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內容提要本文以1904年創(chuàng)刊的《時報》為觀察點,考察近代報刊對“短篇小說”的文類形構。《時報》創(chuàng)刊不久,即出現(xiàn)了以冷血為代表的“新體短篇小說”,它們在功能與形式上均與《時報》的特色欄目“時評”有著相通之處。本文的論述圍繞此種“‘評體短篇小說”與作為刊載媒體的《時報》的物質與制度關聯(lián)展開:在近代報刊史上處于臨界點的《時報》,在印刷形式與報刊文體上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新聞紙”到現(xiàn)代“報紙”的轉化;尚無文類成規(guī)的“短篇小說”在《時報》中表現(xiàn)出與現(xiàn)代報刊文體“時評”的趨近,其背后的因緣在于,二者不僅共享著同一個物質載體,還共享著近代報紙所帶來的一系列現(xiàn)代閱讀制度——其中,因報紙所塑造的“同胞想象”而建立的“短篇小說”之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模式,具有全面的革新意義,在這種新型的交流模式中,蘊涵著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乃至現(xiàn)代文學誕生的契機。
短篇小說在近代報刊中的興起,是清末民初的一個重要文學現(xiàn)象。阿英曾在《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中指出1906年創(chuàng)刊的《月月小說》雜志對短篇小說的倡導之功,作為代表的是吳趼人花樣翻新的創(chuàng)作。后來的文學史家多在此基礎上立論,闡述報刊連載方式對短篇小說的促進作用。近代報刊對短篇小說的孕育,看起來順理成章,似乎“月出一期”或“日出一張”的報刊,天然就應對短篇青睞有加;但這里的“短篇”僅僅是個篇幅的概念,它無法將現(xiàn)代意義的“短篇小說”與同樣刊載于報刊短篇欄目中的故事、寓言、筆記等其他文類區(qū)別開來——后者在晚清報刊的語境中可策略性地稱為“短篇的小說”。短篇小說是晚清以降新興的一種文類,要討論近代報刊在形構這一文類中的功能,必須考察篇幅之外的其他要素,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小說”與“報刊”在晚清的“正在形成中”的特性。
“小說”在晚清經(jīng)歷了一個成為“文學之上乘?的過程,與這一過程相伴隨,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也正在形成之中。如果延續(xù)阿英的思路,在“文藝報刊”的視野里討論短篇小說,其實已先設了現(xiàn)代的文學概念與文類結構——短篇小說隸屬于小說,小說隸屬于文學,文學又隸屬于藝術——在這樣的視野里追本溯源,無疑會遮蔽晚清短篇小說的文類形構過程以及促使“小說”成為“文學”的深層社會文化結構變遷。在晚清小說的轉型過程中,起步不久的報刊事業(yè),也在經(jīng)歷激烈的變革。從匯編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報章,到以傳播信息、評論時事為主的報紙,其文化功能均發(fā)生了重要轉變;而報紙中的小說刊載,也經(jīng)歷了與新聞混雜、作為附張、以及作為正文的不同樣態(tài),附印方式的不同必然影響到小說的文類歸屬與讀者預設。本文擬選擇在近代報刊發(fā)展史上處于臨界點的《時報》作為觀察點,考察其間興起的“短篇小說”與這一新式印刷媒體之間的物質與制度關聯(lián),以期為探討近代小說與報刊的關系提供一個動態(tài)而細致的角度。
《時報》(Eastern Times)1904年創(chuàng)刊于上海,主持者悉心革進,很快使之與《申報》、《新聞報》鼎足而立,并成為新學界的寵兒。與當時略具保守性的《申》、《新》二報相比,《時報》在欄目設置、印刷形式與報刊文體上均有突出革新,代表了近代報刊業(yè)發(fā)展的第二階段。胡適1921年撰文回憶,對《時報》所開創(chuàng)的短評文體以及“帶文學興趣的附張”再三致意,其中特別提到一種“新體短篇小說”的發(fā)軔:
《時報》出世以后,每日登載“冷”或“笑”譯著的小說,有時每日有兩種。冷血先生的白話小說,在當時譯界中確要算很好的譯筆;他有時自己也做一兩篇短篇小說,如《福爾摩斯來華偵探案》等,也是中國入做新體短篇小說最早的一段歷史。
《時報》創(chuàng)刊不久即出現(xiàn)了如胡適所云的“新體短篇小說”,其文體意義不可小覷。范煙橋曾歸納維新以來的小說四體,第一階段即是“當日《時報》中多載之”的小說——“開手往往作警嘆之詞,或諧其聲,或狀其象……思想之范圍,多數(shù)以政治不良為其對象”。這正是《時報》中“冷血先生”所開啟的文體,其中尤以短篇為代表。此種“新體短篇小說”與《時報》的著名欄目“時評”,在功能與形式上均有著相通之處,最能體現(xiàn)近代報紙對小說的文體形塑。冷血(即陳冷,字景韓)在清末享有作為著名報人與小說譯著者的廣泛聲譽,《時報》這種“新體短篇小說”,對晚清小說雜志如《新新小說》、《月月小說》、《小說林》以及《寧波小說七日報》中的短篇欄目,有著發(fā)散性的影響。
