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翔 楊進生 萬琦華
[摘 要]介紹了期刊的兩種類型,具實性和象征性刊名的特點,以及幾種期刊更名變化類型,說明了期刊刊名在期刊訂購和發(fā)行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期刊刊名 變化 類型
作者簡介:劉遠翔,華中農業(yè)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刊名是期刊的眼睛,在國內外對期刊的界定中刊名被列為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中指出,本規(guī)定所稱期刊又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順序編號,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xù)出版物。在此被列為首位的固定名稱期刊刊名,從最表層的意義講刊名僅僅是一個符號,這就如同一個人要有人名,一個地區(qū)要有地名,一個單位要有單位名,這是此個體區(qū)別于彼個體的標識。而從現(xiàn)代符號學的角度來審察刊名,尤其是有意象符號的刊名,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期刊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傳播載體,以其自身的特點如新穎性、連續(xù)性、交互性、開放性等倍受文獻收藏單位和讀者的青睞,其在長期的出版過程中,因受到各種內外條件而使刊名、責任者、出版機構、出版周期、載體形式等有可能發(fā)生改變,近年來隨著科技知識的不斷創(chuàng)新,期刊的題名也因各種原因不斷地變化,而這種變化會給期刊的管理和利用帶來一定的難度。
一、期刊刊名的類型
縱觀當今林林總總的期刊,從哲學認識論的宏觀角度進行探究,筆者以為期刊名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可分為下述兩大類。
(一)具實性刊名
這類刊名直指事物之本體,事物之內核,內容確定而單一,可作高度精密推理的基礎,它類似于一個概念,一種法則,一個定理,一個代數(shù)式。如《哲學研究》《中國青年》《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經典美文》《電影藝術》《國際廣告》《自然科學進展》《地圖》《微生物學報》《土壤》《機械與制造》等刊名,均屬此類。
這一類具實性的名稱多屬行業(yè)性刊物,《機械與制造》就是介紹機械制造與技術;《哲學研究》,其內容就是研究哲學。這類具實性刊,具有專一性、準確性與嚴密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拐彎抹角,顧名則可思義,令人一下即可透視該符號所指代的本質。除了上述行業(yè)性刊物,一般學術性、高層次理論性刊物的名稱,也都具有具實性特點。如《文學評論》《理論探討》《國外理論動態(tài)》《理論前沿》《太陽能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
(二)象征性刊名
所謂象征性是指采用比喻、象征、借代、暗示等形象思維的手段,對其刊物所作的命名。如《當代》《十月》《收獲》《萌芽《芳草》《綠洲》《漓江》《花城》《昆侖》《長城》《莽原》《鴨綠江》《青春》《鐘山》等,這是一組文學期刊,面對這些刊名,不可望文生義,以為《長城》就是介紹萬里長城,《漓江》就是介紹桂林山水。其實不然,它們的所指與字面意義并非簡單的對等關系,從符號學看它僅僅是是一種暗喻,一種象征,它只是以一種具象物涵蓋某一理念,指示一種方向。從審美的角度看,這一類名稱具有意象上的擴展性和延伸性,易于人們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種審美意境。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這種象征性名稱多被文學類期刊青睞,這類例子在中國期刊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三)具實性和象征性刊名的特點
象征性刊名均是通過塑造審美意象來達到某種帶有文學藝術情趣的審美境界,客觀地說,象征性刊名與具實性刊名各有其優(yōu)勢,也各有其局限。其實用范圍有別,兩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具體表現(xiàn)為下列兩方面:
一是具實性與象征性有時可以有機地統(tǒng)一于同一刊名之中,達到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的效果,如《綠色中國》、《鳳凰周刊》《方圓法制》等;二是比較而言,具實性刊名較之象征性刊名在其符號的指示義上具有更大的明確性與單一性,其短處是它的內涵義顯得貧乏,而象征性刊名,其指示義遠不如具實性刊名明確。但它的內涵義則遠比具實性刊名豐富,當然,這種內涵義的豐富,也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它所指內容的精確性,使它很難成為精密推理的基礎,也正由于兩者之間的這種差異,使得它們具有不同的適用性,在文學藝術領域,這種象征性的刊名是適用的,因為文學藝術的特點正好與它的形象性、多義性、延展性相吻合??偠灾?,刊名是具實一些好,還是象征一些好,不可一概而論,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的期刊有其不同的特點,刊名的確定應依據自身的定位,切不可拘泥。
二、期刊刊名的變化
