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巍巍
摘要:漢、唐舞蹈作為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史上的兩大高峰時期,其舞蹈文化的發(fā)展受當時經濟、政治的影響,呈現(xiàn)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相似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孕育了兩朝舞蹈文化共同的藝術特點,不同的發(fā)展思想也使它們在求同存異中展現(xiàn)著各自的獨特芬芳。
關鍵詞:漢代樂舞 唐代樂舞 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在中國歷史的長廊中,漢代和唐代作為兩個標志性的朝代被世人所熟知。漢、唐政治局勢的穩(wěn)定,經濟繁榮孕育出了舞蹈藝術的大繁榮。漢代樂舞與唐代樂舞作為中國古代舞蹈史上的兩大高峰,有極其相似之處,同時也都散發(fā)著獨特醉人的藝術光彩。
一、漢、唐樂舞發(fā)展的相似之處
(一)相似的社會背景與環(huán)境孕育了舞蹈藝術的繁榮
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長期戰(zhàn)亂的生活,使取而代之的漢代有了穩(wěn)定的基礎,發(fā)展樂舞文化。與此相似,在唐王朝之前,同樣中國歷史也經歷的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短暫的隋朝雖然只存在了37年的時間,但它卻同秦王朝相似,結束了分裂,統(tǒng)一了南北,為大唐帝國的輝煌,立下了汗馬功勞。這都為漢、唐的強盛和繁榮,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條件。樂舞文化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又是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的大繁榮、大發(fā)展是樂舞發(fā)展的催促劑。樂舞文化就在漢唐強盛的社會中茁壯成長。
自古以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的因素一直是文化發(fā)展的導航者,又因為封建社會的“上行下效”,封建君主的這種意志凌駕一切的社會現(xiàn)象,使得皇帝的個人思想一直是影響樂舞文化的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漢、唐樂舞的興盛也正映射出當朝統(tǒng)治者對樂舞文化的喜愛和支持程度。譬如:漢代著名的舞人—趙飛燕,傳說她身輕如燕,能作掌上舞,腰骨遷細,舞步輕盈,被漢成帝所寵愛,后被奉為皇后。著名詩人徐凝曾寫到:“水色簫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迸c漢朝相比,唐朝統(tǒng)治者對樂舞的賞識與寵愛的例子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唐玄宗李隆基執(zhí)政年間,由于個人的愛好,唐玄宗還專門為自己設立了宮廷樂舞機構——梨園。除此之外,玄宗還自編了《霓裳羽衣舞》,由其寵妃楊玉環(huán)表演。直至今天,《霓裳羽衣舞》仍作為一種唐朝樂舞文化的標志被大家所認同,并有“千載萬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的高度評價。由唐太宗李世民自繪舞譜,自編的《破陣樂》,更是名震中外。其后又出現(xiàn)了由《破陣樂》改編的《小破陣樂》等等,一直廣為流傳,為樂舞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樂舞發(fā)展思想
在繁榮強盛的漢、唐朝,兩個朝代的樂舞在時間上雖有前后差異,但樂舞發(fā)展的這種“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的先進思想,卻同時在兩代樂舞身上得以體現(xiàn)。漢代樂舞“百戲”原稱“角抵”,是在漢代廣為流傳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集雜技、武術、舞蹈、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演唱等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是多種民間民俗技藝的大串燒。由于其藝術水平的高超還曾被世人稱為“一部活的漢代藝術百科全書”。 規(guī)模龐大,氣勢恢宏的漢代“百戲”實際上匯集了前代的和外來的多種民間表演雜藝,包括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精彩節(jié)目,相容并取,合并而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從歷史文獻的記載和漢畫像對百戲的描述來看,我們可以把它分三類:一類是與武術結合的舞蹈,如劍舞、刀舞等;一類是與幻術結合的舞蹈,如舞龍、舞獅等;再一類就是與樂器演奏相互結合的舞蹈,如鐸舞、建鼓舞等。
同漢朝相似,唐代繼續(xù)沿用隋朝的《七部伎》,又吸收了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精華,融入唐朝樂舞,形成了《九部伎》和《十部伎》。其中《十部伎》里,就有八部是在對外族樂舞直接的學習與借鑒基礎上形成的,如《龜茲樂》、《安國樂》;這種不斷學習和引進外國樂舞文化的現(xiàn)象,也同樣反映了開闊的唐代樂舞文化發(fā)展思想。除此之外,唐代舞蹈藝術家們還將中原舞蹈與西域樂舞、宮廷舞蹈與民間舞蹈、宗教與世俗舞蹈有機的糅合,相互的滲透,彼此吸收,靈活應用,大大提高了唐朝樂舞文化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
二、漢、唐樂舞爭紛斗艷、各具特色
(一)舞蹈風格上的差異
