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翔
摘要隨著第三次學英語熱潮的襲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英語作為自己的專業(yè),以及將來的就業(yè)方向。但是很多畢業(yè)生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實際應用能力卻不佳。如何解決這樣一個課題?如何提高大學生對英語的操作和把握能力便成了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改革的目標。本文通過分析目前精讀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得出了改革的思路與具體的措施希望對課程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英語 精讀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自北京申奧成功、上海世博會奪標、廣州將承辦亞運會這一系列好消息公布開始,中國內地出現了自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熱時期后的第三波英語學習熱潮。對個人英語能力以及在商務工作和生活中的英語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激發(fā)了全民學英語的熱潮。
另外根據金羊網2005年7月發(fā)布的英語教育機構華爾街學院(WSI)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愿意使用英語的主動性方面,中國內地上升勢頭搶眼,超過中國香港,逼近列居首位的新加坡。而目前年輕人日常使用英語的頻率也在迅速增加,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內地有28.9%的人會有時用英語進行溝通,稍高于中國香港的27.3%。
此組數據確實讓中國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奮,但是,還必須清楚的意識到盡管與過去相比,內地英語的整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與中國香港以及其它亞洲國家或是地區(qū)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方面差距更大。如何縮小差距,提升內地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和掌控能力,成為擺在英語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高校英語教師們面前的首要課題。
要解決這一課題,首先需要弄明白這種差距產生的原因。通過個人的教學實踐以及與學生們得溝通交流,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原來接受的英語教育過于注重語法和詞匯的背誦,忽視實際運用能力,導致整個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聽力和口語得不到鍛煉,雖然畢業(yè)時手中都拿有像CET4、CET6甚至是TEM6、TEM8這樣的英語等級證書,但是依然無法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有很多人人甚至在畢業(yè)后還要找社會上的一些外語類培訓機構進行英語聽說能力的專項訓練。
對于這個課題,在英語專業(yè)課時中占有絕對大比重的精讀課要負很大一部份的責任。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改革一如既往地如火如荼。各院校都風風火火地研究改革舉措,不斷推陳出新。原來單一的課堂環(huán)境里引入了多媒體計算機,各種設計別致精巧、內容豐富多彩的計算機課件橫空出世,令學生耳目一新。 但是,盡管如此,目前的大學英語精讀課堂里還是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2大學英語精讀課教改存在的問題
2.1多媒體教學模式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了思想的交流
多媒體教學模式在最初引入精讀課堂時,主要是計算機幻燈片和教學光盤的使用。在改革之初,確實給課堂給學生帶來了一陣新鮮感,可是,在短暫的新鮮感之后,問題也隨之而來。教師備課時費盡心機地制作電腦幻燈片,把課文語言點詳盡地展現在幻燈片上,這使得在課堂上,他們基本不用板書,而只需點擊幻燈片照本宣科,幾乎淪為機械的幻燈片放映員;而學生則無異于記錄員,整節(jié)課上基本都在埋頭抄筆記。
2.2精讀課依然是“語法課”
在過去很多時候的很多地方,精讀課都是為了學生考試或者考級而服務的,教師總是把上課的重點放在那些語法或是語言點中,沒有給學生以聽、說、讀、寫、譯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的接受一個又一個冗長而枯燥得語言點。長久下來,逐漸失去了對精度課的興趣,甚至會認為英語就是這樣枯燥的語言而喪失對語言的興趣。
3大學英語精讀課教改的策略
3.1明確精讀課的任務
正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言,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當然是指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這也就是英語精讀課的教學任務。要想圓滿完成這一任務,當然也要從這五種能力來著手。以下是筆者分別從這五個方面著手進行的分析:
3.1.1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這五大技能中,聽力首當其沖。作為一個語言的學習者,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幫助學生提高聽力能力也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因為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期內可以見到明顯成效的。因此,需要老師們精心制定培養(yǎng)方案,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
就精讀課而言,找外面的聽力教材其實不是很必要。因為精讀教材本身配備的聽力材料就是非常好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一方面不僅僅可以鍛煉同學們的聽力能力,還可以通過預先設定討論題目,正誤辨析等題目使同學們加深對課文的激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利于接下來教師對于課文的進一步分析。
另外,精讀老師本身也是學生練習聽力的好幫手,老師們應該在課堂里盡量使用英語授課,因為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學生的基礎不同,因此,老師們應盡量用較為簡單的詞匯,畢竟授課的目的首先還是學生要聽得懂。
3.1.2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
學英語必須多說多練,聽懂了說不出來還是不行。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比如: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多提問學生,盡量給學生多說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鍛煉口語,還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讓課堂真正變成師生互動的平臺。 另外,還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適當設計一些諸如兩人對話、小組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即興演講等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練習口語。
為了增強學生們說英語的信心,在他們說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少的去打斷、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或是語法。因為在學生開口之初,建立自信心極為重要。在學生有了說英語的勇氣與信心后,可以適當加以修正。
3.1.3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有細讀,也有略讀;以大學英語的開設課程分類來說,就是精讀和泛讀。教師在課堂上精講課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精讀能力的培養(yǎng)。至于課堂上泛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在課文精講之前,預先設定諸如問答,選擇,改錯等類型的題目,讓學生以跳讀或是略讀的方式迅速尋找答案。這樣一方面是在精講課文前讓學生對文章大意有個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快速閱讀,快速檢索信息的能力。
3.1.4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精讀課內容繁多,但是課時有限,所以教師通常在課上都不讓學生當堂作文。但是寫作或者說是書面表達能力還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在此前提下,造句以及簡短寫作的練習就成為了幫助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鍛煉書面表達能力的不錯選擇。比如:在講解完課文的關鍵短語或是詞匯后,限定一段時間,讓他們用剛學的幾個短語或者是一些詞匯來寫一個段落或者是編一段故事。這樣一舉兩得,既生動有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又較為省時,又讓學生活學活用,同時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真可謂一舉數得。
3.1.5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這一點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也是精讀老師們注意的重點,只是,翻譯分為英譯中與中譯英兩種。教師們容易因為個人的偏好而讓學生只傾向于其中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們在實踐中加以注意,讓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全面的發(fā)展。
3.2合理地使用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永遠不能代替教師,而在課堂上,教師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所謂的“放映員”。精讀課里適當地使用科技手段,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精讀課教學,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精讀課應該以老師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課件并且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
4結語
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改實踐依然在不斷的推進與深化中,老師們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教學手段。無論是哪門哪派,大家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這五項綜合應用能力,都是為了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希望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大學英語精讀課真正“精”起來,成為培養(yǎng)高水平英語使用者的搖籃。
參考文獻
[1]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fā)構想,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2]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117.
[3] 黃汗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法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