展性不斷推動新媒體的發(fā)展,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豐富多樣的傳播渠道。“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本身就是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宣傳者和促進者,而社會和諧又是新聞傳媒的奮斗目標和工作動力。同時,和諧的傳媒與和諧的輿論本身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中,“和諧”是屬于哲學范疇內的一個概念。它表達和反映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一種理想的境界?!昂椭C社會”則是“和諧”這一哲學概念運用于社會所形成的一種經世致用的思想,是一種人類始終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
維護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新聞媒體是一支重要的建設力量。沒有新聞輿論的和諧,社會公平和諧就無從談起。在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各類事業(yè)發(fā)展的和諧、各類建設力量的和諧、各種思想觀念的和諧、各種利益關系的和諧,都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供保證。在我國,新聞傳媒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傳播渠道,除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任務外,還有著四大基本作用:
(一)監(jiān)測社會環(huán)境。即要及時、準確地向社會通報新近發(fā)生的涉及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重大事項,解釋那些會對社會帶來影響的事件和機遇。
(二)使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對社會環(huán)境變化時相互協調關系。主要表現在:說明和闡釋信息的意義、提供權威的意見和規(guī)范事例的支持、協調社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小到家庭關系,大到國家與個人、階層的關系,還有人與人、群體之間、階層之間、部門之間的關系。
(三)社會遺產的代際傳承功能。新聞傳媒發(fā)出的所有信息,都在無形地表達著所在社會的主導文化,塑造和維護公共價值,新聞傳媒作為一種信息的傳播者,如何繼承、批評、揚棄、整合和創(chuàng)造文化形態(tài),與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
(四)社會娛樂或表演功能。新聞傳媒通過提供娛樂或表演,可以轉換人們對問題的注意力,釋放情緒,減輕社會的緊張度。這些簡單的功能表述,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如果這些功能能夠規(guī)范地發(fā)揮作用,會大大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沖突,調解社會矛盾,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反之,就可能會引發(fā)一些無端的社會沖突,破壞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式下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舉措。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應了我們黨對執(zhí)政規(guī)律、執(zhí)政能力、執(zhí)政方略、執(zhí)政方式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zhàn)略機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痹诂F階段的構建過程中,新聞媒體不僅僅只是黨政信息及國內外新聞事件的傳播載體,更為重要的是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見證者和協調者?!靶侣勛h程也成為公共討論的議程,媒體對時事的討論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到討論當中。這樣一來,媒體的討論就成了一場公共討論?!?/p>
二、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應遵照的原則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已經明確指出:新聞傳媒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
(一)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公民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交流互動的和諧空間。新聞傳媒應該重視并體現廣大公民的意見、呼聲,特別是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社會知情權、社會參與權、意志表達權與民主監(jiān)督權。為此,新聞傳媒首先要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面、客觀、準確地報道公共事務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眾及時地獲取與自己利益有關或感興趣的信息。實行信息公開,這是正確的社會輿論形成和傳媒公共領域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保持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本保證。其次,新聞傳媒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表達意見和呼聲的渠道和空間,在媒體上對公共事務開展交流、溝通和討論,對公共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批評。再次,新聞傳媒還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fā),積極引導社會輿論。一方面要警惕商業(yè)主義對傳媒公共領域和侵蝕和消解;另一方面要防止那些非理性的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的“雜音”。
(二)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體現國家意志,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新聞傳媒必須維護安定團結,這既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意識形態(tài)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大力弘揚符合時代發(fā)展特征、體現社會進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使之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集中反映那些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思想和輿論,鼓舞和激勵全體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一句話,新聞傳媒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進一步提高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新中國的正面報道之所以占據主流,更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毛澤東說過,“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事業(yè)勝利的必然保證?!?/p>
(三)容納矛盾,化解沖突,關注“弱勢群體”,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媒體力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應對公共危機的“防火墻”,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減震器”,是聯系政府與公眾的不可替代的紐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不可能沒有利益沖突,有些矛盾甚至可能激化,爆發(fā)沖突。和諧社會的構建,特別需要和諧地運用輿論力量,媒體力量運用得當,有利于不同利益主體的理解與寬容,有利于預防沖突,調和矛盾,緩解乃至化解危機。同時,新聞傳媒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為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是新聞傳媒義不容辭的職責,要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注,在新聞宣傳的內容和形式上把對他們的服務做深、做細、做實,給社會各階層提供一個各得其所、平等互愛、和睦相處的人際環(huán)境,鼓勵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綜上,新聞媒體是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在現代社會,人們由于各自的主客觀局限,不可能都通過直接經驗來判斷各種社會現象,人們形成的價值判斷和心理感覺的許多材料,往往更多地來自于新聞媒體的報道。大眾傳媒負有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對公民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特殊滲透力和影響力。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崇高的道德情操,對于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鄭保衛(wèi),《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英)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