胡適評價冷血在《時報》中的短篇創(chuàng)作,“也是中國人做新體短篇小說最早的一段歷史”,這一論斷其實相當謹慎??紤]到胡適乃五四時期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積極提倡者,這一說法更值得辨析與深思:到底此一“新體”,與作為“新文學”主流的現(xiàn)代短篇小說,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如果是,又在何種意義上同為新“體”?在胡適的白話視野之外,它們是否還另有其他的體式與制度淵源?作為刊載媒體的《時報》,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這些正是本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一
與同時代的綜合性日報如《申報》、《新聞報》、《中外日報》等相比,《時報》以“帶文學興趣的附張”、“注重小說”,以及“對歐洲文學作品的介紹”而獨樹一幟,這自然與創(chuàng)辦者的理念密切相關?!稌r報》1904年6月12日(光緒三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創(chuàng)刊,主持者為狄葆賢。狄氏乃康門弟子之一,1900年曾親與唐才常的國會活動及自立軍起義之事,事敗后,遂灰心武力運動,致力“文字上之鼓吹~。1904年初,康有為為擴大?;庶h在內地的影響,命弟子狄葆賢、羅普于上海籌辦時報館。不久,梁啟超亦暗中回滬,匿居日本旅館“虎之家”三樓,與狄、羅“旦夕集商”,討論細節(jié)事宜,“時報”之命名及其發(fā)刊詞與體例,皆為梁氏所撰??凇稌r報》第1號的《發(fā)刊例》第十一云:
本報每張附印小說兩種,或自撰或翻譯,或章回或短篇,以助興味而資多聞。惟小說非有益手社會者不錄。
顯然,梁啟超將他在《新民叢報》、《新小說》中鼓吹和實踐著的“新小說”理念,帶入了《時報》的體例設計?!稌r報》第1號即開始連載李伯元的((中國現(xiàn)在記》與陳冷的《(多情之偵探)伯爵與美人》兩部章回體小說,一著一譯,配合得相當齊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現(xiàn)在記》與彼時正在《世界繁華報》中連載的《官場現(xiàn)形記》,是大致同類的作品,而《伯爵與美人》則是加入了戀愛情節(jié)的偵探小說。從《時報》的角度看,這兩部作品的刊載,恐怕有更多的吸引讀者、迎合市場的考慮。包天笑即云,“小說與報紙的銷路大有關系,往往一種情節(jié)曲折、文筆優(yōu)美的小說,可以抓住了報紙的讀者”?!稌r報》的這一取向,與梁啟超所標舉的“新小說”理想,以及借小說發(fā)表政見的《新中國未來記》的寫作實踐,其實有著不小的縫隙。
1904年8月4日,《時報》暫時中斷了《中國現(xiàn)在記》的連載,在小說欄中刊出《福爾摩斯偵探案》之一的《黃面》,標明“短篇”?!白g者附
言”云:
本報以前所登小說,均系長篇說部。每竣一部,動需年月,恐閱者或生厭倦。特搜得有趣味之一短篇,盡日譯成,自今日始,連日登載,約一禮拜內登畢。
此語明確揭示出日報相對于叢報、月刊而言,對“短篇”小說更迫切的需求?!饵S面》刊出后收到讀者來函,告知此篇《繡像小說》上已經(jīng)譯行,因此勉強登完之后,又續(xù)登《中國現(xiàn)在記》。以域外偵探小說作為短篇來調劑的嘗試,可謂出師不利,但《時報》并沒有放棄對“短篇”的追求。同年10月29日,刊出署名“冷血”的《馬賊》,約千字左右,一次登畢。小說寫日俄戰(zhàn)事既了,清、日、俄三國官員同審一位與三方均不合作的馬賊頭領“蒼八”,結果官吏與盜賊同盡于“蒼八”設好的爆裂彈中。編者附言云:
昨承冷血君寄來小說《馬賊》一篇,立意深遠,用筆婉曲,讀之甚有趣味。短篇小說本為近時東西各報流行之作,日本各日報各雜志多有懸賞募集者,本館現(xiàn)亦依用此法。如有人能以此種小說(題目體裁文筆不拘)投稿本館,本報登用者,每篇贈洋三元至六元。這可算一種早期專門募集“短篇小說”的啟事。編者坦言,募集短篇小說,乃受到西洋與日本報刊雜志的啟發(fā);但這一啟發(fā)似乎僅限于欄目設置,至于文體,則“題目體裁文筆不拘”。啟事很快得到響應,11月1日登載了署名“競公”的“短篇小說”《中間人》;11月17日則刊出包天笑寄自青州的“短篇小說”《張?zhí)鞄煛?,三篇均與當時報紙上的新聞時事密切相關,以小說取譬,或揶揄強權,或諷刺時政。此后,這類“立意深遠,用筆婉曲”的“短篇小說”,時見報端,如《歇洛克來游上海第一案》,《賣國奴》,《拆字先生》,《黑夜旅行》等。1905年2月23日刊出天笑的“短篇小說”《火車客》后,編者附言曰:“如有短篇小說,必于禮拜日登載”;至1906年5月13日,在“短篇小說”《張先生》之后則預告曰:“以后每逢星期日,擬登短篇小說”。至此,“短篇小說”在(《時報》中開始有規(guī)律地刊載,漸有制度化的趨勢。
