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更應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才能勝任今后的工作。審美教育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人的審美感知力和想象力,豐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械嚷殬I(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中國旅游地理》本身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內容,作為授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內容,在課堂上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達到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在課外,利用自然界和人文社會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感受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激發(fā)審美動機,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審美是指人(審美主體)對美的事務(審美客體)的觀照、感悟、享受和再造。在審美關系構成體系中,必須包括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動機和審美場。審美動機是構成審美關系的現(xiàn)實條件,只有當審美主體產(chǎn)生了一定的審美需求,對審美客體產(chǎn)生審美注意,并形成一定的審美態(tài)度時,才能形成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學生審美動機的激發(fā)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述自然、人文景觀的美來吸引學生產(chǎn)生美的動機,授課中輔助以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效果更佳。二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習慣,從而激發(fā)審美的動機。例如,講到黃山“四絕”的“松奇”時,引導學生分析其成因:巖石堅硬,土壤貧瘠,但黃山松根部能釋放一種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巖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樹干虬生、樹冠矮平是由于受山勢的影響和植物向陽性使之偏向一個方向生長,以及海拔800米以上,山谷風大,造成的高山矮化現(xiàn)象。
審美情趣是帶有一種傾向性的主觀愛好,是個性化的審美標準。而文化修養(yǎng)則是培養(yǎng)良好審美情趣的重要條件。
在學習中國自然景觀時,由于學生初中地理基礎知識薄弱、閱歷淺,見識面窄,欣賞起來有難度,可以借助古詩幫助欣賞,結合圖片、音像材料體會到詩的意境。例如,介紹杭州西湖時,插入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講到黃鶴樓時,引入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講山的幽靜和色彩可用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講四季的景象用白居易《憶江南》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代詩詞家喻戶曉,言簡意賅,巧妙加以應用,效果甚佳。
宗教景觀不僅是信徒們的修練、朝覲之地,也是旅游者觀光的熱點。但宗教景觀的審美鑒賞,對旅游者的宗教文化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由于對宗教知識了解甚少,對寺廟等宗教景觀既不感興趣,也不會欣賞。因此,筆者給學生補充介紹一些宗教的分類、起源和基本教義,以及宗教景觀的建筑特點。例如,寺廟、佛塔的建筑,印度的是圓紋形,上飾竿和傘;中國的是樓閣式,正方形、八角形為主,7~9層,結構有木、磚、磚木、石、鐵、銅、琉璃磚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在參觀宗教景觀時,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審美想象的空間,縮短與宗教景觀的心理距離,正確理解和感悟到宗教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課內、課外雙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
在課堂內外教學的審美活動中,無處不蘊藏著情感的滲透。美好景物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刺激人的感觀,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情感,推動著審美過程的發(fā)展和深化。審美情感可以強化感知、激勵想象、升華感受,從而大大提高景觀審美的質量。
在課堂上,通過介紹祖國壯麗的山川,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輝煌的建設成就,可以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通過歷史事實和遺跡,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從中得到啟迪和振奮。學生通過觀看泰山、黃山、廬山等風光的圖像資料,理解了“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在課外。就近參觀當?shù)氐娘L景名勝和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感受到祖國歷史的久遠,五千年文化的燦爛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情操。
三、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在審美活動中做出審美判斷和形成美的形象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想象力三方面。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主觀經(jīng)驗的積累。更需要足夠的知識積累。
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先天條件影響的,但在后天的實踐中可以得到訓練和發(fā)展。只有留心觀察。經(jīng)常鍛煉自己的感知器官,才能逐漸培養(yǎng)出觀察的敏銳性和準確性。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利用地圖、圖片、錄像等資料,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自學、看圖像前,一般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看完后回答,使他們在觀看過程中,仔細觀察、積極思維,讓他們逐步學會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審美的感知力。
審美理解力是在感知基礎上,領悟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藝術品內容和意義的一種能力。如“峰奇、瀑秀、林幽、潭清、石古、人杰”的浙江雁蕩山。其形成原因是流紋巖抗風化性強,在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情況下,形成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峰、石柱;濱海旅游時看到的景觀多為海蝕地貌或海積地貌,理解景觀的形成,有助于領悟自然事物的意味。
審美想象力則是將感知和理解的各種相關內容進行融合再造,并加以升華,最終孕育出更加美好和變化多端的意象。在講授中國古典園林構景的基本手法時,利用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想象。以“框景”為例,“框景”作為園林常用的構景方法,是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限在從框中所看到的范圍之內??騼鹊木跋笫亲髡呔脑O計的,恰到好處。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把框景的框去掉,景觀會有什么變化?通過對比,一目了然。
四、在導游實習服務中,不斷提升審美能力
旅游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旅游從有閑階層的有、限范圍進入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普遍范圍內,旅游便有了廣泛性。旅游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一種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的目的,有的是為拓寬視野,有的是為愉悅、休閑生活,有的則是為了科學研究或探險活動。旅游活動離不開審美能力,欣賞旅游景觀,尤其需要的是審美感知力和理解力。作為新時代旅游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在引導游客觀賞景物時,要掌握適當?shù)膶徝婪椒?,并引導旅游者進行審美。
比如:在欣賞景觀時,位置的選擇非常重要。,旅游者所處的視點、角度、方位、距離不同,獲得的觀賞效果大不一樣。福建龍巖江山的“睡美人”,近看只是一座座普通山頭而已,拉開一定距離,站在特定的角度,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睡美人?!本统尸F(xiàn)在眼前。當我們觀看江河湖海時,應在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之上觀賞,以俯瞰全景之貌,兼收遠眺之趣;而瀑布景觀,宜在適當距離仰視,以兼收其形、色、聲、動等美感。
欣賞景觀還必須選擇恰當?shù)臅r機,否則,會影響到審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風景的美。游覽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選擇夏季雨過天晴的時候最佳,能夠兼收云海和日出的景觀;而被稱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則須在嚴寒的冬季才會看到。
旅游者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不乏在審美方面有自己獨特見解的智者,或者是審美的行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螞r是一個個旅游團隊。在導游實習服務時,建議學生多與游客交流,傾聽游客的感言,教育學生要善于從游客中汲取審美能力的營養(yǎng),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那么一名優(yōu)秀的、具有高水平審美能力的、為游客所喜歡的導游員,必將會脫穎而出。
總之,審美教育既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又是集德育、智育和美育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審美教育對人的影響十分深遠、十分重要。只要教師堅持不懈地把審美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