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忠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全面的科學教育.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呢?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得出,大力加強物理學史的教學,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條較好的途徑.
中學物理知識涉及面廣,知識點較“雜”,有一定深度,實踐性又很強.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是具體性與抽象性兼容;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上,又是知識與能力并重.鑒于這一特點,導致了有許多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既愛又恨.因而,作為物理教學的總導演——物理教師,就必須將如何激發(fā)、培養(yǎng)、鞏固學生始終對物理學的興趣這一條主線貫穿于物理教學的始終,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的研究,我總結得出加強物理學史教學的“五字法”,即“講”、“看”、“說”、“評”、“仿”.
一、“講”
這里主要指的是教師講.首先,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充分地利用好各種途徑、方法和手段(如書中科學家的插圖、教學掛圖、物理學史的各類參考資料、多媒體課件等),有計劃、有步驟地把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物理學史材料介紹給學生.在實踐中,我將許多相關的物理學史材料編成小故事,這樣,教師在講的時候,學生就能很投入的聽和記.只要教師能精心設計好適宜的教學情景,就能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對物理的興趣,這不僅強化了物理學史的教學,還能有效地淺化課本中的相關重、難點知識.
二、“看”
這里主要指的是學生看.在教學中,為了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潛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教學內容與深度,我適時地給出選擇題(或給出物理學史知識競答題),要求同學們利用課后時間,各盡所能,運用所有可能的渠道,去上網查閱,到閱覽室、圖書室收集相關的物理學史知識,課上適時的點評,看誰收集、整理、回答得最系統(tǒng)、最全面.為了鼓勵同學們,我還告訴他們:為學患無疑,有疑則能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道理.實踐證明,這樣教學,能有助于更全面地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
三、“說”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說過:“創(chuàng)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chuàng)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fā)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富于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才能.”注重創(chuàng)新教育的美國,非常重視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也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表達、交流等的意識和技能.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我專門抽出課時,讓同學們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在課上相互討論、交流,并發(fā)表他們收集、整理好的相關物理學史材料.教學實踐證明,這樣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還培養(yǎng)了他們對自然和科技現(xiàn)象、科學成就的關注和由此而引發(fā)的強烈的求知欲望.
四、“評”
在課上,教師要對學生的交流、發(fā)表的物理學史材料,給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教師在評比時,不僅要能使部分同學聽了你的評價后神采飛揚,信心倍增,又要使準備得不夠理想的同學聽了你的評價后,能以平靜的心境來對待它.此時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一顆更大的寬容心和鼓勵精神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最終達到師生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悅的目的.
五、“仿”
環(huán)境是客觀存在的,而氛圍是人為營造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充分利用校園的環(huán)境氛圍,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物理學史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具體做法:充分利用好班級內的板報、標語(名人名言)和校園內的墻報、畫廊及走廊內的教育宣傳畫等等,有目的地向學生進行有關物理學史知識的教育.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和發(fā)奮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環(huán)境教學,可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可使同學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能學有目標、趕有方向、仿有榜樣.
我們必須清楚,加強物理學史教學,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其中的一個方面.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在新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來的.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加強STS教育,是有利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物理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將STS教育滲透到物理課程中.將物理課程與學生生活和STS教育相融合,這將對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和時代不斷的進步,STS教育已成為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STS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