相對于長篇對讀者趣味的迎合,《時報》上的短篇更多實驗色彩。其中奠定基調的,當為“冷血君”的《馬賊》。小說以“殺!殺!殺!”三個“警嘆之詞”開頭,極力渲染氣氛。主體部分詳細描述三國官員對馬賊“蒼八”的審判,一問一答,逐句分段,對話淺白近口語;敘述語言簡短明快,漢語文章所習見的轉折連接之詞,一概摒之不用,讀來略有生澀之感;篇末則借用文言小說或史傳的方式,以“作者日”的口吻點出懸念與題旨。今引小說末尾一段,以見其文體之一斑:
蒼八睜著眼。抬著胸。大呼道、“殺便殺!怕什么……”說“便殺”時。右腳向上微提。說:“怕什么”時。腳便向下一頓。登時驚天動地。轟然一聲。地下爆裂彈猝發(fā)。廷內官員盜賊。是血是肉。
作者曰。此爆裂彈。想是數(shù)百年前埋下者。這種小說體式,將場景與概括、描寫與評論奇妙地融為一體,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之間的文類界限;語言則不文不俗,風格奇堀;新式標點的使用也格外引人注目,——的確是讓人感到陌生的“新體”。
《馬賊》刊出時題后附有“俠客談之一”的標注,稍稍關注陳冷同時的創(chuàng)作,我們不難在創(chuàng)刊不久的《新新小說》中找到源頭。1904年9月10日創(chuàng)刊的《新新小說》,為“俠民”(龔未英)所發(fā)起,陳冷是其中的主要作者?!秱b客談》在《新新小說》第1號中即已出現(xiàn),題曰《刀余生傳》,作者署“冷血”,小說寫一名旅客被強盜所劫,深入盜窟,被引領著參觀盜賊社會的種種“文明”設施,最后欣然以“刀余生”之名加入盜籍。雜志第2號脫期嚴重,至11月26日方才出刊,此期《俠客談》欄目下有一篇更短的作品,題曰《路斃》,仍為冷血所作,寫一位翩翩少年力排眾議搭救一名路斃的俠義風采。《時報》10月29日刊登的《馬賊》,在時序上恰處于二者之間。
《俠客談》初在《新新小說》刊出時,欄目之前有一則冷血的《敘言》,明確道出了“俠客談”的預設讀者與其文體特色之間的關系:因為擬設的是十四五歲的少年讀者,故命意“淺近”、立局“率直”,“篇短”、“文淺”、“不用俗語”、“不用典語”?!恶R賊》的文體正是冷血所預設的面對少年讀者的“俠客談”的典型,它對傳統(tǒng)文類界限與語言成規(guī)的摒棄,顯然與作者對少年讀者的想象有關。然而,“俠客談”在《新新小說》中逐漸被泛化。雜志自第3期乃定下“以俠客為主義”、如是者延續(xù)至12期的規(guī)劃,此后,幾乎所有與俠客、尚武有關的題材,都被置于“俠客談”之下,且以國別來加以區(qū)分,語言的深淺、體式的長短,不再是考慮的對象。這自然導向一種注重題材而不是體式的閱讀。冷血所擬設的“文淺”、“篇短”的“俠客談”沒有在《新新小說》中獲得獨立的文類意義,卻由一篇大概因雜志脫期而逸出去的《馬賊》,在《時報》中引出了募集“短篇小說”的啟事,這倒是殊有意味的事情。
《馬賊》刊出之時,適逢日俄戰(zhàn)爭,東三省的馬賊常常擾亂俄軍,或拆鐵路,或毀電桿,與清政府的“中立”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一時間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稌r報》亦發(fā)表《馬賊之真相》、《馬賊之歷史與其內情》等系列報道,對馬賊的俠義尚武精神極盡贊嘆。冷血這篇小說,置于(《時報》的輿論語境中,其實可以讀作一種別具特色的時事批評。附記于此的短篇小說募集啟事,雖說“題目體裁文筆不拘”,但隨后刊出的《中間人》,以“劇盜”和“壯士”相爭喻日俄戰(zhàn)事,諷刺作為主人的“滿人”任人爭割地做著“中間人”,其設譬取喻之意,非常明顯;而((張?zhí)鞄煛穭t借道教人物張?zhí)鞄熃蹬R蘇州之眼,見證各種“新政”背后的舊俗,自語言到體式均有對(《馬賊》的濃厚的模仿痕跡。在以短小精悍的方式對新聞時政進行發(fā)揮、評論的意義上,這幾個短篇均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同時也奠定了《時報》之短篇小說欄目的基調。
1905年1月7日,《時報》刊出了冷血的另一個短篇《賣國奴》。小說頗有“俠客談”的遺風,寫的是一位叫化子懲罰“稅關上的扦子手的下人”的情境:此位下人邊求饒邊講出其狐假虎威、勒索報復仇人的故事,最終被叫化子丟人坑廁。在刊登《賣國奴》的同一版面上,還有冷血撰寫的《時事批評》。針對陸續(xù)發(fā)生的金磅事件、鐵路事件以及萬福華案、周生有案等,冷血對政府在外交上的無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將他們比作蟲子寄生的腐朽之物,并云“欲先御自外者,必先廓清自內者,奈何彼賣國之奴,競尚得覥然人面,為虎作倀也”。在這樣的上下文中,作為“短篇小說”的《賣國奴》,乃是對上述《時事批評》的直接應答:為冷血所痛恨的“賣國之奴”,在小說里成功地被他筆下頗具俠客色彩的叫化子所懲罰。這里,“短篇小說”成為一種可以靈活及時地諷刺時政、發(fā)抒憤懣的寫作方式,與短小精悍的“時事批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個意義上,梁啟超的借小說以發(fā)表政見的“新小說”理想,可以說部分得
