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 楊 柳
摘 要:本文從國際保理業(yè)務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角度進行分析,界定國際保理的法律基礎是債權轉讓。繼而就國際保理業(yè)務中應收帳款轉讓的相關法律問題從債權轉讓是否需要債務人同意、債權轉讓通知的形式、債權轉讓通知能否撤銷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國際保理 應收帳款 債權轉讓
中圖分類號:DF961 文獻標識碼:A
一、國際保理概述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手段的發(fā)展,全球一體化市場的逐漸形成,商品的價格和質量趨于統(tǒng)一,或形成相對一致的比例,出口商為了獲得競爭優(yōu)勢,只能在付款方式上進行競爭。信用證是19世紀發(fā)生的一次國際貿易支付方式上的革命,這種支付方式由于銀行信用的介入,首次使不在交貨現(xiàn)場的買賣雙方在履行合同時處于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重新找回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xiàn)場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感,解決了雙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買方在交易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由于在信用證付款方式下,買方負擔繁重,不僅需要承擔高額的開征費用、保證金,還要受到銀行復雜的開證手續(xù)的制約。這使得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買方往往不愿意采用信用證方式付款,而需要一種新的便捷的付款方式。為適應新經濟形勢下買方市場的需求,國際保理便應運而生了。
那什么是國際保理呢?根據(jù)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1988年制定的《國際保付代理公約》的規(guī)定:“保理是供應商通過與保理商訂立保理合同,將他與客戶訂立貨物銷售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讓與保理商。保理商在保理業(yè)務中至少履行下述職能中的兩項職能:為供應商融通資金,包括貸款和預付款;管理與應收賬款有關的賬戶;代收應收賬款;對債務人的拖欠提供壞賬擔?!薄?/p>
通過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信用證付款和付款交單(D/P)而言,賒銷(O/A)和承兌交單(D/A)更符合買方的利益需求。在賒銷和承兌交單下,買方無須付款即可收到貨物或獲得權利憑證(如提單),賣方收取貨款的權益卻無法得到保障。然而通過運作國際保理,保理商信用介入商業(yè)信用,賣方按時收取貨款的權益就能得到保障。
我國辦理國際保理的規(guī)模尚小。2003年全球國際保理業(yè)務量達到7603.92億歐元,其中英國和意大利國際保理業(yè)務量分別達到607.70億歐元及1325.10億歐元。在歐美國家間的貿易結算中,保理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證而成為最主要的結算融資方式。處于亞洲地區(qū)的日本國際保理業(yè)務量則達到了 605.50億歐元,我國臺灣地區(qū)也達到了160.00億歐元,但我國大陸地區(qū)國際保理業(yè)務的交易量僅為26.40億歐元。這與我國作為進出口貿易大國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 這說明保理業(yè)務在我國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fā),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探討我國開展國際保業(yè)務的法律架構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二、國際保理業(yè)務的法律基礎應是債權轉讓
國際保理交易的復雜性決定了法律調整的必要性,交易中所涉及的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需要法律予以保障和約束。在制定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時首先面臨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國際保理交易中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據(jù)以產生的法律基礎是什么?
關于國際保理法律基礎的觀點很多,主要有委托代理、代位清償、債權質押。然而上述幾種觀點都有其難以回避的弊端。委托代理說只能解釋保理商對出口商提供的催收應收帳款和管理銷售帳目的服務,無法解釋融資,帳擔保等問題;代位清償說解釋了保理商權利的來源,而沒有解釋保理業(yè)務中的到期保理問題;債權質押說注意到了國際保理與質押借款操作方式的相似性,但保理商作為唯一債權所有權人、進口商第一順序償債義務人的地位與債權質押中的法律關系截然不同。
從國際保理業(yè)務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角度來看,在國際保理過程中,出口保理商與出口商簽訂國際保理合同后,出口商獲得了出口保理商的付款或一定期限內付款的承諾而不再對應收帳款享有權利,同時也不承擔應收帳款壞帳風險;相應的,出口保理商對應收帳款享有權利,即出口商無權向進口商以自己的名義收取貨款,這一權利由出口保理商行使。
而出口保理商與進口保理商之間的保理行為,則使對應收帳款的權利又讓渡到進口保理商手中,相應地,出口保理商在獲得了進口保理商付款的保證的同時也喪失了向進口商以自已名義收取貨款的權利,該權利由進口保理商行使。而在國際貿易中,對應收帳款的權利只能通過兩種途徑取得:一是創(chuàng)設,即由出口商向進口商交付貨物,從而有權向進口商收取貨款,即有權收取應收帳款;另一途徑是繼受取得,即由應收帳款的權利人將應收帳款的權利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從而取得對應收帳款的權利。在國際保理業(yè)務中,出口保理商和進口保理商享有以自己名義收取應收帳款的權利,該權利是保理商對應收帳款所享有的債權,否則,保理商不可能享有以自己名義直接收取應收帳款的權利。
從國際保理業(yè)務的流轉過程來分析,保理商對應收帳款的權利不可能是基于創(chuàng)設而取得,其取得途徑只能是從出口商處受讓取得。因此從這一意義來看,國際保理業(yè)務的法律實質應是應收帳款轉讓,即債權轉讓。
三、應收帳款轉讓的效力性問題
(一)債權轉讓是否需要債權人同意。
