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玲
閱讀中采用色彩教學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途徑,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把握色彩教學的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能促使語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優(yōu)化。下面試從兩方面談談色彩教學在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色彩激情,趣中學文
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抓住色彩學習文本,用色彩引路,通過生動形象的色彩板書,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其間”,創(chuàng)設賞心悅目的意境,在視覺上產生感性審美意識,這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然后在學生“樂學”的基礎上,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內容,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少年閏土》一課: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下面用彩筆板書)
天空(深藍)
圓 ↓ 月(金黃)
西 瓜 (碧綠)
開篇作者抓住了景物的顏色,妙筆生花,寫出了海邊西瓜地的的優(yōu)美景色。
如果不注意色彩教學,“天空”、“圓月”、“瓜地”普通平淡,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教師用深藍、金黃、碧綠的彩筆書寫,一幅鮮明和諧的“水彩畫”便立體般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營造出愉悅的氛圍,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快調動起來。此時再問:作者寫出優(yōu)美景色的目的是什么?以景色引出人物,即把作者記憶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少年閏土月下刺猹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了。與此同時,也給學生學習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色彩引路,創(chuàng)設賞心悅目的意境,從而使學生由被動的學走向“樂學”、“會學”之路,以此達到審美與閱讀的和諧統(tǒng)一,可謂趣中學文,樂中學文,其樂無窮。
二、色彩促想象,以實代虛
記得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就作畫感喟:“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貴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亦如此。作者根據需要,常虛實相生,留下一些空白,讓讀者產生更廣闊的想象,收到“見仁見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如果文章由“空白”產生的這種張力,在教學中處理不當,往往會使學生產生“霧里看花”、“隔紗窺人”的感覺,很難把握文章的實質。采用以實代虛的方法,即用色彩啟發(fā)、提示學生,促其想象,便可起到“撥霧抽紗”的效果。
例如,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為什么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乍問這一問題,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只要稍加啟發(fā),用黃粉筆板書“黃蝶”、“菜花”兩個詞,通過提示,學生自然就會悟出“黃蝶”飛入“菜花”是因顏色相同,所以“無處尋”了,從而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也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味;而且色彩產生的效果遠比反復解釋給學生記憶打下的烙印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文章豐富多彩,學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要讓學生賞心悅目——樂學前提下,使閱讀教學在輕松愉悅中完成,達到最佳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