到了實現(xiàn),只不過采用的是全然不同的小說形式。
1905年2月23日,《時報》刊出一篇獨具特色的“短篇小說”《黑夜旅行》,署名“黑夜旅行者”。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記敘了“吾”在二年前的冬夜,為探視遠方的病危親戚,在“天酷寒,雪深天黑,道路崎嶇”的鄉(xiāng)間,獨自艱難行路的過程。雖然一路上連續(xù)遭遇泥沼、惡狼以及群盜等危險,艱苦之狀非常人所能忍受,但想起病危的親戚,“吾”仍勉力前行,最終破衣爛衫地到達了目的地。篇末以“記者日”的方式點明題旨:“凡事之類旅行者,皆當作如是觀”。如果說《馬賊》、《賣國奴》所代表的“俠客談”系列,在一定程度上還延續(xù)了以題材相關的方式來分類聚合的筆記傳統(tǒng),此篇《黑夜旅行》則顯示了一種可貴的突破,它試圖以單篇的方式獨立表意,而這正是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基本素質。不過,作為附錄的編者按語,將《黑夜旅行》納入《時報》之輿論語境的同時,也幾乎改變了它的文類歸屬。編者將小說所塑造的“黑夜旅行之象”的喻旨,進一步落實為《時報》所關注的時政問題:“今我國政界之前途,一黑夜旅行之象也;教育之前途,一黑夜旅行之象也;實業(yè)之前途,一黑夜旅行之象也”。至此,作為“短篇小說”的《黑夜旅行》,完全扮演了報紙“時事批評”之喻體的功能,無怪乎此篇小說,竟被選入以新聞時政為主體的《(清末)時事采新匯選》!
無論是《馬賊》對“俠客談”的疏離,還是《黑夜旅行》、向“時事批評”的回歸,都在在顯示了作為刊載媒體的《時報》對其“短篇小說”的形塑力量,盡管這種力量可能是雙刃劍——方面為“短篇小說”提供生產(chǎn)和閱讀的語境,另一方面這種語境又可能造成束縛??傊凇稌r報》的文類格局中,“短篇小說”與長篇章回小說有很大距離,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筆記的疏離,而是呈現(xiàn)出與“時事批評”更相近的態(tài)勢。相對于文體上的形式特征,這種功能上的一致陛,是《時報》之“短篇小說”更為基本的特征;也正是在功能一致的意義上,本文稱之為“‘評體短篇小說”。
《時報》的創(chuàng)辦,處于近代報刊業(yè)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其時,報紙對政治的討論日益增多,關注的范圍從本埠新聞擴大到民族事務,而主筆的地位也開始上升。姚公鶴《上海報紙小史》云:
辛丑壬寅[1901、1902]而后,國內大亂初平,而國際間之均勢已成,我國獨立資格岌岌失墜。于是報紙立言,既督促內政之進行,亦益懔外交之危險。于此時期,報紙與時局之關系愈密切……其時每報社論,亦必延聘政法名流,以司撰著。
“延聘政法名流,以司撰著”,預示著此一階段報紙政論的變遷。不僅梁啟超曾抱怨的“讀之惟恐臥”的(《西學原出中國考》一類的早期報章論說不再適用,即便他自己的“筆鋒常帶感情”的“新文體”也有被超越之趨勢。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論及報刊政論,也注意到日俄戰(zhàn)爭(1904-05)之后,經(jīng)歷《新民叢報》與《民報》的激烈論戰(zhàn),報章論說所發(fā)生的變化:“梁啟超早年提倡出來的那種‘情感的文章,永永不適用了。帖括式的條理不能不讓位給法律家的論理了。筆鋒的情感不能不讓位給紙背的學理了?!彼麑ⅰ?905年到1915年這十年”,定為“政論文章的發(fā)達時期”?!白詧笳屡d,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清議報》上這則膾炙人口的判斷,看來有進一步辨析的必要。近年來,海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第一代報章論說家王韜、鄭觀應的論說文章以及早期《申報》的新聞寫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他們看來,這些“報館之文”,其實都“未脫舊范”,基本在沿用傳統(tǒng)文類?!稌r報》創(chuàng)刊之時,中國的政論文章正經(jīng)歷著從“虛文”到“實學”的變化。從日本傳來的“社論”,1907年1月5日首次出現(xiàn)在《時報》上,與之相隨的,是中國報館文人對于從“文章論說之時代”入于“意旨論說之時代”的自覺。與傳統(tǒng)的“文章論說”不同,“意旨論說”關注的是由文詞所傳輸?shù)淖髡叩囊弧耙庵肌笔澜纭_@里的“意旨”,正如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所說的經(jīng)現(xiàn)代認識裝置“顛倒”之后被發(fā)現(xiàn)的“風景”與“內面”。“意旨論說”的自覺,可以視為“現(xiàn)代文學”確立的臨界點。這一意義深遠的變革,不僅表現(xiàn)在報刊文體的形式特征上,還可以在與文體形式密切相關的印刷形態(tài)與閱讀方式中獲得表征。
