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小時候,對鏡子充滿了好奇。之所以好奇,不是因?yàn)殓R子里的自己很好看,也不是因?yàn)樽x過《白雪公主》的童話,以為鏡子有魔力,而是因?yàn)閮蓚€不解:其一,對著鏡子梳頭時,明明拿梳子的是右手,為何透過鏡子看到的卻是左手;其二,家里的小貓為何那么喜歡照鏡子,而且,似乎總以為鏡子后面的貓才是自己,或者以為鏡子后面有個玩伴,于是不厭其煩地把爪子伸到鏡子后面去,抓呀抓,很有趣。
童年的快樂相當(dāng)程度上來自對鏡子以及貓照鏡子的好奇。
長大后,面對鏡子時,雖然當(dāng)年的疑惑都不存在了,但新的問題又不斷地生成。所以,對鏡子的好奇并沒有因?yàn)闅q月的流逝而淡化,反而越來越強(qiáng)烈。于是,每當(dāng)碰到鏡子及關(guān)于鏡子的話題時,都會特別地留意。
《舊唐書·魏征列傳》中記載了唐太宗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西藏活佛說:“人都是站在一面沾滿灰塵的鏡子前。”
西方哲人尼采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是世界的一部分,透過它,人既可以看見世界,也可以看見自己。
當(dāng)我留意到先人們也如此熱衷于研究鏡子時,終于明白了,照鏡子的問題是任何人都要面對和思考的真命題。而在“鏡子”命題中,其實(shí)存在著兩個子命題:第一,為什么要照鏡子;第二,照什么樣的鏡子。
照鏡子,顯然是想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但正如希臘神殿上的名言“認(rèn)識你自己”所昭示的,認(rèn)識自己這件事,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困難的。難就難在鏡子的選擇上,因?yàn)榭梢杂脕碜鲧R鑒的東西實(shí)在是太多了。
作為教師,我們當(dāng)然需要認(rèn)識自己,進(jìn)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那么,如何才能認(rèn)清自己呢?關(guān)鍵在于我們選擇了什么樣的鏡子。以大師為鏡,以學(xué)生為鏡,以自己的心為鏡,都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現(xiàn)在想來,像貓兒那樣沒有思想地活著也挺好,只可惜,我們終究成不了貓。我們是誰?我們過得怎么樣?我們快樂嗎?我們真的很美嗎?對于世界,我們以及我們的追問也許微不足道,但如果我們都能用各自真誠的思考,用各自對教育、對周遭世界的愛來照亮各自的人生,那么,世界一定會因?yàn)槲覀兊拇嬖诙迂S富多彩。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xué)附屬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