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力
案例概況:
Y是一個高一的女生,性格開朗,人緣很好,很受班內同學歡迎,她和班里很多同學相處的都非常不錯,但是她在班內最好的朋友D(在班里人緣不太好,朋友很少)卻相處的并不那么愉快。D不允許Y和班內其他的同學成為好朋友,希望自己是Y唯一的好朋友(Y很不理解,她覺得大家在一起玩更開心),并且不止一次的用自殺來威脅Y。
Y對此很無奈也有些恐懼,因此順著D的意思慢慢的和班里的其他的好朋友疏遠了。朋友們能理解Y的難處,就在私下里偷偷的和Y交往。班內有個同學W對這事看不過去,覺得Y不應該受到這種折磨,決定從D的手中解救出Y,但是事與愿違。三個人陷入了更大的沖突和矛盾之中。一次爭吵之后,憤怒的Y,在樓道里暈倒了。醒來之后,嘴里一直念著一句話:“他們都騙我?!?/p>
Y的問題是典型的“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具體地說,她沒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而是以退讓和容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她對于和D交往已感到身心具疲。她受到要挾的恐懼感和擔憂感沒有得到宣泄,壓抑在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她不敢也不知道如何拒絕D的不合理要求,盡管和同學們相處的很好,但是內心的真實想法沒有辦法和周圍的同學交流,周圍的同學也給予不了她真正需要的幫助和支持。
原因分析:
Y的問題核心在于她和D的交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她需要掌握更恰當?shù)慕煌记?,建立更合理的交往模式。但對于當事人,Y必須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去面對當前的困境。這就是我需要幫助她重建交往信心的地方。她受到班里同學的喜歡,和班里同學相處的都很不錯,這都是她獲得解決問題信心的最大資本和精神支柱。Y有過成功的交往經歷的體驗,這對于她學會交往技巧是極其有幫助的。
輔導過程:
針對Y的情況,我采取了三個咨詢步驟。
行動步驟一:宣泄不良情緒
第一個步驟是幫助Y宣泄出她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tài),使她愿意面對她和D之間的交往問題。
Y已經陷入了恐懼的沼澤中,認定自己如果不遷就D,D可能會真的自殺。在我們的交流過程中,我了解到當她和周圍的朋友訴說她的恐懼的時候,周圍的朋友認為D只是隨口說說,他們忽略了Y的真實感受。Y覺得他們不能夠正真了解她的感受也就不在表達。這表明,她在壓抑自己恐懼的感受,沒有把這種不良的感受宣泄出來。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Y宣泄出內心的恐懼感,并對此盡量表現(xiàn)出同感與理解。
具體地說,我一再承認Y當前的交往狀況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現(xiàn)在的情緒反應是自然的,并且她在處理朋友關系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她很善良也很不容易?!癥,你現(xiàn)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恐懼、擔憂的心情,我想如果我面臨你現(xiàn)在的狀況,我也會感覺很不好受的?!甭犃诉@句話,Y毫無光彩的眼神慢慢的投向了我,眼睛里閃著淚花。
我還告訴Y,你產生種種的焦慮與恐懼的情緒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一些我們不知所措的狀況的時候絕不只你一人會有這種反應。我講了我自己的實例給Y聽,她聽得很入神,并一再表現(xiàn)出如釋重負的樣子。產生這種“原來許多人也同我一樣”的平常感,對于Y不良情緒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Y意識到,在周圍還有許多人像她一樣感到擔憂、恐懼,感到壓抑。所以,她無需過于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漸漸地,她的淚水默默地流了出來。壓抑在內心恐懼和擔憂也隨著淚水的流出被宣泄了出來。
在這里,我運用了自我披露的咨詢技巧,為的是縮短我與Y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她對自我的信任及對咨詢的信心。此外,我這樣做,是為了不在她面前擺出一副老師說教的樣子,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去教誨她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相反,我竭力讓Y感到我們是平等的、相同的,使她確信自己也會有能力去處理目前出現(xiàn)的狀況。我在她面前體現(xiàn)出這樣的親切感、平易感,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覺中重建自信心。
行動步驟二:分析狀況中存在的問題
我問Y:她怎么看待D要求她不能和班里其他同學成為好朋友這件事情的時候Y反問了我一句“大家一起玩不好嗎?”從這句話中我感覺到Y其實并不愿意接受D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但是迫于無奈只能被動的接受。我試探性的問Y你沒有想過拒絕這個你不認同的要求嗎?Y告訴我她不敢拒絕因為D的威脅。從這里我知道Y盡管拒絕的想法,但是沒有拒絕的決心和技巧。我首先幫助Y分析了D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進而引導Y去分析接受這個要求的結果和拒絕這個要求的結果。讓她自己在內心中去進行對比,選出更適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在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時候要敢于拒絕,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當談到她這一段時間以來她一直自己默默承受著壓力的時候,她底下了頭,發(fā)出了輕輕的哭泣聲。她說在她內心充滿恐懼和擔憂的時候試圖通過和朋友們訴說來獲得幫助,但是朋友們的態(tài)度讓她放棄了這種做法。我問她平常有些心里話會和誰說她告訴我就是和周圍的朋友說,再就是自己扛著不和任何人說。從這點我判斷她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比較單一,就只有周圍的同學,而缺乏能夠理智、成熟處理問題的人員,使得她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問她有沒有想過多找一些可以傾訴的對象,比如媽媽或者其他的她可以信賴的成年人。她想了想告訴我其實學校有她喜歡的老師,也愿意和老師交流,媽媽總是嘮嘮叨叨的,有事情不太愿意和她說。我覺得有必要幫助她梳理、補充完善她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行動步驟三:采取具體行動