包天笑不止一次在回憶文章中提及由《中外日報》開始、經(jīng)《時報》推廣的近代報紙的形式變遷:從有光紙的一面印到白報紙的兩面印的變化?!吨型馊請蟆吩谕艨的甑闹鞒窒拢颁J意革新,增加材料,分欄編輯,用報紙兩面印刷,與《申報》相競爭”,其改有光紙為報紙,被史家認為創(chuàng)成了“現(xiàn)行新聞紙的紙面體裁”;《時報》則后來居上,采用新式的兩面印刷之外,更在欄目編排上精益求精,其耳目一新的形態(tài),觸動了上海報界的“躍然思動”之機,1905年初,《新聞報》、《申報》紛紛整頓改版,以適應新形勢,然《申報》之改用兩面印刷,則遲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1月25日)。從單面印到雙面印,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變遷,背后卻蘊含著報紙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閱讀方式的改變。
現(xiàn)今可以統(tǒng)稱“報刊”的“新聞紙”與“報章”,在晚清其實分屬不同的類型。梁啟超《西學書目表》(1896)中“報章”類下收《中西聞見錄》、《西國近事匯編》、《格致匯編》、《萬國公報》、《中西教會報》、《本年西國近事》六則,這些均是定期出版物,或月出—本,或每年四冊,但仍屬書籍范疇,日出一張的“新聞紙”不在其列。徐維則、顧燮光《增版東西學書錄》(1902)“報章”類中,在《西學書目表》的基礎上加了《時務報》、《知新報》、《求是報》等26種新出刊物,日報仍不在其列。從內容來看,如被梁啟超譽為“最可讀”的《西國近事匯編》,乃“依年翻譯西國各報而成,凡各國交涉和戰(zhàn)政治法律文學之事,靡不具載”;《西國近事》則“專譯西報中所載大事,每月—冊”;及至《時務報》,仍然是“采譯英法俄日各報,凡中外政要,譯錄頗詳”。這些以摘錄匯編外報為主的定期刊物,實際上占據(jù)了丁酉(1897)以前中國報界的主流。這里的“報章”,更近于匯編知識的百科全書,而不是傳播信息的現(xiàn)代傳媒。
出現(xiàn)在這個“報章時代”的《申報》,雖屬日出一張的“新聞紙”,但普通士紳的閱讀和保存方式,仍然延續(xù)著對待書籍的傳統(tǒng)。包天笑對此有生動的回憶:
我們這位清卿公,看過了報(指《申報》、《新聞報》——引者注)以后,不許丟掉,一個月訂成一冊,以便隨時翻閱,那時候的報紙,是用薄紙一面印的,不像現(xiàn)在的報紙,都是兩面印的,所以仍可以作成線裝。……這于我是大為歡迎,我每日下午垂暮時候,便到他們的帳房問里去看報。
在這樣的線裝《申報》上圈點“論說”,成為清卿公對包天笑進行八股文訓練的日課;早期《申報》上刊載的小說紀事如《把沙官故事》等,包天笑也是從長輩家中訂成兩冊的“線裝報紙”中讀到
的。這種以閱讀書籍且兼帶吟詠詞章的方式閱讀“新聞紙”的習慣,并沒有因丁酉之后報界的“日進文明”而立時得到改觀。1902年公奴之《金陵賣書記》云,“《時務報》發(fā)行時,內地人士爭相購讀者,意不在其說之是非,不過諷誦其行文之法也?!边@與當時日本人對中國文士論政的批評——“其政治上之奏議論策,不過是文學上之述作耳”,正是互為表里。
《中外日報》、《時報》之分欄編輯、兩面印刷,創(chuàng)成“現(xiàn)行新聞紙之紙面體裁”,其重要意義在于,“新聞紙”開始脫離書籍之附庸的地位,成為獨立的體裁。與《中外日報》相比,《時報》在新聞史上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如首將專電分類標題,專電與要聞分別輕重,參用大小字,在“論說”之外開設“短評”欄目等等,這是清末報紙對信息日繁、工作日多的時代節(jié)奏的適應。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論及新聞編制云:
英國報界巨子北嚴創(chuàng)辦《每日郵報》,以戰(zhàn)勝倫敦各報,及使體裁能適合于公忙者為目的。吾人細味“適合于公忙者”之旨,即知編制有改良之必要?;蛘咧^中國人讀報,嘗能自首至尾,一字不遺;但此種人[心]非真正注意時事之人,否則必無此余暇也?!稌r報》的體裁及欄目革新,同樣也處處體現(xiàn)著“適合于公忙者”的用心。梁啟超在《時報發(fā)刊例》中將“論說”置于首位,次則“紀事”,再次則“批評”;第2號刊出的來稿《某君復本館總撰述論報事書》對此略有“異議”,作者區(qū)分了日報與叢報的不同功能,并提出“日報所注重者”當在“記事與批評”,其間關鍵,除了精確、公平,則在于“簡短”與“醒目”,再次強調“以省讀者之腦力,此天職所當盡也”。實際上,《時報》在報刊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獲,正是其“冷雋明利”、虎虎有生氣的“短評”——初日“時事批評”,繼而在“報余”欄目中有“閑評”之設,1907年1月7日始與“社論”相先后確定為“時評”。
胡適在《十七年的回顧》一文中寫道:“《時報》的短評,在當日是一種創(chuàng)體;……用簡短的詞句,用冷雋明利的口吻,幾乎逐句分段,使讀者一目了然,不消費功夫去點句分段,。不消費功夫去尋思考索?!苯裨嚺e一例,是對當時有名的“俄國水兵砍殺周生有”一案的評論:
