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李永福
摘要:要對書法繼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首先傳統(tǒng)中的精華是每位書法愛好者和追求者必須要的營養(yǎng),這正像嬰兒必須吮吸母乳一樣,舍此便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足與言書法。為此,學習者為奠定扎實而深厚的書法基礎,須立大志,鐘情淡泊,苦守枯燥。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唐代書法大家孫過庭在《書譜》中這樣說:“余志學之年,留心輸墨味鐘張之余烈,捐羲獻之前規(guī)、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蔽闹兴帷岸o“即為二十四年之久,可謂學習時間之久,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也說過:“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定作索靖”。從“筆禿千管”到“筆成?!?從“墨磨萬錠”到“墨成池“,可謂練書之艱辛。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任何一位成功的書家,無不是在這條路上艱難跋涉,強化訓練自己的基本功的。所以作為今天的習書者,務以先賢為范,痛下功夫,吮吸傳統(tǒng)精華的法乳,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努力充實書法的金字塔尖下面偌大的梯形基礎,有了這扎實而穩(wěn)固的根基,就會成為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和動力,基礎深厚方能書路開闊。因此學習者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總結自己,否定自己,發(fā)現自己,錘煉自己,升華自己,謀求發(fā)展創(chuàng)新。當今書壇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有些人,借故書法之路之長和艱辛,或只管“戀古情緣”永無醒酒的時候,或草率從事,名曰創(chuàng)新,這種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浮于表面,難以化用,對待書法是浮淺的認識,盲目的磨練,只是書法創(chuàng)造的基礎,只注重追求形質,趕時尚,而追求神采。不論那一種書體,不論何種風格,都寫的很光很滑,整齊排若算子,缺乏生氣,永遠追求著不能脫俗的館閣體,所以,多少年練書,還是老摸樣,不思進取。要知道圓滑精明,八面玲瓏的書家不可能是天才的藝術家。
二是重道輕技,不經玩味。含金量很低。書法載道,首先要在于點畫,其次在空間形式。點畫的完善修為和空間的從容與通融諧和,才能成就一個書家的書法之道。但構筑這個和諧的基礎是點畫之道,點畫是書法的精神氣質所在,點畫的質地和它的運動之妙才是書法的魂魄所在,因此,今天的書法應該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重趣味,表達情感,抒寫性靈,張揚個性。大部分人的書作因缺乏看頭和難度,而與當今書法審美的取向和發(fā)展格格不入。
三是注重碑帖,不學理論。好多練習書法者觀念滯后,所以看不到當今人們審美取向的日趨多元化。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新的理論,那就會危及整個民族,契柯夫也說:“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除了思想還是思想”,書法也是如此,每一個時期,如沒有經常更新的理論做指導,觀念滯后,就創(chuàng)作不出佳作,所以,一個書法家應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不斷吸收和創(chuàng)作出反映時代的上乘作品。還有一些習書者,對基本功問題的理解不深,而且有些偏頗。因為基本功是一個書法家掌握各種技巧能力的綜合能力,既書法家駕馭筆法、墨法、章法技巧水準的綜合能力。不但要注重字面功,而且更要注重字外功,不但要重視書法的操練而且要注重書法理論的學習。
四是只求新異,而忽視對傳統(tǒng)的繼承,我認為創(chuàng)新就是在漫長的學書之路上,要以前人的終點為起點,向前邁一步,或半步,創(chuàng)造了前人所未有的東西。比如顏真卿即楷書“勤禮碑”和祭經文稿等,楷則以椽之筆,方圓飽滿,行則渾厚圓潤,氣勢磅礴,以嶄新的恢宏境界和形質之簇新,法度嚴峻,前無古人,再如米芾,康有為等書法大家,他們開辟了書法藝術表現的新高度,新境界,為現代人們所敬仰,但這些書家都是以繼承為前提以深厚的書法基本功為基礎,可是當今一些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只看到某些風格的獨特性,且忽視了它屬于普遍性之中,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信馬由韁,抄琴無譜。不重視學習書法理論知識和書作基礎磨練,一味追求無端的“童趣”和怪異,自以為是;其二是還有一些可悲的書家,只作非分之想,而不去勤學苦練,盲目地追求視覺沖擊效果,走捷徑,想一舉成名。
所謂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就是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和超越。我們既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更不能隨心所欲無視傳統(tǒng)。應飽讀詩書,勤學苦練,在當今國家政局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思想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反映在書法領域里也是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各顯神通。藝術家也要順應思潮變化而變化,各顯其能,把各自的感受和所學融入時代的脈搏里,要以最大的勇氣來繼承傳統(tǒng),要以最大的勇氣來表現時代,要以最大的勇氣來發(fā)展創(chuàng)新。
自大和自卑都不足取,當代書法家們也要挺起胸膛步出傳統(tǒng)大樹的陰影,與時俱進,敢于接受現代藝術思潮的洗禮,不怕碰撞,廓清精偽,博采眾長,擊破困惑,躍出中世紀書法藝術的窠臼。且蛻變絕對是痛苦的,有望的,而不變是絕對是平庸的和無望的,可以用一萬個論說來證明傳統(tǒng)的偉大,但如果墨守陳規(guī),不敢去超越,只是一味模仿,拼命克隆克隆再克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甚低,甚至一文不值。
在當代,書法藝術不但要繼承傳統(tǒng),而且要發(fā)展創(chuàng)新。當代書法要超越時代,就必須盡可能充分地吮吸前人留傳下來的豐富經驗,成功的技法,從而發(fā)展創(chuàng)新,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當一切慢慢沉寂下來時,當現在聲名顯赫的名家百年之后,經過時間的洗滌,真能留下的才是精品,不要讓子孫后代看到今人的書作而慚愧,也不要讓現在社會的不利浮躁沖昏頭腦,讓我們喜歡和關心書法的人想一想,中國的書法到底要怎么繼承,如何發(fā)展,將是真正的書法理論家和書法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