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嬌
近年來,在課程改革浪潮中,有部分教師沒能正確地把握住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彰顯語文學科的特點,淡化了語文本色,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科學常識課,導致學生語文能力薄弱。如何讓語文課堂回歸和彰顯“語文本色”,引導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呢?
一、 彰顯語文本色,突出閱讀訓練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語文能力。幾千年來,中國百姓把上學叫作“讀書”,可見“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語文課應為學生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閱讀。 一篇課文好比面前的一個蘋果,無論老師如何夸贊這個蘋果外形漂亮、色澤艷麗、味道可口,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不親口嘗一嘗,他們就體驗不到這個蘋果的滋味。教師的講解是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的。只有學生親自觸摸文本,多次與文本對話,才能體悟出文本的蘊涵。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簡單教語文”和王崧舟的“詩意語文”,都把誦讀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所以,語文課切實地引導學生讀書,才能彰顯語文學科本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指導學生把握課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加深自身體驗,通過朗讀來傳達自己的領悟、感受。
二、 彰顯語文本色,品讀重點詞句
語文課強調閱讀課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讀,而且要善于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學《父親的菜園》一課時,學生讀通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后,我提出問題:“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些語句畫出來,讀一讀,也可以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圈畫詞句,深入探究,品味詞句,寫上批注。學生匯報后,我運用課件出示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行品讀。
師:哪些語句最讓你感動?最讓你感受到父親的辛苦?
生1:我從“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回家來”這句話中體會到父親開辟菜園很辛苦。
師:這句話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父親的辛苦?
生1:“每天……就……”“直到……才……”這些詞語說明父親每天都很早就出門,不停地干活,直到傍晚才能回家,讓我感受到父親的辛苦。
生2:我從“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這句話中感受到父親的艱辛。 “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這些詞語表明,父親挑了很多泥土上山才會“雙肩紅腫”,走了很多的路才會“腳板磨起了泡”。 這讓我體會到父親多么辛苦啊!
師:“終于”一詞可否去掉?為什么?
生2:不能去掉,因為去掉“終于”一詞,就表達不出父親開辟菜園的不易。由此可以體會到:作者用詞獨具匠心。
品讀重點詞句有如品茶,細細品味才能體會茶中的滋味,才能體悟詞句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 彰顯語文本色,實施讀寫結合
語文課不僅要引導學生多讀,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寫結合,通過讀寫訓練,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1. 可以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訓練點,引導學生由讀到寫,進行語文表達能力訓練。比如:教學《畫風》一課時,讓學生閱讀課文,理解“因為……所以……”這對關聯詞語的意思,運用這個常用句式進行造句訓練。學生可能會說:因為有風,所以旗子飄揚。因為有風,所以風車旋轉。然后引導學生變換句式,再運用“之所以……是因為……”句式造句。這樣,使學生懂得同一種意思可以運用不同句式表達,進而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
2. 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續(xù)寫訓練。如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老班長在生命垂危時囑咐三個小戰(zhàn)士“一定要走出草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句中省略號的作用,啟發(fā)學生想象:老班長還可能講一些什么?讓學生幫助課文補白,續(xù)寫幾句話,進行語文表達能力訓練。
3. 隨課進行小練筆。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表達方式很值得學生學習借鑒。教師應引領學生學習、運用課文中的表達方式,隨課進行一些模仿性的小練筆。比如,教學《五指》這篇課文后,我讓學生仿照課文,以《五官》為題,寫一篇短文。學完《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后,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這種隨課仿寫的小練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語文課不能滿足于熱熱鬧鬧的教學形式,而必須地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們自覺讀書,細細地品讀重點語句,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讀寫訓練。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本色,實現語文課的基本功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責編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