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大學生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從文化意識的視角,探討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旨在增強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文化意識 培養(yǎng)策略 跨文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但是,目前中國的大學生文化意識明顯欠缺,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要求外語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文化教學,使學生懂得外語學習不僅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了解目的語文化,增強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能力的過程。杜瑞清認為,“和其他學科相比,外語教學更是一個跨文化底蘊積累和深化的過程,一個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過程?!?1998)可見,文化能力要和語言能力同步發(fā)展和提高。本文主要從文化意識的視角,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2 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文化,中外學者、語言學家、人類學家給出的定義已數(shù)不勝數(shù)。筆者認為比較權威的定義來自英國學者泰勒。他是第一位從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對人類文化現(xiàn)象進行總結和概括的人。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明確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雜整體。”泰勒對文化的描述是一個里程碑,為文化的研究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視野。那么,什么跨文化交際能力呢?杜瑞清(1998)在他的論文《關于跨文化交際與素質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知識文化以外的交際文化能力。知識文化主要指非語言標志的、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時,在詞語理解、語句組織等方面不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文化知識??缥幕浑H能力隱含在語言中,反映使用語言的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文化信息,對不同文化的交際產(chǎn)生直接影響,又隨著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改變,實踐性強,貫穿于教育與教學的全過程,不能只靠課堂教學去解決。
3 中國大學生文化意識現(xiàn)狀
目前中國大學生的文化意識狀況不容樂觀。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還只是獲取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語言理論,語法和詞匯被充分的展示在課堂里,而英語文化的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情形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低下,重記憶輕理解,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落后于語言能力。這種現(xiàn)象表明,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尚不平衡,對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另外,文化教學中也存在是否合理選擇社會文化項目的問題。筆者曾作過一個關于“大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學習英語首先是因為英語對找工作有幫助,其次是對英語學習本身感興趣,再就是為了出國的便利及考試的成功,而為了學習和了解英語文化則被排在了最后。筆者也針對英語教師進行了類似的問卷調(diào)查,他們反饋的信息,筆者在這里做個總結:目前中國大學生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理解不全面,以及對文化習得途徑的掌握不徹底,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過于單一,以及文化教學涉及的文化項目不豐富等。
4 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大學生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筆者從課內(nèi)文化意識培養(yǎng)和課外文化意識培養(yǎng)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4.1 課內(nèi)培養(yǎng)策略
(1)錄像觀看。錄像觀看,即讓學生看一些原版的英文電影或教學錄像帶來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錄像觀看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得學到很多文化知識。但是,這一過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在看錄像時,學生不僅要注意片中人物對話的內(nèi)容,更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觀察人物的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語言以外的交際手段。比如:人們是如何隨著彼此間的熟悉的改變而使用相應的稱呼;男女同事、朋友間談話的禮貌距離;某些像聳肩、攤手等身勢語表達何種含義,等等。所有這些講解雖然都不涉及語言點,但對于了解異域文化卻是至關重要的。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教學手段。角色扮演,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扮演強調(diào)的是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的結合。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通過使用目標語表達自己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了解目標文化和本族文化的不同,從而培養(yǎng)對目標文化的敏感性。文化教學的關鍵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目標文化及遵照跨文化交際的準則產(chǎn)生恰當?shù)男袨椤6ㄟ^讓學生經(jīng)常進行角色扮演的練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文化教學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3)小組討論。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下轉第72頁)(上接第69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能夠提高學生獲取目標文化的技能。在一個合作性的學習小組里,學生對文化話題的討論可以加深他們對目標文化的理解還可以拓寬他們對目標文化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范圍。
(4)文化講座。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采取舉辦文化講座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講座通常針對特定的文化話題及對目標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比較。比如: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系列有關感恩節(jié)的圖片,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感恩節(jié)。同時,教師要引入中國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以及西方的其他重要節(jié)日來進行一個中西方節(jié)日的對比。文化講座對促進中國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很有幫助。
4.2 課外培養(yǎng)策略
(1)文學閱讀和報紙瀏覽。文學閱讀即讓學生閱讀一定的文學作品,如小說、戲劇、詩歌等來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文學作品往往真實地反映了故事所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其中滲透著各種文化要素,如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等,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因而,文學閱讀一直以來被認為使用最普遍的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課外手段。與此同時,它還能發(fā)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文學作品的價值在于它可以向人們展示各種社會關系、社會價值及交際風格。而這些因素對學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是非常必要的。報紙的瀏覽也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因為報紙涵蓋了大量的信息,能使我們對當今西方世界的了解更加充分。學生可通過閱讀China Daily(《今日中國》)、21st Century(《21世紀報》)等報紙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
(2)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即讓學生通過和英語本族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來提高跨文化能力。學??梢酝ㄟ^聘用外籍教師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種跨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能夠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敏感度,從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5 結束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只有語言學習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時發(fā)展,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門語言。當然,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努力,即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學生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采取有效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策略,使其跨文化能力不斷提高。
濟寧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09SKLX04)
參考文獻
[1] Hanvey.R.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M].Cambridge: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3-23,1976.
[2] Taylor, E.B.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M].London: John Murray, 1871.
[3] 杜瑞清.關于跨文化交際與素質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2).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5]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