1.幫助她學會區(qū)分不合理的要求
在這里舉一些例子,讓Y來判斷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并讓她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根據(jù)她的看法引導她思考自己不能夠接受的不合理的要求,并歸納總結出標準。
2.教授拒絕的技巧
我告訴Y在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可以運用什么樣的語言、態(tài)度進行拒絕。并在咨詢中和Y進行角色扮演,體會拒絕他人的感受和被人拒絕的感受,掌握拒絕的技巧。這樣也能激發(fā)Y在日常的生活中運用拒絕的手段處理問題。
3.幫助完善她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讓Y在紙上列出她信任的人,包括同齡的朋友、同學、老師、家長以及其他的成人。和她討論:在她遇到不同的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和誰來訴說,幫助她補充和完善她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我還告訴她建立支持可以是一步一步的,也許現(xiàn)在只有你周圍的朋友是你的傾訴對象,但是隨著你不斷和其他人的交往,你會發(fā)掘出新的適合你的傾訴對象,慢慢的你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就會壯大,這樣當你遇到不同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向你認為適合的人傾訴。我還表示在她需要我的時候我很愿意傾聽她的訴說。
經歷過這次的事情,Y得到了成長,看到她微笑著走出咨詢室。我知道,她會更有自信的處理好這些問題。
案例反思:
從這個案例中我體會到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是在學生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一個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兒童時期的個體在情感上最依戀的對象是父母,與同伴的交往需要并未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進入青少年期后,自我意識水平不斷提高,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要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情感依戀的重心自然從父母轉向了同齡伙伴,并且這種需要隨著社會化的加深,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傾向。在國外的一項調查中(Freed-man,1986)發(fā)現(xiàn),無論是犯罪青年還是一般青年,大多數(shù)人在中學時期結交的朋友最多,國內的研究(楊瑞麗,1984)也表明,無論是青年工人還是大學生,認為在高中階段交友最多的都占第一位,認為最好的朋友是在高中結交的也占第一位。可見,青少年時期,是交往需要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并且這種需要在高中階段(16-18歲)達到了高峰。
同時,青少年交往的社會化水平日益提高。如前所述,交往需要是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的。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日以發(fā)展完善,不僅其交往需要日以強烈,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交往的社會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在高中階段,隨著交往需要的進一步發(fā)展,學生交往的特點有了明顯變化。首先,交友圈子擴大,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3-5個親密的朋友,1-3個關系最密切的朋友。其次,交友的標準明確化,主要表現(xiàn)為交友選擇的隨機性減少,轉向以性格、興趣愛好、對事物的共同看法等標準選擇交友對象,對交往表現(xiàn)出更大的主動性。如在一項調查中(易法建,1992)發(fā)現(xiàn),高中生最重視的友誼標準依次是“興趣想法相似”、“彌補不足”和“性格、思想好”。 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已經形成了很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處處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解決問題,似乎自己的認識和態(tài)度就是他人的認識和態(tài)度,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味希望別人能聽從自己,為自己服務,而不考慮付出。所以他們的交往中充滿了矛盾和沖突。
從現(xiàn)實操作的層面上來說作為心理教師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運用更廣泛的方式,比如通過心理課、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團體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幫助他們掌握恰當?shù)娜穗H交往技巧;幫助他們獲得合理的處理問題的手段,以便于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人際交往問題,也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