債權轉讓究竟應采取什么形式,各國規(guī)定各不相同,在債權轉讓是否需征得債務人(國際保理中的進口商)同意問題上,現(xiàn)行各國立法大體存在自由主義、通知主義和債務人同意主義三種不同的立法體例。
1、自由主義,即債權能否轉讓完全由債權人決定并控制,不需要征得債務人的同意,也不需要通知債務人。
債務人可向原債權人清償,也可在知道后向受讓人清償。原債權人可以受領債務人的清償,并將接受的清償交付給債權的受讓人。自由主義過于強調債權人的債權地位,過于尊重債權人自由處分享有的權益這一權利,它雖然有利于鼓勵交易和加速經濟的流轉,但忽視了債務人的利益,不利于體現(xiàn)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只有少數(shù)國家采納這種體例,采納這種體例的國家主要有美國、德國、瑞士等國家。
2、債務人同意主義,即債權能否轉讓并不完全由債權人決定,而需征得債務人的同意。債務人若不同意債權的轉讓,則轉讓對債務人不生效。債務人同意主義嚴格制約了債權人處分自身權利的權利,而過于強調保護債務人的利益,嚴重阻礙了經濟的流轉,因此只為極個別國家所采納。
3、通知主義,即債權能否轉讓由債權人決定,但必須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目前大多數(shù)國家采用這一體例,主要有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家。
筆者認為,通知主義較完美地體現(xiàn)了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之間的平等民事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既尊重債權人自由處分自身權利的權利,也并未完全忽視債務人,尊重了債務人的知情權——債務人至少有權利了解自己的清償對象?!秶H保理公約》第1條第2款第3項就規(guī)定:“應收帳款的轉讓通知必須送交債務人?!蔽覈逗贤ā芬沧髁送瑯拥囊?guī)定,該法第80條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p>
(二)債權轉讓的通知形式。
在采納通知主義的國家,對債權轉讓通知的形式一般均要求為書面形式。我國《合同法》雖然規(guī)定債權轉讓必須通知債務人,但對通知的形式并未作規(guī)定。從司法實踐來看,除非債權人、債務人和原債務人均承認債權的轉讓,否則必須有書面證據(jù)才可明顯證明債權轉讓這一事實,債權轉讓才對債務人生效。
《國際保理公約》對轉讓通知有明確規(guī)定,該公約第1條第4款第2項:“書面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電報、電傳以及其他能夠形成有形的實體的通訊方式”;《國標保理慣例規(guī)則》雖然對應收帳款的轉讓通知的形式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根據(jù)該規(guī)則,進出口保理商之間的應收帳款轉讓行為適用進口保理商營業(yè)地所在國法律,且進口保理商應當向出口保理商提供應收帳款轉讓的文句和格式。出口保理商根據(jù)進口保理商提供的文句和格式通知出口商,以使其轉讓行為生效。而出口保理商在收到進口保理商提供的文句和格式后也應當盡量了解進口保理商營業(yè)地所在國的相關法律,而避免因進口保理商的疏漏導致轉讓無效。此外,該規(guī)則第8條規(guī)定:“如果在貨物裝運前獲得不利的資信報告,進口保理商有權撤銷單筆交易的信用核準或經常交易的周轉信用額度。該撤銷必須以電話或電報(兩種形式均應隨后以書面確認)或電傳方式通知。”可見,《國際保理慣例規(guī)則》也首肯書面通知的形式。
筆者認為,在國際保理中,以書面形式簽訂應收帳款轉讓協(xié)議,既有利于明確保理商與出口商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又具有公示性,使債務人或其它第三人更容易知曉轉讓事宜,且不會更多地增加保理商的負擔,所以,宜于在國際保理中適用。
(三)債權轉讓通知能否撤銷。
債權轉讓的通知送達債務人后,即對債務人產生效力,債務人即與債權受讓人——新債權人建立起債權債務關系。但債權的轉讓畢竟是原債權人與受讓人——新債權人之間的一致意思表示,原債權人與受讓人可以對其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進行變更,甚至解除,這并不違反當事人自由處分其權利義務的原則。對債權轉讓合同進行變更只要不涉及所轉讓的債權,而只涉及轉讓債權的對價,當然可行,但若是對所涉?zhèn)鶛嗟淖兏蚪獬贤?由于其債權轉讓合同涉及到第三方,即債務人應向誰履行能、以及應如何履行的問題,因此其債權轉讓合同能否變更、解除,對于債務人來說應是債權轉讓通知能否撤銷就值得探討了。
《國際保理慣例規(guī)則》確認對應收帳款轉讓的通知可以撤銷。首先,該規(guī)則第8條規(guī)定:如果在貨物裝運前獲得不利的資信報告,進口保理商將有權撤銷單筆交易的信用核準或經常交易的周轉信用額度的核準。其次,從對進出口保理商之間的權利義務安排來看,《國際保理慣例規(guī)則》并不反對通知的撤銷。我國《合同法》對債權轉讓通知能否撤銷的態(tài)度是“債權人轉讓債權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雖然對債權轉讓的通知應由原債權人還是新債權人發(fā)出未作明確規(guī)定,但依常理除原債權人之外任何人作出的通知行為都侵犯了原債權人對其權利的處分權,同時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受讓人亦不例外,他只向債務人進行債權確認,而不應向債務人發(fā)出通知。但通知一旦送達債務人,即在受讓人與債務人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原債權人對債務人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原債權人撤銷其轉讓通知的行為將侵犯受讓人的權利,因此原債權人無權作出撤銷的通知。但若經受讓人同意,則意味著原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了解除或重大變更的協(xié)議,這是法律所允許的,因此債權轉讓的通知可以被撤銷。在形式上,該撤銷通知應同時由受讓人簽署,或由受讓人另行通知債務人予以確認。
(作者:湖北師范學院講師,碩士)
注釋:
林毓輝.國際經濟法講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頁.
郭 玲,劉金興.國際保理法律問題初探.商場現(xiàn)代化.2006年2月(中旬刊)總第458期.
Norbet Hom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Kluwer Law,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8,53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