期刊的主要變化之一是刊名的變更。一種期刊從理論上講是準備無期限出版下去的,但在出版過程中,由于原有刊名不再適合客觀形勢和發(fā)展的需要,編輯部考慮有必要更改一個較為合適的刊名,于是便產生了改名、復名、合刊等刊名變化的現(xiàn)象。從期刊更名的類型方面看,最多的期刊更名為以下幾種。
(一)淡化地域色彩
為使編輯內容進一步拓寬、加深、變專,擴大期刊面向、淡化地域色彩,內容變化為三、四級類目方面的期刊,例如:原《內蒙古畜牧科學》,更名為《畜牧與獸醫(yī)科學》;原《江西農業(yè)科學》,更名為《農業(yè)展望》;原《福建水土保持》,更名為《亞熱帶水土保持》;原《江西園藝》,更名為《現(xiàn)代園藝》;原《上影畫報》,更名為《當代電影》等等。
(二)提高期刊層次
內容變化較小,更名是由編輯單位的改變引起的,如一些高校學報,或為提高期刊層次,冠以“學報”、“中國”而更名,如原《家畜生態(tài)》,更名為《家畜生態(tài)學報;原《中國油料》更名為《中國油料作物學報》?;驗榱耸箍鞔_、簡潔、具體,如《當代農業(yè)》,更名為《農家致富》;《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更名為《豬業(yè)在線》;原《服飾文化》更名為《中國編織》等。而基本上跨越了原期刊的專業(yè)領域,內容變化在一、二級類(學科)的期刊比較少,如原《農村機械化》(s2),更名為 《農機安全監(jiān)理》(U49);原《上海奶牛》(S8),更名為《乳業(yè)科學與技術》(Ts2)。原地方主辦的期刊變?yōu)閲矣嘘P部委主辦,如《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更名為《中華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等。
(三)交叉學科的產生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交叉學科的不斷產生而更名。原來的刊名已不適合現(xiàn)在的期刊的內容,如原名《生物化學雜志》現(xiàn)更名為《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化學學報》;原《四川草原》,更名為《草業(yè)與畜牧》;原《傳感器技術》,更名為《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技術》;原《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更名為《微生物與感染》;原《大麥科學》更名為《大麥與谷類科學》等,其中均包括多學科內容。
(四)對時尚的追求
還有其他多種原因而更名,甚至為追求時尚更名。例如:《今日應用醫(yī)學》改名為《中國社區(qū)醫(yī)學》,《健康問答》更名為《健康伴侶》,《經濟研究資料》更名為《經濟研究信息》,《林業(yè)財務與會計》更名為《綠色財會》,《農機具之友》更名為《農業(yè)開發(fā)裝備》,《環(huán)境科學動態(tài)》更名為《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
現(xiàn)在,人們常將人類的智能系統(tǒng)歸結為一個符號操作系統(tǒng),認為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所謂符號,是由人們約定或創(chuàng)造出來用以代表象的標志物,或者說是用來代表事物的記號、標記等等。瑞士語言學家費·德·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出,任何符號都是能指和所指結合的產物?,F(xiàn)在人們普遍沿用這一說法,并認為能指即符號形式,亦即符號本身,它顯然必須是某種意象的物質載體;所指即符號內容,亦即符號所標志的對象,它可以是某種意象或外在事物,也可以是某種概念、命題、律則或公式。期刊的刊名,也正是能指與所指結合的產物。例如:我國的《知識經濟》、《南風窗》、《中國科學》、《網迷》等刊名,既有自己的符號形式,也有所標志的對象,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
刊名作為濃縮型的信息編碼,在讀者閱讀、報刊征訂及市場銷售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m只是個符號,但于讀者、于市場有某種啟導作用。如中國期刊協(xié)會主辦的《期刊錦繡》,以廣摘博選中外期刊精華為宗旨,刊名不可謂不美,但由于該刊名雅致有余而鮮明不足,難以為讀者所理解,因此發(fā)行量總上不去,后改刊名為《中外期刊文萃》,期刊特色躍然于刊名之中,讀者望“名”而知“義”,很快產生閱讀興趣。該刊不久就打開了市場,發(fā)行量驟然上升?!板\繡”與“文萃”前者具有象征性,后者具有具實性,看來還是當象征則象征,當具實則具實。從實從虛,有時市場眼光,讀者意識十分重要。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的期刊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特點,對刊名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赤橙黃綠青藍紫組成了七彩虹的美麗,期刊的百花園也當在刊名上爭奇斗妍。
參考文獻
[1]范軍,論期刊刊名的虛與實,出版科學,2001年第4期
[2]蔣林,期刊刊名的象征性與具實性,出版科學,2007年第4期
[3]許可天,期刊更名與期刊排架的矛盾及解決措施,河南圖書館學刊,2OD3年第5期
[4]解冰,期刊更名后的排架分類排架法,情報探索,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