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娟
摘要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既受到本民族社會文化的制約,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內(nèi)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們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則不可能進行有效與順利的交際。因此,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jié)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翻譯活動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揭示了文化差異存在可譯性。
關(guān)鍵詞文化因素 英漢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是當(dāng)今公認的一門值得研究的學(xué)問,學(xué)習(xí)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guān)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jié)構(gòu)正確,那么熟悉有關(guān)文化知識則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dāng)。
1 中文與英文的結(jié)構(gòu)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由于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和表達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因此,要在譯文中找到一個與原文完全相對的詞,短語或句子常常是很困難的事。以中文的“學(xué)?!币辉~為例。表面看似乎譯為“school”,就可以了,其實“school”在英語中既可以指“primary school”的意思又有“high school”的意思,還是“college”“university”的意思.再如,英語中的“cousin”一詞,在漢語中有多個意思,既指“堂兄弟姐妹”也指“表兄弟姐妹”。甚至還可指不同輩分的親戚。那么,到底該用哪一個漢語來解釋呢?這就要看上下文了,要作到信息等值,就不能只顧表面的相似,否則譯文就不再對原文忠實的反映,而是譯者隨意杜撰的。
2 中外的風(fēng)俗人情和文化歷史背景對翻譯的影響
英語名字稱呼別人,如;Jacky,Michael,Linda,Jane,而某某先生,某某小姐,或太太。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猶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英語中沒有一個籠統(tǒng)的稱呼用來引起陌生人或不同姓名的人的注意,漢語則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按英語的習(xí)慣,有時可以說“Excuse me,Pardon me,I say there”用語顯得比較客氣,有時說Hey,常不用任何稱呼,不用任何語言,就靠清清嗓子,隨便哼一聲,或做個手勢,以引起對方注意。在稱贊人的問題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人稱贊自己的家人工作如何努力干的怎樣出色,歷次提級,得到獎勵等等。他們也會夸自己的孩子學(xué)習(xí)多么用功,學(xué)習(xí)成績多么好,在集郵小組里多么積極,在什么地方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在中國,人們就會認為這樣做未免太俗氣,他們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自己的家人。
在這部分語言,尤其是成語,不僅難于理解,更難于運用恰當(dāng)。然而能否正確運用成語,習(xí)語往往是一個人的語言水平的標志。不論說話還是寫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語和習(xí)語就會顯得語言文字枯燥無味,缺乏文采,用的過多或使用不當(dāng),就會使語言文字顯得矯柔做作,不大自然。習(xí)語,俚語是老百姓長期使用而固定下來的說法,因此它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是民族文化的積淀,這就要求在翻譯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習(xí)語的深層含義,溝通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巧妙互譯,才能不失習(xí)語的原有韻味。如:a piece of cake.這個習(xí)語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的生活習(xí)俗,對他們來說,蛋糕是極其平常的食物,無論是做蛋糕還是吃蛋糕都是輕松愉快的小事一樁。對我們來說,蛋糕似乎是奢侈品,吃蛋糕是高興的事,做就沒那么容易了,但漢語里恰巧有一個反映我們漢人生活習(xí)俗的俗語“小菜一碟”,其功能與“a piece of cake”大致相當(dāng),因此,用“小菜一碟”對譯“a piece of cake”,可以說既傳“義”,又傳“情”,較好地保留了語言的原有韻味。
3 民族習(xí)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國人使用“謝謝你”遠不及英美人那樣頻繁。中國只有在別人提供了大量的幫助時,才說:“謝謝”,而且是真正表示謝意。英美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 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上下輩之間,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內(nèi)之事都需說:“Thank you”這里“謝謝你”只是習(xí)慣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謝意。例如: 在給英美人上對外漢語課時,每次上完課后,英美學(xué)生習(xí)慣說:“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國人往往說:“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卑堰@句話直譯成“It's my duty”,就不會讓英美學(xué)生聽起來那么愉快,因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這是我的職責(zé),所以不得不做?!斑@與漢語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適當(dāng)?shù)幕卮饝?yīng)是“It's a pleasure(我很樂意),Don't mention it(沒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謝)”英語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請”,在某些場合表示“請”不宜用英語“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下車時,一般都說“After you(你先請)”。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喝酒或請人 吸煙時,一 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 到醫(yī)院看病應(yīng)說“Go to see the doctor(看病)”因此,我們在學(xué)習(xí)英語時,應(yīng)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fēng)俗習(xí)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guī)范語言產(chǎn)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guī)范語言的意識。
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具有重大的意義。翻譯是交際的一個過程,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所以學(xué)習(xí)語言和了解語言文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了解英語的文化知識,有助于翻譯的實現(xiàn),交際的暢通實現(xiàn)。相反缺失了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必然導(dǎo)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也就是我所說的“culture shock”,搞清楚語言的深層含義,溝通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巧妙互譯,才能不失譯語的原有韻味。我們才能了解語言的魅力。通過不同的語言構(gòu)成,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了解翻譯的真正含義才能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文化,了解翻譯。因此,首先具備一定量的詞匯和語法知識,能夠達到閱讀原文水平,以便于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其次,掌握英文的基本譯法,只有能讀懂英語的基本原文,才能了解外國文化,方便我們做中西交流;然后,熟知外國地理,歷史,文學(xué)和風(fēng)土人情,了解外國文化的知識構(gòu)成才能翻譯出好的著作,也能夠充分掌握外國文化,對于了解世界有重要意義;最后,充分了解本國的語言詞匯和風(fēng)俗習(xí)慣,掌握好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做翻譯的基本要求,只有對自己的文化充分了解、熟識,才能夠翻譯出精彩的作品,做到詞采,精妙奇思妙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 莊繹傳.英漢翻譯教程.北京:外語研究出版社,2002.8.
[2] 汪曉丹.英漢文體翻譯教程.北京:北京教學(xué)出版社,2004.4.
[3] 鄧炎日,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對比.北京:外語教學(xué)研究出版社,2003.9.
[4] 張南峰.中西譯學(xué)批評.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