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榮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間的差異存在,要求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使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學困生的成因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觀原因,也有學校、教師、家庭及社會方面的客觀原因。要轉變“學困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也嘗到成功的樂趣、有所提高。語文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困生”,用深厚的師愛和信任去感化他們,科學地評價他們取得的進步,引領他們走上語文學習的正確軌道。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11-0040-03
語文“學困生”,正如大多數(shù)老師所言,不是他們智力不夠,也不是不聰明,而是存在厭學情緒,甚至不想學。我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曾先后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雖然存在差異,但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具體表現(xiàn)在上課時提不起精神,愛做小動作,易分散注意力,不愿參與朗讀、討論等學習活動,作業(yè)常常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差,錯別字多,說話含糊不清,作文語句不通,無話可說等;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一些學生幾乎要放棄語文學習。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這是教師神圣的職責。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通過其學習和考試來淘汰一部分不適合學習語文的人,而是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與發(fā)展。
一、解讀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所以造成學習困難的成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但大致上可將其形成分為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
1.個人因素。
這其中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分。它們都是直接或間接造成語文學困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記憶力差,表現(xiàn)為識字障礙、積累有困難;語言表達能力差,表現(xiàn)為說話不連貫、詞匯貧乏,寫作文困難;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膽小、自卑、沉默、懶惰,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克服困難的意志薄弱……
2.環(huán)境因素。
(1)學前缺乏語言發(fā)展環(huán)境,有些語文學困生在嬰幼兒時期的語言水平發(fā)展就慢,其原因是:有的由于父母無暇照顧孩子,很少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造成孩子不善言辭,不善與人交往,不善吸納與自主建構自身的語言。
(2)入學后缺少幫扶,學生不能自然跨越“拼音關”、“識字關”、“說話關”、“閱讀關”、“寫作關”,逐漸產(chǎn)生畏難情緒,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被慢慢磨平,最后干脆自暴自棄。
(3)學習中缺乏實踐。學生缺少語言環(huán)境的熏陶,缺少語言表達的鍛煉,隨著年級升高,每個人的語文學習興趣產(chǎn)生了明顯的差別,語文成績也有了“三六九等”。在現(xiàn)行的班級授課制下,語文教師常常無暇顧及他們中的每一個。
二、轉化語文學困生的策略
語文學困生指智力正常,語文素養(yǎng)相對薄弱,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學困生遇到的困難有來自家庭的、社會的、自身的。教師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找出學困生的困難點,采取各種方法幫助他們,多給他們一點愛與關懷,就能幫他們摘掉“學困生”的帽子。學困生大多缺乏自信心。有部分學困生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比別人有明顯的差距,而差距的存在使他們更羞于開口,如此惡性循環(huán),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的差距就越來越大。
針對這種情況,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與學困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為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消除彼此的隔膜和不信任,而緊張、對抗、敵視的師生關系,只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他們進行教育,無異于對牛彈琴,談不上進步和發(fā)展。教師與學困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前提。為改善與學困生的關系,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上對學困生的忽略和歧視心理,而應以寬容、豁達、大度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以慈母之心去善待學生。沒有一個學生真的是鐵石心腸,有朝一日他們會被教師的真摯、誠懇、豁達大度的心態(tài)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所感動。因此,只要教師自己擺正了位置,以朋友、親人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困生,與學困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困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而不是教師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困生,不是“我教你做,我說你聽,我管你改”。那么,學困生轉化將迎來美好的春天。
2.激發(fā)學困生的自尊,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
