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教學設計意圖:美術鑒賞是個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感知、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的過程,而美術鑒賞教學則是培養(yǎng)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美術鑒賞教學中仍存在著鑒賞內容狹窄、鑒賞方法單一等問題,因此,如何開發(fā)美術鑒賞資源和美術鑒賞方法及教學方法就成為了學校美術鑒賞課程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針對美術鑒賞教學中呈現(xiàn)的問題,利用具體教案,進行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
■教學設計理論依據(jù):太原市第十中學教師韓柔在參加中央教科所的教改實驗中反復實踐,并取得顯著后果后,作為教學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而得以命名的“五讓”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五讓”即讓學生讀課本、讓學生講見解、讓學生議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找規(guī)律、讓學生寫總結。
■課題: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
■教學目的:①探索運用“五讓”教學法引導學生了解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作品的特點。②識記兩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品;比較代表作品表現(xiàn)風格的異同點。③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重點:了解古希臘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作品的內容及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時期代表作品的藝術特色有何異同。
■教學方法:啟發(fā)、閱讀、提問、小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課堂的導入,要有新意。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別具一格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美術教學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但一定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層面。
☆實施過程。
一、讓學生讀課本
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若干幅外國雕塑作品(課前制作幻燈片),讓學生看一看是否熟悉。結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認出前面課程所學的部分圖片,但對本課將要學習的新內容不能說清楚。
教師: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些作品的含義及創(chuàng)作意圖?
學生:非常想知道。
教師::那好,請同學們翻開教材。
教材中選印了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幾位雕塑家的代表作品(《荷犢的男子》、《勝利女神》、《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大衛(wèi)》、《摩西像》)。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書中的介紹性文字,然后再選擇其中一到兩幅最感興趣的代表作品結合自己的感受鑒賞其內容、表現(xiàn)手法、作者意圖及藝術特色等。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真閱讀和領會教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住兩點;一是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防止學生漫無目的泛泛而讀。因此,教師既要注意課程的導入方式,又要善于設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
這一階段設疑的問題不宜太難,只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畫面,并結合文字的講解,以自己的理解描述出作品的基本內容和特色即可,以為下一個過程做好準備。
二、讓學生講見解
在學生按要求讀完課本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就課文中的作品進行分別鑒賞。課本中的每幅作品都配有一段文字介紹,因而學生在鑒賞描述時不會太離譜。但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各種見解,并根據(jù)自己的感受,把課本中尚未涉及到的關于作品內蘊的理解表達出來。
通過學生的自學和自我講解,就基本完成了課本的主要內容和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學目標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也已解決了大半,剩下的部分就是對作品中重點、難點和疑點的討論和解答了。
美術鑒賞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看懂幾幅美術作品,而且還要培養(yǎng)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高素質的人。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必須加強對美術鑒賞教學中一些具體而微觀的指導,真正實現(xiàn)與作品的對話,從而促成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
三、讓學生議重點、難點和疑點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與組織,讓全班學生或小組圍繞某一問題或某個觀點積極發(fā)言,并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相互探討而獲取知識。同時,它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從自己的見解出發(fā),各抒己見,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選取、比較古希臘時的代表作品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先讓學生提出對選取的兩幅作品不理解、有疑問的地方,再讓其他同學講解。如果其他學生也暫時回答不了題,就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教師啟發(fā)、點撥是在學生討論未果之時,除非學生在教師點撥后仍解答不了,再進行講解,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考。
如果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涉及不到教師事先根據(jù)重點、難點和疑點所設定的問題,那么,教師就應有計劃、有步驟、有順序地提出來,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并發(fā)表意見,最后再進行綜合講評。這一階段是教學的高潮部分,教師要鼓勵學生熱烈討論,大膽發(fā)言,各抒己見,以逐步排除疑難。
四、讓學生找規(guī)律
作品的風格和特色只有通過比較才顯現(xiàn),為了讓學生對代表作品理解得更透徹,教師可以用《擲鐵餅者》與《大衛(wèi)》為例,分別從題材、作品特點、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意圖等方面引導學生找出作品的異同點。最后,教師還要將同學們的意見在屏幕上匯總,對不足之處應加以補充,從而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讓學生進行課后總結。掌握了課堂知識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根據(jù)課堂上的總結歸納,再結合課后查閱的有關資料寫一篇鑒賞短文,可以選取本課所學的任一幅作品,字數(shù)在300字左右。這樣既能很好地訓練學生對作品的解讀能力和審美感受力,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使之逐步掌握科學的鑒賞方法,形成手腦并用,善于總結的技能。
☆教后感:既要防止教師過度專制的思想,又要防止學生信口開河、放任自流的回答。要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鼓勵大膽提問,發(fā)表個人見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