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清, 李英明
鼻腔、鼻竇腺瘤極少見,發(fā)生者常為多形性腺瘤,而單形性腺瘤罕見,現(xiàn)將本院收治的1例病例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68歲,因右側鼻塞、流涕半年,于2008年12月25日入院。發(fā)病期無涕血,無面部麻木,無發(fā)熱頭痛。20年前曾在他院行右側硬腭處混合瘤切除術,術中懷疑為惡性腫瘤,將腭骨部分切除,術后病理報告為良性腫瘤。查體:全身情況良好,外鼻無畸形,鼻中隔左偏,右側鼻腔后段見灰白色新生物堵塞。鼻竇CT示:右側鼻腔后部見一軟組織影(CT值52Hz),部分突入鼻咽部,鼻腔軟組織影與鼻底黏膜有間隙,鼻中隔向左推移,右側上頜竇黏膜增厚,部分硬腭和翼突基底部骨質缺損(見圖1、2、3)?;颊咭员窍⑷?、鼻竇炎收住院。
圖1 鼻竇矢狀位CT影像,示右鼻腔后部軟組織腫塊,表面光整,硬腭骨質部分缺損。圖2 鼻竇水平位CT影像,示鼻中隔向左側推移,腫瘤部分突入鼻咽部。圖3 鼻竇冠狀位CT影像,示腫物與鼻底黏膜有間隙,右上頜竇黏膜肥厚。
手術方法:術前30 min,靜注注射用蛇毒血凝酶2 U,肌注鹽酸哌替啶、異丙嗪各50 mg,行人工冬眠。平臥位,在0°鼻內窺鏡下用1%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麻醉,收斂鼻腔黏膜。發(fā)現(xiàn)腫瘤呈橢圓形,向鼻咽部突出,基底位于鼻中隔骨部,約1.0 cm×1.0 cm 大小,基底暴露清晰,用1%利多卡因(含腎上腺素1∶1 000)沿腫瘤基底周邊黏骨膜浸潤麻醉,用電刀沿鼻中隔骨表面快速完整切除腫瘤。瘤體約3.5 cm×2.0 cm×1.5 cm大小,灰白色,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質地較韌。快速切片檢查報告:病變考慮為鱗狀細胞癌,遂用電刀擴大切除腫瘤基底周邊黏骨膜1~1.5 cm,并切除相同范圍的鼻中隔骨部,保留對側鼻中隔黏骨膜。開放右側上頜竇,見竇內黏膜肥厚,有黏液潴留,用膨脹海綿填塞雙側鼻腔,術終。
術后病理結果:鏡下見腫瘤細胞呈實性巢狀或梁索狀,細胞輕度異型性,核分裂像少見,間質成份少,無黏液變性,邊界較清晰(見圖4、5)。病理診斷:低度惡性單形性腺瘤。術后4個月復查,鼻中隔創(chuàng)面黏膜愈合良好,光滑,右上頜竇黏膜正常。
圖4 腫瘤病理組織檢查,瘤細胞輕度異形,彌漫成片,無明顯邊界,浸潤鼻黏膜組織。HE×100圖5 腫瘤病理組織檢查,瘤細胞呈柱狀,短梭形,排列成巢狀、腺管及乳頭狀,核染色質深,間質成份少,無黏液變性。HE×400
單形性腺瘤(Monomorphic adenoma)首由Ranch等在1970年命名,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混合瘤)以外的各種類型腺瘤[1]。發(fā)生于鼻腔的單形性腺瘤極其罕見,國內未見報道。單形性腺瘤的病理特點是:(1)腫瘤組織學上無明顯肌上皮性梭形細胞、黏液及軟骨等多形性腺瘤樣間質性結構,根據(jù)形態(tài)與特點又可稱為涎腺腺瘤。(2)其上皮成份可呈腺樣、小囊狀或多囊性網(wǎng)狀以及實性巢索狀等,間質可有玻璃樣變,但絕無黏液樣間質[3]。
2.1 臨床特點 鼻部腺瘤好發(fā)于鼻中隔骨部及軟骨部,發(fā)生于鼻腔外側壁者少見,發(fā)生于鼻竇者罕見。發(fā)病年齡主要在30~60歲,無顯著的性別差異。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1~10年)。早期無任何癥狀,隨瘤體增大,漸出現(xiàn)鼻塞、流涕、涕血或鼻出血、頭痛、淚溢,可伴有鼻面部畸形。此病術前易誤診,常有鼻瘤、鼻息肉反復切除后復發(fā)史。瘤體表面光滑,有包膜,基底廣而固定,質脆易出血。
2.2 診斷與鑒別診斷 鼻部腺瘤因組織結構成份復雜較易誤診,應結合臨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本例誤診為鼻息肉,行局麻鼻內窺鏡手術,術后病理證實為單形性腺瘤,故術前應仔細查體,盡量避免誤診,做好術前談話,以免發(fā)生糾紛。術前如懷疑是該腫瘤,則不應行常規(guī)活檢,以防包膜破裂,瘤組織溢出,引起鼻腔、咽腔、舌根的廣泛種植,應在腫瘤完整切除后送檢,做快速切片[4]。單形性腺瘤極易種植而呈多灶性生長,易復發(fā)是其生物學特性之一[5]。
2.3 治療及預后 本病治療以完整手術切除為最佳放療無效,良性者完整切除,預后較好。惡變者少見,惡變與多次手術刺激有關,也有學者認為與病史長短有關,病史長的惡變概率高[6]。手術方式應根據(jù)腫瘤生長部位和大小采用鼻內窺鏡下切除,以鼻側切開徑路或面中部掀翻途徑切除。如需擴大手術切除范圍,而鼻內窺鏡下難以完成時需隨時改變麻醉方式和手術徑路。對腫物較大復發(fā)者及疑有惡變時,應行局部擴大切除[7]。手術切緣應在腫瘤外0.5~1.0 cm的正常組織,起源于鼻中隔者應切除相對應的鼻中隔軟骨或骨性部分,僅保留對側黏骨膜或黏軟骨膜。術中一定要連同包膜完整切除腫瘤,勿使腫瘤包膜破裂,注意無瘤操作。術后應長期隨診。
本例患者20年前行右側腭部混合瘤切除,本次患鼻中隔低度惡性單形性腺瘤,兩者應無關聯(lián)。我們采用鼻內窺鏡對其進行手術,既保證精確徹底地切除病變,又保留了鼻中隔的結構和功能,術中使用電刀對腫瘤實施電切,減少出血,使手術得以順利完成。
[1] 李樹玲.頭頸腫瘤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32-363.
[2] 廖松林.現(xiàn)代診斷病理學手冊[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5:92.
[3] 卜國鉉.耳鼻咽喉科全書(鼻科學)[M].第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531-532,559-600.
[4] 馬大權.涎腺疾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89-391.
[5] 陸良鈞,周梁,李筱明,等.鼻及鼻竇多形性腺瘤15例報告[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9):549-551.
[6] 林志宏,林敏,滕堯樹,等.鼻腔多形性腺瘤惡性變一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6):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