語文學困生也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信任和鼓勵。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不能認為他們一無是處,傷害他的自尊心,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肯定與鼓勵。利用學困生的長處,交給他們?yōu)槿喾盏娜蝿?相信他們,點燃他們自信的火種,獲得奮進的勇氣。如:一男同學,一直不愛學習語文,但他熱愛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很強。發(fā)現(xiàn)他這一長處,找他談話,沒有批評他,挑他的刺,談他的缺點,而是說:“準備讓你當班上的語文科代表,相信你會認真地做的?!彼吲d極了,在周記中說:“謝謝老師對我的信任,這是我現(xiàn)今擔任過的最高職務,我以后一定好好干”。以后,他積極主動帶領同學們早讀、作語文練習,工作特別負責,他的學習也認真多了,一天比一天勁頭足??梢?學生的自尊心一旦得到滿足,可釋放出無限的能量,深藏的求知欲望之大,會熊熊燃燒起來。因此,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困生的優(yōu)點,為他們吶喊加油,要堅信他們能站起來。不斷鼓勵,是學困生前進的法寶。培養(yǎng)學困生自信心的條件是讓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困生發(fā)展的特點和個性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shù)哪繕?使其經(jīng)過努力能夠完成。如:好學生一遍做對了的題目要表揚,學困生經(jīng)過訂正才做對的,也要表揚、鼓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發(fā)揮其特長。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減少他們學習中的挫折,盡可能多地給他們以肯定和贊揚,從而使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yǎng)自信,激起他們對成功的追求。
3.關心學困生,重視培養(yǎng)情感。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p>
學困生由于長期不受關心,往往表現(xiàn)為自卑、孤僻。而他們的內心是多么渴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同學的認可。因此,作為教師,要想轉化學困生,首先要通過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打開他們緊閉的心扉;通過表揚、激勵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教育其他同學不歧視學困生,把學困生當作好伙伴、好朋友,主動幫助學困生。從而喚起學困生的學習激情。轉化學困生需要細致和耐心,有一個過程。課內,要注意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多給予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課外,要為學困生查漏補缺,積累知識,訓練能力,不斷進步。讓學困生從內心感悟到師生的關愛。
三、因材施教,科學評價學困生
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全體,需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手段進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jù)因材施教的原則,用科學的評價促使他們健康成長。語文學困生學習成績不及正常學生。用評價正常學生的標準和方法評價他們顯然是不公平的,長此下去會使他們失去信心,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為了使語文學困生也能和正常學生一樣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充滿信心的健康成長,對語文學困生評價可采用特殊方式。
1.低起點評價。
所謂低起點,就是把學困生評價手冊中的每一條標準分解成若干小項,能做到其中一項的為一個等級,做到二、三項又為一個等級,這樣大部分學生就都找到了適合自己水平的評價標準,有了一個經(jīng)過自己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就能引導他們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當他們做到時,也會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好評,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爭取更大成績的信心,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升等性”評價。
我對學困生采用了低起點評價方式,取得了好的評價結果。但還需要老師和同學對他們多加鼓勵,以增強信心,不斷前進。為此采用了“升等”評價。所謂“升等”,就是當他們某個單項評價,由于一時疏忽而成績不好時,可以提高一個等級,但學困生要更加努力學習,在一定時間內真正達到這個等級,如在規(guī)定時間達不到這個等級,則取消這個等級,恢復原評價等級。因為這些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都有爭取進步贏得教師、同學、家長稱贊的心理需求,因此,他們都能努力學習,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到預定目標。
3.補償性評價。
所謂補償性評價,就是允許學困生用自己之長補自己之短,就是可以用成績突出項目,補償成績最差的項目,將最差項目提升一個等級。進行這些補償時,也要向學生提出要求,要求他們在一定時間改變最差項目的狀況,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把優(yōu)勢項目的學習,遷移到差的項目上來,以促進差項目的提高。
4.滿足性評價。
所謂滿足性評價,就是在評價結果可高可低的情況下,評為高一等的成績,以滿足學困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也能自豪的對他人、對家長談論自己的評價結果。
因此,從實際出發(fā),合理評價語文學困生,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喚起他們的上進心,真正發(fā)揮評價的功能,促進語文學困生健康成長,是關注差異、尊重個性評價理念在實際評價中的具體體現(xiàn)。根據(jù)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把必需掌握的知識和必需達到的教學目的適當進行分散。一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把學習任務分步完成,做到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做練習時,只要求他們做最基礎的內容,并且體諒與其他學生的區(qū)別。在評分時,雖然所做的題目的難度較小,或者題量比別人較少,只要做得對就給滿分。有時稍微有點差錯也給他一個“優(yōu)”。并且經(jīng)常在他們的作業(yè)后面寫上激勵性的評價。經(jīng)過一段時間過渡,待他們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后,再逐步提高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最后達到大面積提高的目標。
總之,轉化學困生滲透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有效地轉化好語文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對學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學生巨大的內驅力,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便會激起無限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師要讓學困生也能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打破失敗的僵局,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只要教師多付出一點愛,從多層面幫助他們,定能使其擺脫困境,跟上集體步伐,引領他們逐步走上語文學習的正確軌道。
參考文獻:
[1]魏威.中學語文學法散論[M].北京教育叢書,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12.
[2]毛家瑞,孫孔懿.素質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薊運河,王增昌.教改教研藝術[M].中國吉林出版社,2000,8.
[4]吳祖興.把學習興趣還給學生[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9.
【責任編輯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