三日三日。今日為第三舊。冤哉。我既死之周生有。危哉。我四萬萬未死之周生有。
三日三日。今日為第三日。狡哉。俄官之故緩我民心。辣哉。俄官之實窺破我民心。
三日三日。今日為第三日。冤哉。被責之上海道。忍哉。責人之周玉帥。贅瘤哉。督同辦理之盛宮保。
記者于是為之說日。大事去。人心死。吾輩雖有筆墨。其可已矣。
這種.“當面喝破,單刀直人”的的文體,無疑具有很大的沖擊力,無怪乎作為當時《時報》忠實讀者的少年胡適,讀得熱血沸騰,并在十七年后仍然對此念念不忘。詞句簡潔,且逐句分段,這正是適合現(xiàn)代人“公忙”之余閱讀的體裁。王風認為,就分段已成為必須的修辭方式而言,此種短評“已略現(xiàn)現(xiàn)代文章體式的端倪”。其實,這種逐句分段的方式,可以說比“現(xiàn)代文章體式”還要激進,因其背后暗含著對文章結構及其起承轉合之關聯(lián)的擱置甚至是顛覆。自此,吟詠詞章或“自首至尾,一字不遺”的閱報方式,將隨著傳統(tǒng)世界的分解而逐漸消失;自任為“國民今日之現(xiàn)在史”的《時報》,以雙面印刷的現(xiàn)代報紙的全新面目出現(xiàn),當然不再預約有“余暇”的閱讀。與包天笑回憶中的線裝《申報》不同,《時報》的年輕讀者胡適,開始以剪報的方式,將他喜愛的小說、詩話、筆記以及長篇的專著分訂成小冊子,借以保存。
與“新聞紙”向現(xiàn)代“報紙”的形式與功能的轉變相伴隨,《時報》的小說刊載,也透露出新的時代氣息。目前的研究顯示,1882年《字林滬報》(初名《滬報》)附贈清初夏敬渠的長篇章回體小說《野叟曝言》,開啟了近代報紙之附刊小說的先河;值得注意的是,《野叟曝言》是以冊頁的方式,“別紙印刷,隨報附送”的,其目的是方便讀者“逐日搜集,裝訂成冊”,與后世習見的報刊連載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這種冊頁式的小說附送方式,在1900年前后,仍十分流行。1898年的《采風報》附送孫玉聲的近作《海上繁華夢》,先送出精美繡像,隨后才是小說正文,均是傳統(tǒng)冊頁式,與報紙正文的排版,截然不同;1901年,《寓言報》附送《澹園述異》,雖是短篇筆記,仍然按照慣例印成冊頁式,方便讀者對折裝訂。如此日送一頁或兩頁,小說自然不可能起迄完整。在報紙的印刷形態(tài)已然改觀之后,附送的小說仍然延續(xù)舊例,其中透露的小說閱讀慣性,值得玩味:到底彼時的小說讀者是追求內容的新奇曲折,還是欣賞其行文的筆墨意趣?采庵在刊于《月月小說》的《解頤語·敘言》中曾言,“吾國白話小說,向不見重于社會,故載筆者無不刻意求工,欲以筆墨見長”,這一說法,對五四以來我們所熟悉的關于白話小說的“通俗”想象,是一種挑戰(zhàn),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何以被隨意割裂的冊頁式小說,仍然廣受歡迎,顯然,讀者們在情節(jié)故事之外,也欣賞其筆墨詞章。1909年創(chuàng)刊的《圖畫日報》,已全面采用石印方式,其中連載的長篇小說《續(xù)海上繁華夢》不再是單頁附送,然而,編者卻別出心裁地在小說文本四周畫出了書頁,以示區(qū)別。這在提醒我們傳統(tǒng)的小說閱讀方式之不易改變之外,也為小說向其他高級文類的“僭越”設置了樊籬?!稌r報》之連載小說《中國現(xiàn)在記》,在第1號中便與“發(fā)刊辭”、“發(fā)刊例”、“報界輿論”同列廣告之后的頭版,且字號及行距與《發(fā)刊辭》例同。小說正式與“政論”、“莊論”同處一版,這才在印刷形式上真正實現(xiàn)了梁啟超的將小說當政論讀的期待。
當然,與報紙新聞混合編排的小說連載,并不是從《時報》才開始的。吳趼人的長篇小說《海上名妓四大金剛奇書》就與1898年的《消閑報》中的新聞故事有著犬牙交錯的關系,而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也比《中國現(xiàn)在記》更早地在《世界繁華報》中開始刊行?!稌r報》刊載小說的新形式,可能也受到了這些報紙的影響。然而,雖同是“小說入報”,“報”的內涵卻大有不同:如《消閑報》原本就是《字林滬報》的附刊品,它與早年此報附刊的小說《野叟曝言》,在“文類”格局中,實具同等的位置;《消閑報》、《世界繁華報》這類致力于消閑娛樂的報紙被史家稱作“小報”,大約在瑣屑不足道的意義上,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正有相通的地方?!靶≌f”在“小報”中的刊行,與它在綜合性日報中“登堂人室”,其意義自然大不一樣。以正文的方式刊登在《時報》中的小說,同時也共享著《時報》所引領的從傳統(tǒng)“書籍”到現(xiàn)代“報紙”的閱讀方式的變遷。長篇章回小說因為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文類成規(guī),其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模式不易打破,而幾乎被近代報紙“召喚”出來的“短篇小說”,從一開始出現(xiàn)就扮演著時事批評的功能。作為“時評”的“短篇小說”,它與報紙共享著同樣的閱讀制度,——將“小說”
