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摘要:“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小學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錯誤資源的作用,充分利用錯誤資源,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本文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利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錯誤資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046-01
良好的數學情感與態(tài)度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克服困難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我在教學中就常用開“綠燈”的方式對待學生的錯誤,在課堂上提倡幾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這盞
“綠燈”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尊重。
一、善待“錯誤”,讓“錯誤”放出光彩
有老師在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時,在得到(6/7)÷2=(3/7),隨手又出了一道題:(5/7)÷2,問這道題誰會做?這時有一位平時比較調皮、學習基礎也比較差的同學舉手,于是,老師讓他試一試,誰知當這位同學剛剛寫完(5×2)/7時,老師便斷定他在胡扯,請他回了座位,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這位同學很不服氣。聽課者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和舉動,課后與他進行了“二人談話”,了解到這位同學的想法是:(5×2)/(7×2)÷2=5/14??上а?這位老師失去了多么好的一次教學機會!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存在許多缺點。盡管這個學生由于調皮、不聽話給日常班級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讓老師頭疼不已,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那天老師能給他一個解釋自己算式的機會,那么如此精彩的想法我想老師會為他喝彩的。作為老師應該給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
二、敢于糾錯,讓“錯誤”有效利用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出現錯誤在所難免,能否妥善處理失誤,恰恰是檢驗老師素質的大好機會。記得有一次在平面圖形的面積課堂教學中,我由于課前準備沒有到位,揭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少了“除以2”這一步。面對自身的錯誤,我及時糾正,并抓住契機,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教學因素,正是這個錯誤萌發(fā)了學生研究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強烈意愿,點燃了他們創(chuàng)新的火花。錯誤的價值并不在于錯誤本身,而是在于師生能從錯誤中獲得新的啟迪,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教師可以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時此地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手段并且正確地加以運用。”這對老師來說簡直是一種機遇,在課堂中利用好錯誤資源,不僅使一些尷尬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決教學中疏與堵的矛盾。
三、對比“錯誤”,讓知識拓展延伸
在一次聽課活動中,有位老師出了這樣一題:一個玩具廠要加工一批玩具共300個,甲每天加工5個,乙每天加工6個,如果甲乙同時加工幾天可以加工完這批玩具?請列出綜合算式。不一會兒,學生列出300÷5+300÷6與300÷(5+6)這兩種算式,那這兩種方法哪個正確呢?學生認為都正確。這種情況下老師沒有急于作出評價,只是讓學生把兩種算式的答案求出,進行比較。通過先組內交流再全班討論的方式,進一步找出得數不一致的原因。最終學生不僅弄明白了300÷5+300÷6是錯誤的,而且搞清楚了300÷5+300÷6與300÷(5+6)之間是不可利用分配率互相轉化的。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面對學生無意中犯下的錯誤,并沒有立即指出錯誤,而是順勢誘導學生將錯題解答,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又讓學生通過爭論,自己從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發(fā)生錯誤的原因,這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有效利用錯誤, 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數學學習中的錯誤, 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學生局限于自己的知識水平, 在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師如果利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引導點撥, 引出正確的想法, 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師應以寬容的心態(tài), 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要善于根據錯誤的不同特點, 加以適當的利用, 變錯誤為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教學資源。
二是利用錯誤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錯誤是一種難得的情境材料,利用錯誤創(chuàng)設情境, 可以讓學生獲得一次難得的探究機會, 探究的過程從學生的“錯誤”出發(fā), 抓住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這是學生明辨是非的過程, 也是重新建構的過程。如:教學《相反意義的量》時, 教師要求學生舉一些反映事物數量對應性變化的事例。有的同學舉了拋球現象: “球向上拋 10 米, 向下落 5 米”。接著一位同學順著思路說: “球向下落 5 米, 再落 2 米”。又一位同學說:“球落下 5 米, 半徑縮小 1 米”。顯然, 后兩位同學沒有真正明確我們所考察的對象是事物數量對應性變化這個問題, 導致了錯誤。筆者覺得這是個對錯誤有效利用的好機會, 于是提出: “這三位同學所說的三句話中兩個量變化有何區(qū)別? ”讓學生討論探究。在學生探究中,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量所反映的方向, 進而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量的相對性質, 從而讓學生明確“相反意義的量”、“相同意義的量”和“不同意義的量”的區(qū)別。
總之,作為老師我們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生的錯誤,巧妙利用錯誤這一教學資源,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