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4128(2009)12-0063-03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將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在日常教學當中從各個方面進行滲透。而使用圍繞主題、問題貫穿的整體教學設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我以牛津英語上海版4BModule 3 Unit 3 A Class Picnic為例,做了一次嘗試。
[案例]
TEACHING AIMS:
1. Language aims:
(1)New words: mat, tent
(2)New Pattern: … havent got…
2. Ability aims:
(1)To use ‘… havent got … correctly
(2)To read the passage
(3)To talk about how to get ready for a picnic
3. Emotional aims:
(1)To inspire the spirit of team work
(2)To enjoy nice life
MAIN POINT: mat, tent,… havent got…
DIFFICULT POINT:
…h(huán)avent got any…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ape recorder
[案例分析]
1 以教材為中心向生活拓展
在新課程理念下開放式英語教學已廣為接受,而開放式教學的起步應當是教材的開放性?,F(xiàn)在的課堂教學已不再局限于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已具有“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常常利用教材已有的內容作為基礎進行重組,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要進行有效拓展,靈活和創(chuàng)造地使用教材,才能為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可能。本案例來源于牛津英語上海版四年級第一學期Module 3 Unit 3 A Class Picnic。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為camera, sketch-book和a pair of sunglasses幾個新授詞以及句型Whats … got? Hes/Shes got…??紤]到本班學生的已有水平,對這些句型和單詞早已掌握,因此再以此作為本課的教學內容便顯得無意義,而picnic原本就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碰到的活動,常常會用到mat和tent,因此我將這兩個詞加入到本課教學當中,同時,將…h(huán)avent got any…作為本課新授內容,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豐富而貼近生活。
2 圍繞主題,問題貫穿
圍繞一個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展開教學,往往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并為主題中的任務所驅動,在努力解決其中所提出的問題過程當中積極有效地進行語言知識的訓練與運用。同時,課堂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有效的課堂提問能真正起到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因此圍繞主題將問題貫穿其中將起到非常好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
本案例中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向學生展示了一段短片,由片中人物的對話引出了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What can they do this Saturday?學生們綜合天氣因素,進行了一番熱烈的討論,最終確定了這堂課的主題為Get ready for a picnic,繼而圍繞著這一主題,以短片為主線展開了一系列的問題討論,包括Where can they have a picnic?How can they go there? What do they need? What have they got?What can they do for the picnic?這些問題圍繞著主題層層遞進又具有開放性。教學實踐證明,在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討論中,學生積極開動起腦筋,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充分運用了…need…,…CAN…等這些已學句型以及大量的食物和物品詞匯,新舊知識在問題中充分得到運用與操練。
3 將語言輸入與輸出相結合
牛津英語教材主張采用大量的自然輸入信息的方法也學習英語,大量地讀和大量地聽,在大量地聽讀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吸收許多有用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句子、語段等等。本堂課的設計以相互之間自然發(fā)展的短片貫穿課的始終,既是聽力訓練過程,又是一個學生輸入的過程,在短片中用到的大量的句子與詞匯都是此后解決問題可以用上的,而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實際則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個輸出的過程中便自然而然用上這些曾經(jīng)聽到過的內容,做到輸入與輸出的相結合。在最后一段短片中,片中人物給爸爸打電話的過程實際是將當堂課所有內容做了一次新舊知識的整合,給學生進行運用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范本。而最后一個問題情境“Get ready for our picnic”將主題最終引回到與學生自身相關的問題上,這個情境涵蓋了前面所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將所學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做到學用結合。
4 以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語言訓練
當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設計這堂課的所有問題的過程中,我還相當多地注意到了方式的多樣。例如,在教學mat這個新詞時除了拼讀教學之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有節(jié)奏的Chant,學生跟隨節(jié)奏說出Put…on the mat.的句子,在Chat中加深對mat的音和義的印象,同時也因與主題需要緊密相連成為一次有意義的語言訓練活動。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非一朝一夕能達成,需要大量的教學實踐與積累,除去本案例中所使用到的,還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待在我日后的教學中加以實踐與嘗試。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 張漢昌,趙菡.《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3] 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