當“報紙”讀,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讀者對小說功能甚至是形式的想象;而晚清小說從邊緣到中心的移動,除了理論家的倡導之外,它在進入綜合性報紙之后這種“文類”格局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刊于《時報》戊申(1908)年三月十五日的“短篇小說”《三月十五日》,幾乎徹底挑戰(zhàn)了“小說”與“報紙”的文類界限。此年的“三月十五日”乃“江蘇復選舉人咨議局議員”之日,小說以簡單的擬聲詞描摹了各類人的不同反應之后,抒發(fā)了這個偉大的選舉之日到來時作者激動不已的瞬間感受:
一秒矣。一分矣。一刻矣。一時矣。又一時矣。三時四時至于十二時。而一日矣。而夜矣。而天又明矣。而此三月十五日去。
此一秒一分一刻一時一日中。始而起。而立。而坐。而飲。而食。而行。而出門。而至投票所。而取票。而取筆取墨。而思…這種切近當下的時間感,無論是在傳統(tǒng)小說或是、其他的傳統(tǒng)文類中都是少見的。而當日《時報》次版的“時畫”與“時評”欄目都對此作出了呼應。小說能與報紙融為一體的方式,大概在此篇《三月十五日》中被發(fā)揮到了極致;而從文體形式上來看,它與《時報》中多數(shù)“冷雋明利”、“逐句分段”的“時評”已別無二致。實際上,如果單從文體形式上來看,《時報》中以冷血的《馬賊》為代表的多數(shù)“新體短篇小說”,已經(jīng)具備了與“時評”相通的形式特征,如逐句分段,擱置文章的轉折聯(lián)結等等。有學者指出,陳冷血即是“用《時評》的筆法寫小說”。這固然有同一個作者筆法或文風上的相似性,但或許從文類“功能”對文體“形式”的塑造的角度,更能說明問題,——因為作為二者共同作者的冷血,他以白話體裁所翻譯的長篇小說,其語言風格就大不_樣。相似的文體背后,蘊涵著共通的讀者期待與閱讀方式?!稌r報》中的“短篇小說”與“時評”,它們所共享的這種幾乎與時間的快速流逝同步的句式和文體,自然讓讀者無暇欣賞其筆墨趣味,可以說是“意旨論說之時代”的理想體裁。
《三月十五日》在《時報》中并非創(chuàng)格?!稌r報》1905年新年號(乙巳正月四日)中刊出的“短篇”小說《拆字先生》,差不多就是一篇新年賀辭,小說中拆字先生抓住“乙巳”二字大做文章,預測本年光景;此后,每年的首刊號中,《時報》都會刊出這樣的“賀年短篇小說”,如《千里馬》(丙午,1906)、《大吉羊》(丁未,1907)、《財神宴》(戊申,1908)、《雞談》(己酉,1909)、(《犬》(庚戌,1910)、《豬八戒》(辛亥,1911)等。這類應景文章,其文體fire當然不大,但就報紙對小說的文類形構以及小說之“文類”格局的提升而言,卻是重要的表征。作為新年賀詞的小說,與作為報紙附張的小說,其功能當然不可同日而語,而形式自然也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1909年,《小說時報》創(chuàng)刊,雜志沒有專門的發(fā)刊詞,開篇即冷血的“短篇新作”《催醒術》。范伯群對此篇小說評價很高,認為是“1909年發(fā)表的一篇‘狂人日記”,小說中被持竹梢之人催醒的主人公,在他看來,可排入現(xiàn)代文學的“狂人譜系”之列,《小說時報》以此篇替代“發(fā)刊辭”,即標明了刊物的啟蒙宗旨。如果稍稍考察冷血同時期在《時報》中發(fā)表的“催眠術談”系列,我們不難追溯出此篇《催醒術》的靈感來源;而筆者更看重的,是作為“發(fā)刊辭”的“短篇小說”及其文類意義,——這一創(chuàng)意大概也是來自《時報》,即冷血所親與的“賀年短篇小說”的傳統(tǒng)。
三
研究晚清報刊的學者Andrew J.Nathan指出,在專業(yè)性的雜志出現(xiàn)之前,晚清報刊常常將文學、政論與新聞等熔為一爐,“重要的文學論述與政治討論常常同時出現(xiàn)在報紙副刊或者雜志中,面對一個非專業(yè)的讀者公眾”。在“文學論述”與“政治討論”之間有著一個共通的“讀者公眾”,這是《時報》之“短篇小說”與“時評”形成文類交融與文體互動的秘密所在。《時報》將小說納人報紙正文以及從雙面到單面的印刷形式變遷,使得“小說”與“報紙”的同質性閱讀成為可能;近代報紙所召喚的讀者公眾以及它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的特殊關系,必然影響到共享著這一閱讀制度的“小說”。陳平原在討論報載小說對小說形式的影響時,特別強調“傳播方式的轉變促使作家認真思考并重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并由此論證了小說的書面化傾向與報刊載體的關系。如果我們從根本上將“文類”視為一種具有制度基礎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共同遵守的某種特定的交流模式,那么,討論近代報刊對“短篇小說”的文類形構,作者與讀者之交流模式的重建,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時報》能將“時事批評”發(fā)展為獨具特色的“時評”,除了冷血這樣的卓越寫手之外,實有賴于其一系列新聞采訪、傳播體制的完善,如“專電的加多”、“特約通信”的設立等等,——這些在新聞史上都是重要的革新舉措。