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摘要: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在彈奏樂曲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基本功的扎實、技術的嫻熟,更應該伴隨著演奏者自身對樂曲的理解和體驗,伴隨著發(fā)自心底的吟唱——即歌唱性思維來詮釋作品。
關鍵詞:歌唱性旋律 內(nèi)心歌唱 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眾所周知,人類用音樂表達自身感受的最初形式就是歌唱,因為優(yōu)美的歌唱性旋律最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從而也就具有最直接的藝術感染力。正因如此,貝多芬在《獻給愛麗絲》中歌頌美好愛情;儲望華在《解放區(qū)的天》中表現(xiàn)解放區(qū)人民勝利的喜悅等,都是很巧妙地運用了“歌唱性”來表現(xiàn)的。這些作品,既表達了作曲家對美好生活的贊頌,也充分證明了“歌唱性”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良好的聽覺習慣與耳朵分辨聲音的能力
鋼琴演奏中理想的聲音只有通過聽覺才能得到驗證。練琴不是機械性的手指重復動作,而是一種復雜的聽覺、視覺、觸覺的協(xié)調(diào)活動,要高度集中自己注意力、想象力和分辨力,運用自己的感覺和聽覺傾聽音樂,辨別聲音的優(yōu)劣,分析旋律的走向,區(qū)別出不同和弦所產(chǎn)生的不同音樂效果,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節(jié)拍,每一個小節(jié),不論是練習曲還是樂曲都要彈的鮮活動人。
要提高耳朵的辨別能力,邊彈邊聽,要用耳朵去驗證自己演奏的樂曲是否彈奏出了作品所要求的音色,聽聽自己的雙手是不是做到了如同嗓子一樣“唱出”了心中的歌?多聽各種風格的樂曲、各種器樂的演奏,直到交響樂等。如:聽音樂會,聆聽現(xiàn)場演唱或演奏,親眼看看指揮雙臂下那震撼人心的強音和優(yōu)美動聽旋律。只有讓音樂通過聽覺浸潤心靈,才可能使心靈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音樂。
二、內(nèi)心歌唱與鋼琴演奏
內(nèi)心歌唱和鋼琴演奏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內(nèi)心歌唱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默唱,是演奏者對音樂作品內(nèi)涵的一種認識、理解、挖掘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從歌唱中獲得的音樂歌唱性是最直接的——要想使鋼琴由槌子擊弦發(fā)出的聲音具有富于表情的歌唱性,演奏者內(nèi)心必須對所彈奏聲音具有美好真切的歌唱性追求。彈奏中要有表情、有語氣的默唱,充分把握樂曲的情緒特征,把心中音樂感受從心傳遞到手指,這樣才能把彈奏者的主觀意識通過手指技術表現(xiàn)出來。倘若“心中無歌”,如何能彈得出歌唱性?
三、歌唱性旋律的演奏技法
正確的演奏技法和彈奏技術是為鋼琴演奏的歌唱性服務的,沒有正確的演奏技法和彈奏技術,會影響鋼琴演奏中音樂歌唱性的詮釋。
第一,要彈好連音。在鋼琴樂曲中大部分是由連音組成的,它是演奏旋律歌唱性的脈搏。連音彈奏要用深而慢的觸鍵方法,要與彈奏顆粒性較強的樂曲有所區(qū)別。特別要注意肩、臂、腕部的放松,使手臂的重量自然地輸送到指尖,用指尖后面的肉墊部分觸鍵,不要壓鍵,如果在每個鍵上過分用力,必然會妨礙動作的自然、連貫,也就會破壞流暢的旋律線條。
第二,歌唱性的觸鍵方法,手指基本上是貼著琴鍵移動,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必須用力量轉(zhuǎn)移的方法,把手臂重量從一個指尖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指尖,同時,在手指運動時體會到指和腕的配合,以腕的轉(zhuǎn)動使手指力量橫向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手指擊鍵之間的間隙和漏洞,使鋼琴發(fā)出既明亮、圓潤又有穿透力、感染力的聲音。當然,不論采用何種方式觸鍵,內(nèi)心對歌唱性旋律“圖像”的追求很重要,因為一切鋼琴技巧都應當是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手段。
第三,我們常常說彈琴要像唱歌一樣流暢、動聽, 那么呼吸分句就是十分重要的。樂句劃分有時可以借助樂譜上的分句線,在樂譜上沒有分句線時,則需反復哼唱和體會來劃分。演奏時樂句彈奏準確,呼吸就會很舒服,音樂線條就會很清楚,歌唱性的感覺才會更好地表達出來。
第四,踏板的使用。踏板有幾種基本使用方法:如要求旋律渾厚有力、和聲豐滿時,可用全踏板;當需要音色變得輕柔朦朧時,可用左踏板配合適當?shù)挠姨ぐ?在伴奏音型密集但又需要延留旋律音和根音時,可用1/2或1/4踏板等等;但針對旋律歌唱性強的作品,則要選用切分踏板,不但要合理準確安排踏板踩放的時間,而且踏板要換得干凈利落,力求改善聲音質(zhì)量,增加聲音美感,使其發(fā)出真正符合鋼琴化歌唱的聲音,使樂曲增色生輝,提升其藝術境界。
四、提高音樂修養(yǎng)是鋼琴演奏歌唱性的藝術升華
音樂修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感受音樂與表達音樂,積累與研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是提高表現(xiàn)樂曲歌唱性藝術水平與藝術境界的前提。演奏者要注重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樂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樂感,單憑高超的演奏技術是很難真正感動人的,演奏者還須善于學習、觀察和思考,包括熟悉音樂史、音樂欣賞、曲式、和聲甚至其他姊妹藝術。音樂修養(yǎng)越高深,也就越能把握、理解作品,抓住了作品的內(nèi)涵和韻味,才能恰當自如地運用歌唱性的音樂語言演奏好作品。
總之,鋼琴旋律的歌唱性是貫穿于整個鋼琴演奏過程中的靈魂,成為演奏者感受音樂、表達音樂的一條主線。要讓聽眾聽到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悅,或悲傷的聲音,就要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樣去“歌唱”才能用我們靈巧的雙手表達出內(nèi)心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麥美生.鋼琴演奏的歌唱性.鋼琴藝術研究.2003年版.
[2]石娟.論內(nèi)心歌唱與鋼琴演奏.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