與先秦樂舞的規(guī)矩雍雅相異,歷經了歷史長期戰(zhàn)亂的洗禮,漢代樂舞凸顯清新、淳厚、蒼勁、壯美的藝術風格。質樸、醇厚、自然、本土的樂舞文化,煥發(fā)著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政治局面之后,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譬如:在漢代宮廷雅樂中,保留有劉邦過沛縣時即興高亢的《大風歌》。高祖六年下令天下立靈星祠,用以祭祀后稷神。其所采用的祭祀之舞《靈星舞》,便是模擬農夫勞作動作的舞蹈。據(jù)《后漢書?祭祀志》記載:此舞用男童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蕓褥,驅雀及獲劉,春簸之形,象其功也?!边@種直接來自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雅樂,恐怕也是前所未聞的,充分體現(xiàn)了漢舞源于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鮮活舞風,滲透和散發(fā)著質樸的舞蹈藝術氣息。與漢代質樸、醇厚的風格相反,唐朝樂舞頗顯華貴、雍容大度,活潑靈動。其風格不僅有中原獨到的特色,還吸引了很多外來舞蹈藝術,融入其中。這一特點與兩晉南北朝的動亂,少數(shù)民族進駐中原有著因果的關系。大唐帝國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yè),為宮廷大型歌舞和民間歌舞等娛樂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盛唐舞蹈“雍容大度、華貴”風格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 唐代盛世,實行開放的政策,在舞蹈藝術上采取廣采博收,吸收包容所有的文化藝術并使之成為一種歷史的積淀。藝術上繼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別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朝的宮廷“燕樂”,如七部樂、九部樂等寶貴遺產,這其中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傳入中原的樂舞就有八部。
(二)舞蹈藝術功能的不同之處
首先,漢代俗樂舞形式使舞蹈的功能由前代“禮樂教化”的政治工具、教育工具脫胎為以審美、娛樂為目的的表演藝術。傅毅在《舞賦》中對舞蹈藝術功能的認識與正統(tǒng)禮樂觀念相抗衡。他對于舞蹈的娛樂作用給予了理論上的支持,他認為“娛密坐,接歡欣”。同時傅毅還對“鄭衛(wèi)之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其先進的樂舞思想是對儒家禮樂制度的一種有力沖擊。例如:他認為《激楚》、《結風》、《陽阿》一類的民間舞蹈,是“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致妙”的佳作。應可以用來娛樂賓朋令人賞心悅目。在公事之余,也可用來放松身心而非用來教化人民。
其次,受外來舞蹈文化的影響,唐代樂舞在漢代的基礎上逐步擺脫政治功能的束縛,突破了古代儀式舞的藝術形式,重在表現(xiàn)人的情感和內在的心理活動,著重強調舞蹈的藝術性和形式美。值得一提的是大曲《霓裳羽衣舞》,它以仙人的生活為題材,通過器樂、聲樂、舞蹈的遞進、互動,造就了獨具一格的藝術審美嗜好。在唐朝,樂舞沒有了生硬直接的教化和訓誡,而在欣賞、娛樂中達到了陶冶情性、提高修養(yǎng)的目的,突出舞蹈的藝術性和形式美,發(fā)揮了舞蹈的積極作用。
(三)舞蹈審美方面的懸殊
首先,漢代舞蹈“以俗為美、以俗為雅、以俗為趣”的審美特征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真實反映。漢代舞蹈的渾厚豪放的藝術格調正是與空前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與經濟繁榮相適應的,反映了氣魄宏偉、波瀾壯闊的漢代樂舞文化。“翹袖折腰”的形態(tài)美。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因擅長“翹袖折腰之舞”而深受皇帝厚愛。如今在猶存的漢畫像中,一個個楊柳細枝的舞蹈者顯得靈巧飄逸。因受楚國風尚影響,以當時的審美情趣來看,舞人以腰細為美。在《韓非?二柄》曾記載:“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死?!边@雖說是統(tǒng)治者個人的喜好,但卻深深的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意識,有些舞者甚至會因為要楊柳細腰而被餓死。
其次,唐代舞蹈斑駁陸離、活潑靈動,與唐代整體文化的特征相一致,呈現(xiàn)出雍容、瑰麗、大度的美學特點。例如 大曲《霓裳羽衣舞》通過剛柔、強弱、急緩、動靜的變化對比,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形式美。它將傳統(tǒng)舞姿的柔媚典雅與西域舞風的俏麗明朗融為一體,既保持了本民族的舞蹈神韻、又融合了外來風情,驚駭世俗的表演,獨到的審美意識,鑄就了這個中國舞蹈發(fā)展史上永不褪色的輝煌印記。
通過對漢、唐兩個不同朝代樂舞文化的分析,我們看到的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博大精深。豐富的舞蹈種類和形式不只是代表著這一朝代的文藝發(fā)展狀況,它是一種珍貴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通過對其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們應該力求在保護原風格的基礎上,把這一珍貴的文化藝術繼續(xù)傳承下去。把這種追求藝術的精神繼續(xù)傳承下去,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繼續(xù)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克芬.中國舞蹈史一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
[3]劉恩伯.漢代舞蹈形象的豐富寶庫.舞蹈藝術.1984(4).
[4]殷亞昭.淮南古舞考—漢代樂舞探索.舞蹈論叢.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