以報紙其他欄目健全充實的新聞報道為依托,將時事概述降到最低,而以簡短明快的方式專意于記者之觀感與批評的表達,這是《時報》之“時評”獲得成功的重要制度性保障;換言之,以簡短明快為特色的“時評”文體,在它的作者與讀者之間,預約著一種對當下時事了然于心的默契。同樣的道理,《時報》中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說”,其意義的傳達,也有賴于報紙所營造的輿論環(huán)境。在這種“短篇小說”的作者與讀者之間,《時報》扮演著構筑對彼此的交流來說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的功能;而由此形成的讀者與作者屬于一個“共同體”的新型“人際”關系,無論對于傳統(tǒng)白話章回體小說還是文言筆記體小說而言,顯然都是陌生的。
作為新式印刷媒體的《時報》,是這個信息日繁的新時代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新型“人際”關系——作為現(xiàn)代國民意識之雛形的“同胞想象”的塑造者。從《時報》第1號就開始連載的(《中國現(xiàn)在記》,其第一回開場的“熱心舊科舉的朱侍郎與殫力新名詞的勞副貢”之間的沖突,對這一新型“人際”關系的出現(xiàn)及其與舊時代的決裂,有著全面的象征意義。本是年侄的勞薪在拜見朱侍郎的名帖上卻注著“同胞弟”,讓這位舊時代的朱老夫子十分不快且百般計較:
我于你忝為父執(zhí),又是與你尊翁同年,我們科第世家,最講究的是年誼,……你今日為何拿了同胞弟名帖,前來拜訪?……你不同我認年誼,便是不肯認你尊翁為正途。想你尊翁三年辛苦,好容易中得一個舉人,現(xiàn)在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他,他在九原之下,也是難瞑目的……
面對朱侍郎這番喋喋不休的指責,勞副貢也不甘示弱,演出一大段“四萬萬同胞皆兄弟”的時髦話來與之抗衡,二人竟由此結下芥蒂。李伯元的小說,以略顯夸張的方式,傳達出了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里微妙的世道人心,其中,從“同年”到“同胞”的人際關系的變遷,具有全面的象征意義??婆e式微,科第年誼即將無從論起,代之而起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同胞想象”;與之相應的是,傳統(tǒng)章回小說文本中“說書人一看官”的自足世界,也開始面臨挑戰(zhàn),過度強烈的政治情懷,常常使得小說作者“以說書地為議政場”,去“看官聽眾之舊套”,而代以“同胞!同胞!”之新名詞。李伯元在《中國現(xiàn)在記》的“楔子”中所擬設的交流場景,仍然是傳統(tǒng)的瓜棚閑話(說書人面對二三村老),然而,刊載小說的《時報》,其擬想讀者卻已是四海之內處于“同質的、空洞的”時間中的四萬萬同胞。與延續(xù)章回小說體式的《中國現(xiàn)在記》不同,由《時報》所孕育的、沒有文類成規(guī)束縛的“短篇小說”,無疑是這種以“同胞想象”為基礎的新型“人際”關系的產(chǎn)物,其擬想的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是一種雙方處于同質的時間中,并共享著足夠豐富的語境知識的切近而平等的模式。在這種新型的交流模式中,無疑已蘊涵著“現(xiàn)代文學”誕生的契機。
1908年1月24日,《時報》小說欄中刊出了一則類似新聞報道的“短篇”《盲人都會》。小說的主體部分記述了羅馬尼亞的“白發(fā)女王”設立“盲人都會”之事:慈善樂施的女王為救濟其國內的盲人,在氣候溫和的“希那約”為盲人設立了一個專門聚居的都會,除服役扶助之人外均為盲人,他們在此安居樂業(yè),知曉了此事的歐美人士也紛紛捐資相助。至此,小說基本上等同于一則普通的新聞記事;然而,篇末的作者點評,卻最后扭轉了整篇文章的意義:
冷曰:我北京之都會,亦盲矣。宜乎歐美之人多以金借我也。
這幾乎是以點鐵成金的方式,將新聞報道變成了“短篇小說”。表面看來是由新聞引發(fā)的評論,實際上卻巧妙地扭轉了新聞與評論的主仆地位,、將新聞變成思想表達的材料,目的是進行諷刺性的社會批評?!睹と硕紩愤@樣的“短篇小說”在《時報》中并不多見,像是作者的神來之筆。然而,此種筆法后來在魯迅以“隨感錄”為代表的雜感中卻屢見不鮮。王風在《從“自由書”到“隨感錄”》一文中指出,魯迅的“隨感錄”正是通過扭轉新聞與評論的關系而確立了議論的主體性,標志著文學化的現(xiàn)代論體的開端。從這個角度來看,初具“現(xiàn)代文學”特征的“短篇小說”,已在《時報》中呼之欲出,——盡管從文體形式上來看,它所導向的乃是后來被歸入議論性散文的雜感。
責任編輯范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